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iOS中文站  ·  iPhone ... ·  昨天  
iOS中文站  ·  iPhone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院士以为自己出了“洋相”,网友却流出了眼泪……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 2024-01-06 07:56

正文


勇毅前行谱新篇,踔厉奋发向未来。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

ID:gqtzy2014


院士登台演讲,一个小事故打动了现场所有的人。



人们发现,演讲台的地面有许多黑渣。


原来,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穿了双老化掉渣的鞋。


鞋底老化,不停掉落碎屑,王院士自嘲出了“洋相”,现场观众却致以掌声……



网友:这哪里是穿了好久的鞋子,分明是买了很久舍不得穿。



01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访问学者

出国必备的竟然是……


王志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被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之一。


如今,出国留学已不是稀罕事,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呢?王院士向大家提问:呢子大衣、中式调味料、肥皂,哪个是当年他们出国行李中的必备品?


首先排除掉的呢子大衣竟是正确的选项!


原来,那时候出国的访问学者,国家都会出资为他们配置一件呢子大衣、两套西装。



因为这一批“走出去”的年轻人,是中国的一张张“名片”和一座座“桥梁”,代表了中国的形象,要让世界看到改革开放的中国面孔。


02

好多顶尖科学家!

这个学校的系主任名单震惊全场


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王志珍院士的母校。节目中展示了中科大建校初始的系主任名单,让现场惊呼不断!



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贝时璋、赵九章这些顶尖的科学家,给大学生讲课、布置作业、改论文。


王院士现场分享了一张钱学森的手绘画,是钱老的教学计划说明,他希望通过这幅画表达力学系要培养的是旗杆式的人物!


更让王院士印象深刻的是,“中外语文”作为基础被置于旗杆底座。王院士说:“中文是母语,英文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工具,要学好中文,还要学好英文。”



戳视频,看看钱老的手绘画↑


03

一次爆炸

令她至今仍心有余悸


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的科研环境,王院士感叹:“实在是很差的。”


对于蛋白质样品的制备保存,这个现在看来常规且简单的步骤,都需要用“土办法”制作仪器。


王院士分享了一个令她至今仍心有余悸的故事。


一天中午,“土办法”制作的冷冻干燥仪突然爆炸,碎玻璃布满整个房间。碰巧不在实验室的她,侥幸逃过一劫。



后来,当有机会从德国带回一件实验器材的时候,王院士选择了冻干机。


她对现场的年轻人说:“大家现在做实验的日常仪器装备,只不过是近一二十年才变得‘世界一流’,我们要珍惜改革开放的成果,勇于去做‘零到一’的突破!”


04

“在实验室里,

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


被公派去德国工作学习期间,王志珍成果颇丰,逐渐在国际科研界崭露头角。


回国后,她和同事利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成功催化了胰岛素的正确重组。


这种酶和蛋白质折叠问题成为她一生研究的重心。



1993年,王志珍提出“PDI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突破了国际科学权威对于蛋白质折叠规律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后,王志珍继续对这种酶深入研究,持续至今已超过30年。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攀登,他们发现了更多前人未见的风景。


“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等,这些不同的生命活动中都能看到这个酶在发挥作用,如果把它抑制了,就好了。”


王志珍说,基础研究的突破创新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加艰难。


这些造福人类、听起来足以让人心潮澎湃的可能性,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也或许遥遥无期。


但这也是基础研究的魅力。


如今,81岁的她依然坚持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


“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王志珍用这句最踏实最朴素的话语,讲述着她奋斗一生的科研事业。


向王志珍院士致敬!


向一心科研的科学家致敬!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央视一套”(ID:CCTV-channel1)、“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抖音@央视新闻

更多推荐阅读

·真的会有让人心平气和的工作吗?

·“单单看到你名字,我的双眼就噙满了泪水……”

·这“纸”不能用来写字,却被称为中国顶级制造工艺

·全球最深实验室,在中国!

·“老师,你看这个烈士的骨骺线都没愈合,才16岁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