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译术人生
新达雅翻译专修学校是中国外文局旗下专业的翻译教育机构,直属于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是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的社会力量办学事业单位,专门从事多语种口笔译培训。 现开设有CATTI口笔译课程班 笔译名师班 北外高翻模式课程班 及世界名校翻译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  4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身处社会丛林,适者生存,还是拒不交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译术人生

北外高翻的毕业生都去哪了?

译术人生  · 公众号  ·  · 2019-07-26 08:10

正文

▼你也许也想知道:

首个就业单位性质

毕业生的行业分布

第一份工作与翻译的关系和口笔译比重

…………


本文通过对北外高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肯定了北外高翻口笔译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中学到博士层次开展翻译通识教育和/或专业教育的设想,并提出各阶段的教学重点。那么,北外高翻的教学模式是怎样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快随Yee君一起来看↓


2017年暑假,在周蕴仪的倡议下,笔者通过问卷,匿名调查了北外高翻校友的就业情况。 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毕业后应用口笔译的情况和专业知识在择业中的作用,从而检验高翻学院多年来坚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否正确。


北外高翻学院 (原名联合国译员训练班) 成立于1979年,近40年来,为联合国、国家部委和企事业单位等培养了1400余名高级翻译人才。 高翻学院的特色是三个并重: 口笔译并重、知识和技能并重、教书和育人并重。


高翻学院学制2年,口笔译并重。 译训班时代,学生第一年既学口译,也学笔译,第二年则分为口译和笔译班;1994年改名高翻学院以后,继续沿用译训班的分流模式。2001年以后,为了照顾学生意愿,第二年不再分流,而是全部学习口译,不再开设笔译课,但研一的笔译要求提高,尤其是自2005年笔者承担笔译教学以来。从2007年开始以MTI的名义招生,名为口译方向,但教学安排不变。


在专业知识方面,译训班时代因为就业方向明确 (即到联合国从事同传和文件翻译) ,学院开设联合国概况、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与联合国关系密切的课程。而高翻学院时代,每个学生的就业方向不确定,所以除了语言学、国际政治、经贸等研究生公选课之外,院内还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常见领域的英文原著,包括政治、经济、金融、财会、科技、法律、艺术等各个方面,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2012年以后,此项要求成为强制要求,分数计入笔译课成绩。在高压之下,有的学生一年下来能读三四十本书 (有的书为部分选读)



我们还通过笔译练习让学生积累专业知识。 高翻学院只有英汉双向两门笔译相关课程,均开设研一两个学期。我们没有开设专业方向的笔译课,但笔译课包含不同专业模块。英汉双向都是两周一次作业,每次以汉字计算大概1000字。量虽不大,但都涉及专业知识。没有纯粹的翻译技巧训练。学生必须充分调查研究,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和背景,才能动笔翻译。 鉴于学生需要了解的专业无穷无尽,我们重点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短时间掌握任何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


我们之所以重视笔译,重视知识,是基于这样的判断:


一、口笔译不分家,用人单位很少只要求做口译或笔译;

二、笔译是口译的基础。如果笔译写不明白,则不要指望口译能说明白;

三、笔译是就业的敲门砖,做不好笔译,求职考试第一关都难以通过;

四、离开专业知识,翻译技巧无从发挥作用。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希望通过数据检验以上判断是否正确,同时了解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于是利用“问卷星”对毕业生作了匿名调查。


调查问卷链接通过微信发送至历届高翻校友群,接收者在网上填写完成,结果由问卷星自动统计。调查结果说明如下:


接受问卷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送达数量不详,但共收到有效答卷378份,其中男性占16%,女性占84%,符合多年来的学生性别比例失衡状态。受访者70%毕业于2011年以后,30%为此前毕业。近年来毕业人数较多,比例较大,符合预期。具体如下:



在378人中 京内就业者266人,约占70%;京外就业者112人,约占30%。京外就业者集中在上海 (22.32%) 、深圳 (15.18%) ,包括境外 (6.25%) ,以及杭州、成都、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



首个就业单位性质


在2000年前后小规模培养 (15-30人) 的时代,就业的大致分布是:三分之一到部委,三分之一到高校,三分之一到大型国企或跨国公司。此后,伴随着不断扩招 (从30人增加到45人、60人、75人,到2011达到120人) 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毕业生到高校任教越来越困难。



