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养
以视频形式呈现优质育儿、父母教育内容,推荐高品质成长教育资源。助力中国新一代父母升级,由著名主持人周洲匠心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青藤爸爸  ·  节后刚需:不饿肚子,也能减肥? ·  昨天  
科学家庭育儿  ·  要想孩子眼睛好,这几件事情要少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养

发脾气,是孩子绝望前最后的求救,你听懂了吗?

有养  · 公众号  · 育儿  · 2019-12-19 14:03

正文


文章转载自曾 奇峰心理工作室(ID: zqfxlgzs)
有养今日话题:
孙俪曾发过一条微博——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 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

孙俪也紧接着调侃自己当妈后录音的嗓门都变得更有穿透力了呢! 🤦‍♀️


当然,这说的是爸妈对娃的态度是否淡定,但当爸妈的都知道,娃发起脾气来的杀伤力可比爸妈大多了!

同样被娃的暴脾气整崩溃过的爸妈们,我们留言区里集合吧!🙋

我的孩子怎么了,脾气怎么这么大?


最近,总有一些焦虑的妈妈找到我: 孩子脾气特别大,我该怎么办?


妈妈A: 我的孩子在上小学,在学校经常发脾气。 有一次,因为做卫生的事,和班上另外一个同学竟然一言不合打起来了,最后,把扫帚狠狠摔在地上,把对面的同学吓坏了。


妈妈B: 我们做家长的,经常教育孩子要对同学友爱。 但是,我发现我们家孩子特别“刺儿”,总是“欺负”同学。 比如,同桌偶然用了一下他的橡皮,他竟然不依不饶。


妈妈C: 我家孩子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就是“说不得”,只要一批评他,他就“炸毛”了。 有的时候,不知道哪句话说得他不爱听了,他就发脾气。 打也打过,骂也骂过,道理也讲过,软硬兼施,都不好使,搞得我们无可奈何。


最后,妈妈们无比焦虑地问我: 我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


首先,在回答问题之前,我要说的是: 我不建议轻易给孩子贴上任何“问题”的标签。

好了,明确了这个前提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问题: 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脾气这么大?


坏脾气,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在我们小时候,一般会有“全能自恋”的幻想。 不要小看“全能自恋”,虽然心理学一直在讲“全能自恋”的概念,但是,我们真的理解“全能自恋”带给我们的影响了吗?

一般而言,随着孩子长大,这种幻想才会多多少少褪去,我们开始认识到自己、他人、外界、现实。 但是,也有人,即便长大,身上还是多多少少保留着全能自恋的感 觉,并且,这部分人还不在少数。

比如, 一部分强迫症患者似乎就认为: 自己能控制所有,包括外部的结果,还有自己的想法。 因为能控制,所以就要用各种行为去抵消自己的焦虑。


既然成年人很多还抱有全能自恋的幻想,更不要说孩子。 “全能自恋”的感觉,在孩子身上,是无比真实地存在的。 因为全能自恋的存在,孩子会认为: 只要我一表达我的攻击性,这个世界就会被摧毁,或者,我们对面的这个人就会被摧毁。

所以,有一个阶段,孩子认为: 自己似乎应该为周围发生的所有坏的事情负责。 比如: 很多孩子本能而坚定地认为,父母离婚,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够乖,一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我的一位来访者讲过自己小时候全能自恋的一些片段。

在她小时候,家里因为电压不稳定,所以看不了电视。 这个时候,她总有一种感觉: 如果今天她帮妈妈做了家务,或者,这次考试考得好,电压就会稳,家里电视就能看。 这个时候的来访者已经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也具备现实检验能力,理性上,她知道,电压这件事,跟自己考不考得好、听不听话没有关系,但是,感觉上,她认为似乎是有关系的。


既然全能自恋如此真实,为了不造成“灾难性”“不可挽回”的后果,孩子的第一反应是: 压抑自己的攻击性。 这个时候,一旦攻击性压抑不住,爆发出来,那就是“变本加厉”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脾气非常“爆”的原因。 也许,他在“爆发”之前,已经压抑了很久。

孩子的暴躁,不一定是坏事


面对孩子如此“暴躁”的表现,很多父母会慌张,这是非常能够理解的。


但是,父母莫急。 表现出攻击性的孩子,很可能会更有活力,心理发展也会更加健康。


二战期间,英国政府组织战时儿童疏散工作,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作为心理顾问。 他发现,在这个漫长难熬的疏散过程中,有的孩子表现出了某些非常“叛逆”的行为: 比如争斗、暴躁,甚至是某些破坏性行为。 而有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则表现得非常顺从。 结果发现,那些一度表现“叛逆”的孩子,因为表达了自己对这个让人不愉悦的外界的攻击性,心理发展反而更加健康; 而那些表现顺从、情绪稳定的孩子,看起来是对外界环境有非常好的适应能力,而实际上,因为压抑了攻击性,反而问题重重。


所以, 当你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时,你大可不必惊慌失措。 孩子能够表达攻击性,这本身就不是坏事。 你甚至应该高兴才对。


面对孩子的攻击性,我们能做什么


1⃣️让孩子表达。

在攻击性不会对孩子或者他人的人身造成伤害的前提下,不要遏制孩子的攻击性。 因为,一旦遏制孩子攻击性的表达,孩子的攻击性很可能会由指向外界转为指向自身。 比较轻的结果,比如,有的孩子有啃咬自己指甲的行为; 比较重的,比如,孩子会自闭、抑郁。


任何一个放弃表达自己的人,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努力表达后彻骨的绝望。


2⃣️积极共情,看到和接纳孩子的攻击性。

无论我们是否能理解孩子有攻击性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第一步,我们都要先接纳孩子。 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一个“坏孩子”“不听话”或者“不懂事”的标签。


我的一位来访者,3岁时,妈妈生了弟弟,因为妈妈一个人照顾不来两个孩子,于是,就把3岁的他放到了爷爷奶奶家,并且在爷爷奶奶家附近上幼儿园。

6岁时,当他需要上小学了,这时的弟弟也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才把他接回到自己身边。 他回忆说,记得刚回家的时候,脾气很差,经常乱发脾气,还爱摔东西。 爸爸妈妈开始的时候,似乎还理解他,也觉得他这么多年不在身边,有些内疚,还肯哄他,后来逐渐就失去了耐心,当他再发脾气,爸爸妈妈就用一副“孺子不可教也”的眼光看他,充满了“嫌弃”,觉得: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很多在孩子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和孩子暂时分离的父母,在接回孩子后,似乎希望孩子能马上出现“奔向父母怀抱”这样的温馨场面,可事实上其实不会。 一般来说,重聚之后,孩子会先去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肯拿出足够的耐心,接住了孩子的攻击性,接下来才会出现父母想象中“温馨”的画面。



在《银河补习班》这部影片中,儿子在见不到父亲的那些年里,非常想念自己的父亲,但是,就在时隔多年、终于见到父亲的一刹那,并没有“跑过去拥抱父亲”,而是: 先是当没看见,然后是不说话、生闷气,接下来,是对父亲的拳打脚踢……当父亲抗住了所有这一切,最后,才是父子俩“抱头痛哭”。

3⃣️在共情和接纳之后,我们再尝试看到孩子攻击性背后,到底在表达什么。

比如,文章开篇的几位妈妈的焦虑。

对于妈妈A阐述的情况: 我们可以去了解孩子这次冲突的细节和全过程,以及和发生冲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也许,孩子表达攻击性,只是在尝试建立关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