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
:
1644—1662
作者: [美] 司徒琳 (Lynn A. Struve)
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The Southern Ming: 1644—1662
译者: 李荣庆等
出版年: 2017-6
页数: 352
定价: 49.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8144118
内容简介
牟复礼 朱维铮 阎崇年郑重推荐
新增2017版作者前言
剑桥中国史作者、明史大家——司徒琳
以翔实之笔,绘南明十八载风雨巨变
以洞彻之眼,察明朝数百年溃败根基
————————————————————————————————————
本书的目的是回答“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这一问题。由此出发,作者所讨论的是明朝世袭君主统治失陷后18年的历史进程中所映射出来的溃败根源。 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主要把明朝由强变弱的原因归结为“文武之间无法取得统一和协调”“大臣们在如何作为皇帝的辅弼问题上陷入了困境”。作者同时注意到以上两点并不是唯二把明朝引入灭亡的原因,近代经济变迁的也是原因之一,但朝廷内部冲突造成抵制外力的失败仍是明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而这内部冲突的根源,在朱元璋太祖从一开始设计官僚制度时就已埋下。随着时间推移,文官内部的党派纷争、在外武官战斗力沦为平庸,内忧外患,大厦将倾。
作者简介
司徒琳(Lynn A. Struve)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已退休)。主要研究领域为17世纪的政治与思想史、东亚与世界史研究、中国研究文献学与史料学。主要著作有《南明史》《明清之争(1619—1683):史学史与资料指南》《来自明清巨变的声音:虎口下的中国》《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重点的明清变迁(上下卷)》等,《剑桥中国史》作者之一。
目录
2017中文版序(朱维铮)
中译者序
英文版序
地图
南明世系表
引言
第一章 首次抵抗:弘光政权
第二章 首次失败:清朝征服长江流域
第三章 第二次抵抗:鲁监国与隆武政权
第四章 第二次失败:清朝对东南与华南的初期征服
第五章 复振与第三次抵抗:两广的永历政权
第六章 第三次失败与相持:大西南与东南
第七章 最后的抵抗,最后的失败
引用书目
中西日历对照简表
明清之际年号对照简表
中文版后记
豆瓣用户 樂正昶 书评
司徒琳在《南明史》中总结明朝覆灭的两大根源,也是伴随着明朝从始至终的两大体制弊端。一是,文武之间无法取得统一和协调(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军人的贬抑);二是,大臣们在如何作为皇帝的辅弼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这两个弊端从政治体制的内部结构着想,很有独到性。
文中提到,“晚明反叛精神在社会中式那样的喧嚣,那样弥漫,却是怪异的。社会阶层身份关系的崩溃,甚至出现在同一社会等级之内。……在十七实际四十年代中间,这些社会矛盾发展到了如此地步,以至只有等到战争的艺术应用之后,和平的艺术才能显现。……征服力量最终取决于军事力量,而明朝酿成否定身份制的危机,最严重的在军事领域之内。”
一个王朝能够兴起并最终得以成立稳定的政权,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身在武力上的优势地位。这不仅反映在封建时代的王朝更迭,在现在社会的各国政治军事外交上表现依然明显。依司徒琳的观点,很容易能够得出南明各个政权先后湮灭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在军事上具有优势。而导致明朝中后期军事衰落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对军人地位的遏制已经在社会形成了鄙视职业军人的社会心理。
明朝依靠武力推翻强元统治,其尚武精神却随着洪武永乐两代帝王之后便逐步被遗弃。英宗土木之变已经将明朝正规军战斗力下降状况用尖锐的形式凸显出来。不过万历年间的三大征却能够以完美的战绩凯旋,却也可以说明军队本身的战斗力或许并不是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而真正要反思的,应该是随着明朝历史发展而越来越矛盾的文武官僚体制。
如何处理好地方武装跟中央防备之间的矛盾,是困扰古今中外无数政治家的难题。一方面,在18世纪以前的中国,要想维护地方稳定,或者巩固地方的战略据守点,必须给予地方足够的兵权。然而,地方武装要是握有中央赋予的兵权,又大都会转化为割据一番趁火打劫的“叛军”。比如唐朝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另一方面,如果地方在军事上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在信息传播极为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延误战机往往使国家的防卫入侵上显得很被动,甚至可以直接导致一场战争的覆灭。比如明朝辽东防卫和持续经年的剿匪作战。
南明没能改变这一现象,也就无法扭转大明这栋大厦覆灭的命运。
·End·
责编:缀可爱的咪咪酱
凤 凰 读 书
知识 | 思想
| 文学
| 趣味
主编:严彬(微信 larfure)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