目前,到部委和事业单位就业的,合计占35%。进入高校的 (任教或从事外事工作) ,将近15%。到企业的,将近40%,其中国企25%,私企和外企,14%。过去毕业生不愿意到私企,现在到私企的比例在提高,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对翻译要求高,待遇好,工作性质单一,对学生越来越有吸引力。


毕业生的行业分布


毕业生分布比较集中的部门或行业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教育文化传媒;金融行业。三项合计74.08%。值得一提的是,每年都有2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



人数较少的行业包括:能源环保,4.76%;交通通讯物流,3.97%;设计建筑,2.38%;卫生体育社会事业,1.06%。还有13.76%的毕业生分布在其它行业,包括自由职业。


求职测试


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单位测试笔译和交替传译。考虑到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并不从事翻译工作,可以推测,凡是工作岗位与翻译相关的,都要进行笔译和交传测试。视译和同传测试所占比例要低得多。


可见,用人单位最大的需求还是笔译和交替传译。同时也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并不因申请人所填报专业方向为“会议口译”或“同声传译”而不考查笔译。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翻译岗意味着求职人员要做各种形式的翻译。因此,即使专业方向为口译,也要把笔译学好 (反之亦然) 。否则面试都可能无法入围。


专业知识考查


调查发现,大多数 (87%) 用人单位会通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简称“行测”) 等形式考查相关专业知识,其中55.8%的单位会大量考查和适度考查。行测是公务 员 考 试的必考科目,是一个综合测试,题目涉及时政热点、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专业知识、申论写作等。除了公务员,很多单位在初试的时候也设行测,具体题目因单位而异。比如,某些银考查时政热点、数学推理、银行常识、财会计算等,包括选择题和数学计算题,还有申论写作。


另外,通过阅读还可以发现兴趣。多数同学入学前对经济财会法律一无所知,但通过强制阅读,一些同学产生了兴趣,有的同学甚至通过进一步自学,通过了注册会计师或律师资格考试。



第一份工作与翻译的关系和口笔译比重


一些同学到北外高翻学习,是抱着学同传、挣大钱的目的。但实际上毕业后纯粹从事口译工作的并不多,仅占4.23%,其中包括自由职业者。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251人,占三分之二 (66.4%) ,其中口笔译各半的占28.04个百分点,笔译为主的占11.64个百分点,口译为主的占19.58个百分点,纯笔译的占2.91个百分点。可见,即使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绝大多数也需要口笔译兼顾,纯粹做口译的比例很低。



调查发现,工作内容“跟翻译无关或关系不大”的127人,占三分之一 (33.6%) 。但仔细梳理这些人的解释,发现56人的工作中还是兼有翻译,有的还占相当大的比例。比如,有的回答:“不到一半的时间在做翻译”,“机关外事杂务与口笔译各半”,“前期口笔译各一半,后期基本不做翻译”,“口笔译只占30-40%,主要工作是写材料”,“翻译占工作30%左右,其余70%为行政工作”,“口译30%,同业业务70%”。甚至有人在学校教翻译,也把工作归为“与翻译无关”!看来是本题的问卷设计存在不足。大家对“关系不大”有不同理解。其他回答包括:“对外合作,部分涉及口笔译”,“联络为主,翻译也有但不是业务重心”,“行政工作兼少量会见交传”,“在业务部门做业务,并兼做集团领导口译”,“以英语日常交流为主,偶尔需口笔译”,“主要负责国际谈判,少量口笔译”,等等。


如果把这56人也归为“从事翻译或翻译相关工作”,则总人数为307人,占比81%。其余的61人中有27人从事英语教学,其他的从事海外业务、行政管理、金融法律等业务或在纯英语环境工作。可以说,即使不从事翻译工作,也是与外语有关的工作。


工作是否理想


毕业后是否从事翻译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从调查结果来看,对第一份工作表示满意的,约64%,不满意的,约17%,无法判断的,约20%。无法判断可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结果。如果把无法判断视为相对满意,那么绝大多数同学 (83%) 都找到了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工作。



