专栏名称: 主编温静
速递传媒信息,对接行业需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科技创新的“硬”与“软” | 人民锐见 ·  昨天  
CHINADAILY  ·  Business丨Experts: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主编温静

以“小而美”的讲述传递社会正能量,以“青春·家国”的主题引领价值导向

主编温静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6-09 23:08

正文


传媒内参导 《你好,再见》 以当下热点为背景,通过对平凡人的采访,记录其生活中平凡的故事,探寻故事背后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引发与观众的共振共鸣。


来源:传媒内参节目研究组

文/杨柳


在季播节目与常态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有这样一档节目,从新闻事件的小热点出发,从平凡人的小故事入手,以“小而美、小而精”的节目制作理念,坚持“无季播无常态”的点状发力原则,悄然渗透到众多泛娱乐节目之中。

《你好,再见》是贵州卫视打造的一档“相聚离别”纪实类节目,与以往泛娱乐节目的娱乐属性不同,该档节目以当下热点为背景,通过对平凡人的采访,记录其生活中平凡的故事,探寻故事背后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引发与观众的共振共鸣。


比如第一季主打春节期间普通人在机场的相聚别离,而第二季则以大学生毕业季为主题,全面展现当代大学生关于“青春·家国”的理想诠释。《你好,再见》第二季一共 8 期,第一集已于昨日( 6 8 日)晚 21 20 在贵州卫视首播。



青年人的话题不仅是时下的热点话题,更是党和国家对于青年人未来发展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青年人的话题,对青年人寄予嘱托和厚望,对新常态下的年轻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2014年 5 4 日在北京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在向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发出的贺电中提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这十六字。

贵州卫视把握时代脉搏,切中社会热点,适时推出纪实类节目《你好,再见》毕业季,展现当代青年的理想抱负和志存高远。


以真实故事讲述相聚离别,

以共鸣感话题表达新青年理想

跟昨天说再见,跟明天说你好。《你好,再见》第二季以毕业季的大学毕业生为主体,以“青春·家国”为主题,以大学生极具共鸣感的理想、同窗、未来、师生情等为节目底色,从“理想、担当、自强、奋斗”四个主题来分别展现当代大学生及新青年的青春家国精神。

在第二季节目中,节目组选择了北京、上海、武汉、杭州、成都等地的几所名校,在其中选择有理想、有担当、敢于突破常规的毕业生进行了采访。



比如,在第一集中,一个北大元培学院政治经济与哲学专业的学生李雨晗,在毕业前就拿到了牛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offer,但最后经过权衡,她还是决定去青海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去参与一个保护雪豹的环保项目。


因为她认为:“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更重要!”于是放弃了出国。李雨晗说:“我并不知道人生的下一步在哪里。但是我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喜欢动物。我愿意去参与!”


这种对热爱和梦想的坚持,是不是给每个看到这个故事的人重新审视生活现状的理由呢?反思生存与生活的意义,反思奔波与追逐的意义,反思立足于现实,我们还可以往哪儿走。

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由于采用特定时间地点采访的这一特殊形式,没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去承载更多的故事,因此讲什么和谁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与第一季切入故事的方式相同,节目组在第二季同样采用主人公以情绪带动故事的方法 比如主人公在幸福、悲伤、难过、想家这些情绪下会如何自然流露情感,靠情绪的爆发力来带动故事讲述的欲望。

为此,节目组也在采访对象进行了大量的走访与沟通,把握主人公的笑点、泪点、情绪爆发点,让故事成为主人公的背景,通过不到10分钟的故事把人生的转折、悲欢离合传达给观众,让这些匆匆的过客都成为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


比如,在第一季中,节目组了解到有些主人公孩子走丢了,每年春节合家团圆的时候都要出去找孩子,那么将这样的故事设置在机场码头,在这样场景下会有特殊情绪的释放力。再比如第二季中,节目组会选择在食堂门口、图书馆或者喜欢的校园某个角落去做场景设计,通过场景渲染主人公的离别情绪。


在主人公的选择上,节目组把握两个原则:第一,主人公的故事要好,能够传递正能量;第二,主人公要会表达,这里的“会”不是说口若悬河,而是要表达贴切,有真情实感。


比如在第一季中有一对聋哑夫妻,妻子能说不能听,丈夫能听不能说,丈夫就把听到的话用手语告诉妻子,妻子再用语言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一种特别的有力的表达。

“青春· 家国”讲述梦想情怀,

以激情人生传递正能量

当下,中国的90后可谓是有想法、敢突破、愿担当的一代,他们有着与 70 80 不同的想法,对青春与理想有着不同的解读。

在今年970多万的毕业生中,节目组从几所名校选择有代表性的当代青年来架构《你好,再见》毕业季的内容。


贵州卫视节目中心主任唐朝华告诉记者:“我们对大学生的选择上是有认真的思考的,不管是北大还是清华,不管是博士还是硕士,他身上对于理想、信念的的坚定,对于抱负、梦想的追求,对于新时代下青年精神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是共通的。这是每一个正面积极向上的人所必须的素质,也是正能量的来源和一种传达。”


在选题上,节目组坚持从普通大学生群体出发,既有名校里学霸中的学霸,又有毕业后面临现实选择又毫不畏惧、勇于担当的大学生,还有一些经历过很多磨难,自强不息,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学生。在这一点上,节目组定位在人们常规的心理认知和心理需求,拒绝高冷空洞的立意,更加接近实际、接近生活。

在第一季中传达给观众的是普通人最温暖真实的情感,在社会万象行中体味温度和感动。第二季的亮点则不禁让人立足于现实,更有展望未来的空间、欲望和冲动。 大学生们在谈理想、谈未来时,有着与常规价值观不相一致的突破。


比如,节目曾在武汉采访到一位博士生,与许多毕业之后进科研院所或当老师的同学不同,他的理想是毕业后去湖北土家族当一位丧葬文化的传承人。因为在学校期间研究课题的缘故,他对丧葬文化产生了兴趣,了解到丧葬文化的传承人所剩无几,于是带着这份热爱,更是一份责任,去实现不一样的人生价值。


这些年轻人的想法非常大胆,突破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也许你觉得不可思议,但值得鼓掌。

这个节目在立意上最大的亮点还在于突破了大家对已有现实和价值观的藩篱,站在更高的高度、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件事情,甚至颠覆了我们在十年、二十年前曾经思考过并引以为豪的一些问题,对人生产生积极的意义。

“小而美、小而精”做精品,

以点状发力实现二线卫视创新突围

与季播和常态节目不同的是,《你好,再见》通过小而美、小而精的故事形式,以点状发力原则,结合国人当下的情感热点,通过在特定时间地点的采访,传递情绪与情感。主人公只需要通过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个精彩的故事讲述给观众,故事的讲述方式简单,不需要借助其他的辅助手段,节目的制作也与贵州卫视平台体量相符合。

“这个节目因为是点状故事来结构的,一期可能有三到四个的点状故事,我们用群采的方式,把它由点到面进行连接,让它的覆盖面更大一些,就是故事主体更丰满一些、更丰富一些,他就不是一个单体故事了,可能是几代人共同时代的共同情感。”唐朝华主任在采访时告诉记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