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0周年。从1974年兵马俑发现至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经在40多个国家、80多个城市举办过兵马俑专题展。目前,专题展已经预约至2019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其独一无二的帝之陵寝,诉说着千古一帝的开疆拓土、煌煌功业;以其得天独厚的历史财富,演绎着大秦文明的伟岸气象、沧桑巨变;更以其无与伦比的全球影响力,向世界传递着文明的力量、情怀与智慧。
正如博物院院长侯宁彬所言:“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世界一流的文化博物馆、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生命体,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弘扬先进文化、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
在互联网时代下,博物馆的使命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由最初的考古发掘,演变到现在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当中。今年4月,在2017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侯宁彬发表了题为《当互联网+邂逅中华文明》的演讲。他表示,引用互联网的研究成果,就是希望打动年轻人,把他们吸引到博物馆来,了解秦文化,分享自己的想法。
腾讯大秦网专题组:来博物院之前,您对这里了解吗?秦始皇帝陵与之前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侯宁彬:我是学考古出身,专业是秦汉时期的考古。秦陵属于秦汉时期,所以我对整个秦始皇帝陵区域的考古、文物保护,都有一些了解。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一个遗址类博物馆,业务相对其他一些综合类博物馆来说,有很大变化。它的业务除了考古以外,文物保护、展示、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涉及,另外它又是一个旅游景区,它的功能比一般博物馆要多很多。
同时博物院最重要的一点是考古,因为考古发掘是基础,如果没有考古工作,我们就没有什么功能可展示。
博物院是一个遗址类博物馆,既然是土遗址就牵扯到保护的问题,土遗址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保护难题,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来彻底解决土遗址的保护,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这么多年中国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也做了很多探索,但是目前依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腾讯大秦网专题组:在很多人心中,一提到博物院想到的就是兵马俑、铜车马,但我们知道其实博物院的研究收藏及成果远比这些要多的多。
侯宁彬:很多人觉得兵马俑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没有生机。但其实兵马俑在刚生产出来的时候,是有颜色的、很鲜活。
之所以呈现出现在这样状态是因为当初在发掘过程中,保护手段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兵马俑突然被暴露在空气中,温湿度急剧变化,表面的颜色就会全部脱落。上世纪90年代,我们和巴伐利亚州的文物保护局开始联合公关到底如何保护秦俑表面的颜色,经过10多年的研究,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采取的办法是,对发掘出来的文物保持它的温湿度,颜色就不会被破坏。
腾讯大秦网专题组:目前博物院包含两块内容,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您多次提到“一院多馆”的规划,具体如何考虑和实施?
侯宁彬:博物院在2014年已经规划了秦文化景区发展规划,大概到2020年建成“一院多馆”的格局。“一院多馆”是将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格局。兵马俑博物馆是其中之一,将来还有综合博物馆、铜车马博物馆、铠甲坑博物馆、水禽坑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数字展示中心等等,这些都是在计划之内的。
很多东西有不可预知性,现在我们对整个秦始皇陵的了解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很多东西都在地下。地下就是整个秦王朝社会的一个反映。秦始皇死了以后把整个咸阳城翻版到地下,也就是我们说的事死如事生,它的疆域、宫城、办公区域、政府机构全部翻版到地下,整个秦始皇帝陵下面才是中心,这个考古发掘没有办法说到底什么时候能做。
腾讯大秦网专题组:今年4月在2017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您发表了题为《当互联网+邂逅中华文明》的演讲。在您看来互联网+中华文明,这样的结合方式带给我们的好处是什么?
侯宁彬:互联网+中华文明的结合,对遗址类博物院带来的好处更加突出。因为很多遗址原貌已经没有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是一个“土疙瘩”。如果只通过语言解读,这是一个很抽象的事情,游客没有办法去理解。但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把它虚拟呈现出来,就能一目了然。这就是互联网+的作用。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互联网在创新方面的一些成果应用到博物馆展示方面,这对游客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也是我们各个博物馆都需要尝试的一种手段。
腾讯大秦网专题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在跟国内互联网巨头腾讯、百度等企业在合作,借助这些外部力量,主要想达成什么样的愿望?
