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网美文日赏
美文日赏,每日一次的阅读之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春节的高速有多难开,铁腚知道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胡吃海塞的春节后,不出意外需要喝点熟普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网美文日赏

《起跑线》:让我用笑话给你讲一个悲伤的故事

悦网美文日赏  · 公众号  · 杂志  · 2018-04-23 20:30

正文

作者:玥兔小姐

来源:有思社(ID: yousishe)





“用笑话来讲一个悲伤的故事。”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起跑线》,这就是我想起来的第一句话。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不过是主人公攻克种种困难,升级打怪的故事。


他们要取得的胜利果实就是,送自己的女儿皮娅进入最好的学校念书。


“我坚决不能让我们的女儿接受像我们一样的教育。 ”米塔这么斩钉截铁地说。

米塔所受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


大概是许多没能进入顶尖私立中学的学生们都将接受的道路。


进入一所破败的公立学校,没有椅子,没有干净的卫生间,无法系统学习在印度犹如精英标识一般的英语,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有办法用英语和别人交流,就这么被固化在自己所处的阶层。


像自己的祖祖辈辈一样,学习“贫穷”这一门高深的功课。

进入公立学校不可怕。


可怕的是阶级的固化,可怕的是不管你多么有才能,不管你有多努力,都无法打破横梗在你头顶之上的玻璃天花顶。


玻璃天花顶才是最为残忍的存在,你看得见上层的人们优越的生活,却永远无法到达。

“知识改变命运。”显得如此正确。


可是,原本“简单”的道理,却在印度——这样一个教育资源分配及其不平衡的国家,显得如此困难。




我比你先来一步

这个世界的规则向来讲究“先来后到”。

排队,我比你先来一步。


拉吉不过晚来了一会,就得站在看不见尽头的队伍的最后。


在这条队伍里,有人在这里打地铺睡觉,有人提前几天就站在这里……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一张入学申请表。

富有,我比你先来一步。


他们不想要“在旧城区开服装店的老板的女儿”,说白了,你们不够优雅,不够有学识。


别人比你更早富裕起来,所以别人能说出来“我们的孩子只能跟平时说英语的孩子们相处”,所以别人会在你们的背后予以嘲弄。


而你只能羞愧地低头,却不能反驳一句。


米塔和拉吉的夸张和无知总是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那你是否能看到其中的心酸?


贫穷,我比你先来一步。


中产阶级就是这么一个尴尬的位置,不够富裕让校方另眼相看,不够贫穷让他人心生怜悯。


他们没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他人怜悯富余出的“25%”的入学名额。


我从来都没有想到,就连贫穷也要先来后到。


拉吉和米塔的位置太过尴尬,他们没有贫穷的经验,惹出了一大堆笑料,却让人心里钝钝地痛。


米塔问:“你怎么不把这些都教给我啊?”


别人告诉他:“贫穷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教会的。”

于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中产阶级,站在贫穷和富裕的过度地带,望“学”兴叹。




温情不会绝迹

当竞争、适者生存在社会上大行其道的时候,即便《起跑线》是一部反应这种现实的电影,我仍然要说,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的电影。


即便大环境十分冷漠,但是仍有小而温暖的闪光点,在告诉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不会绝迹。

当拉吉一家伪装“穷苦人家”,“掏不出”两万三千卢比的“赞助费”的时候,希亚姆以身犯险,就是为了帮他们一家解决这一困境。


当希亚姆识破拉吉一家真实的身份的时候,他冲进学校准备上告校长的时候,皮娅稚嫩的一声“叔叔”,让这个男人放下了愤恨。


“皮娅也是我的女儿”他这么对拉吉说,然后扬长而去。

善良的人永远存在。


希亚姆说:“我永远都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剥夺他人的权利。”


听到这一句话的拉吉陷入沉思。



笑中带泪最为刺痛


印度向来擅长于拍反应社会问题的电影。


前有嘲弄教育刻板无能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又有反应女性人权的《摔跤吧爸爸》,《起跑线》的出现,我们都不太吃惊。


即便前文中我说《起跑线》是一个温情的故事,但是社会类型的电影总会让人有刺痛感。

当这个社会极力推崇“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当所有人都把这句话奉若神明的时候,社会却在阻止你接受更好的教育,阻止你学习更多的知识。


这是《起跑线》最为尖酸刻薄的地方,也是最戳观众痛点的地方。

到底什么才是最公平的方式?到底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他们理应接受的教育?


道理很简单,很多人都明白,但是实施的过程必定是困难的。


拉吉和米塔是明显的电影里的父母,他们把女儿米娅送到自己资助的公立学校,放弃良好的学习环境、精英阶级的同学和家长委员会,毅然决然地离开,留下了英雄般的背影。

我佩服这样的父母。


尽管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可能只在电影里出现。


从拉吉掏心掏肺的演讲之后,除了他的妻子米塔之外没有人肯站起来给他鼓掌就能看出。

道理大家都明白。


但是又 有多少人真的能做到,并且坚信自己将会是一场革命的开始?


你又如何能确信自己的孩子不会因为自己当初的一个决定,与真正的精英阶级无缘?

社会本不该是这样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新周刊  ·  春节的高速有多难开,铁腚知道
2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