侯宁彬:想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让游客了解整个兵马俑建造的历史。比如兵马俑陪葬坑的结构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建造的;铜车马的结构是怎样的,他的力学原理是什么,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把它复原出来。
大秦网专题组:秦文化的未来传承、教育如何与互联网+结合,您有没有自己的想法?
侯宁彬:秦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王朝,其实它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影响巨大,我们现在的很多东西,都还能看到秦对我们的影响。
现在很多来这里参观的游客所看到的兵马俑,只是陪葬系统的冰山一角,其实在整个陪葬系统里涵盖的内容非常多。
大家来到这里后,不仅仅要了解文物,更多的是要了解整个时代,以及秦文化。现在我们还在做一个虚拟的展览,叫“秦统一大展”,很多文物现在分布在全国各地,想要集中展示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们只能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办虚拟展览,把全国各地发现和秦有关的文物全部用虚拟的手段,呈现给观众。
展示手段利用互联网,把博物馆搬到线上。大家虽然来不了现场,但是我们可以在线上来看兵马俑的相关展览,包括我们临时展览,都可以在线上很流畅的观看。
腾讯大秦网专题组:我们发现博物馆的服务对象由以前的观众变为了现在的游客,由大众需求变为了个性化需求,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否有过自己的考虑和改变?
侯宁彬:这是社会对博物馆提出的新的要求,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让大家了解知识了解历史的场所,而且你要给观众提供一个能娱乐、能互动的一种场所。他来了不仅仅是来学习,我可以在这地方邂逅,去体验项目。我们要提供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历史,最终帮助我们传承历史、传承中华文明。
博物馆实际上是集成了很多功能、公共文化空间,包括像遗址类博物馆,既有考古发掘,又有科技保护,还有藏品的管理,陈列展示,最终是要服务社会的。我们既要给游客提供休闲的空间,还要让游客能在这里接受教育、能获得知识,这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腾讯大秦网专题组:游客可能会要求更年轻、更好玩,我们在博物院内外旅游环境的打造上,有没有相关计划和行动?
侯宁彬:现在引用互联网的研究成果,就是希望打动年轻人。年轻人比较注重体验,互联网就是最好的一种体验,比如我们即将上线的脸部识别游戏。
这个游戏是通过你的脸部扫描,快速匹配一个和你最像的兵马俑。我想大家肯定都很想知道自己和2000多年前哪个兵马俑比较像,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互动方式。吸引游客到博物馆来,了解秦文化。
在文化传承方面,我们一直都想告诉年轻一代中华文明历史的伟大。可是他到底有多伟大,只有通过实地体验,才能让年轻人有最真切、直观的感受。
腾讯大秦网专题组:“一带一路”要求沿线国家要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那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近年来,在文化输出方面有没有做什么工作?
侯宁彬:在文化交流方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确实做出了突出贡献。从1974年兵马俑发现以后,到现在为止,已经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80多个城市举办过兵马俑专题展。现在兵马俑的展览已经预约到了2019年,明年1月份我们会在英国利物浦做专题展览。
腾讯大秦网专题组:这两年,国内的博物馆都在进行文创实践,通过文创产品实现文物的二次传播及再生,博物院在这方面有没有规划?
侯宁彬: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文创方面其实是比较弱的一个方面,基本属于我们的软肋。但现在一些新的文化政策也在鼓励我们进行一些尝试,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些文创规划,将来可能也会开发一些比较流行的文化产品。这可能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博物馆增强自己造血功能的一个举措。
腾讯大秦网专题组:今年全省各条战线都在落实“追赶超越”,您觉得秦陵博物院的追赶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
侯宁彬:对于博物馆来说,可能很多方面都要完善。各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长处,在文创方面,我们可能相对弱一些,在这个方面我们就需要追赶超越;在其他方面,比如藏品的保护,就需要像国内一流博物馆学习。
但如果说到土遗址的保护,其他博物院应该像我们学习。所以我觉得追赶超越一定是个相互学习的过程,需要找准定位,看清自己的强项与不足。今后的努力方向就是提升我们的实际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追赶超越世界一流博物馆。
腾讯大秦网专题组:您期望博物院达到一个什么目标?
侯宁彬: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世界一流的文化博物馆、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它是一个国际性平台,在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国际友人也非常认可这样一个平台。我们作为博物馆的管理者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把他保护好,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