当问及是否更换过工作时,将近70%的人没有换过工作。换过一次的,19%,换过两次的,7%。可见,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在问及未更换工作的原因时,54%的人选择“很满意目前的工作”,35%的人考虑过更换,但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说明还比较满意当前的工作。



更换工作后,与翻译有关的,占83%。



关于为什么更换工作后与翻译无关,50%的人回答原因是找到新的兴趣,28%的人认为翻译出路太窄。


课程的有用性


高翻的课程实践性很强,主要包括英汉双向的笔译、交传、视译、同传、翻译理论,加上学校选修课,近年来还增加了课外阅读。调查发现,89%的人认为高翻的课程对自己的就业帮助很大。认为帮助一般的,占8%。合计97%的人认为高翻的课程有帮助。



调查发现,即使翻译中不用翻译或者很少用翻译,毕业生也认为翻译课程有用。对“体现在哪里”的开放性阐述,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知识、能力。


语言方面,主要体现在:


  • “英语水平提升”

  • “整体英语能力、公共场合发言能力”

  • “英语功底进一步扎实”

  • “在对语言的理解加深”

  • “语言能力显著提高”

  • “对待中英文有专业精神”。

  • “高翻两年一直都在努力提高语言修养,到了工作单位语言能力很突出,对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帮助极大”



知识方面,主要体现在:


  • “各方面知识均有了解”

  • “背景知识积累丰富”

  • “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知识”

  • “课上学到的背景知识对面试有帮助”

  • “开拓眼界、丰富知识储备”

  • “课上学到的背景知识对面试有帮助”

  • “培养了行为思维习惯,各科涉及的专题广泛,工作中碰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落入当时学习搭建的框架里去”

  • “在高翻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养成了阅读和关注时事的习惯,在课堂上能够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学生对课堂学习更感兴趣”


能力方面,除了体现在“翻译能力突出,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硬性要求”外,通过翻译学习获得的其他能力,对毕业生的工作也很有帮助。主要体现在:


  • “主要是职业精神的培训”

  • “严谨态度”

  • “眼界、方法、态度、技能”

  • “思维能力”

  • “查证的思想”

  • “笔译中养成的调查研究能力”

  • “批判性思维贯穿于学术研究”

  • “调查研究能力、抗压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

  • “调查研究的功底、文本格式的要求等细节上的要求在工作中都非常实用”

  • “快速学习知识的能力帮助我拓宽职业路径”

  • “研一笔译课程锻炼的调查研究、阅读总结的能力对工作中写研究报告有所帮助。当时要是更认真完成作业现在工作应该能做得更好”


令人欣慰的是,有同学回答:“由于高翻以往毕业生打下良好声誉,单位领导优先 (只想要) 录取北外高翻毕业生”,“用人单位指定招聘高翻学生”。


在问及哪门课帮助最大时,近60%的人认为汉英笔译课帮助最大,其次是交传课 (52%) 和阅读。阅读的勾选率是33.6%,看起来较低,是因为早年毕业的学生当中没有推行强制阅读制度。在推行强制阅读的4届毕业生中,填写问卷的总人数为156人,其中63人认为阅读课的帮助最大,为40.38%。最新一届 (2017年) 毕业生中,填写问卷的总人数为59人,其中32人认为该项要求帮助最大,占54.24%。工作坊帮助最低,是因为这并非一门课,而是个别年份有一些翻译项目让学生完成,老师投入的并不多。



这个结果并不奇怪。一是因为现实中毕业生从事笔译和交传工作的比例更高,这些课当然被认为更有用。但这不能解释英汉笔译勾选较少的现象。英汉笔译勾选较少,原因是汉英和英汉笔译的教学模式和重点不同。汉英的实践性更强,以非文学为主,涉及各个专题,强调批判性思维、调查研究,要求学生以注释形式写出调查研究的过程,还有严格的格式要求,稍有不慎,作业就可能得零分;而英汉笔译较多使用文学作品做练习,偏重翻译理论的系统介绍,也没有汉英笔译那样的注释要求和格式要求 (现在两门课已经统一为汉英的要求) ,因此,历届学生在两门课当中的体验不同。


关于笔译课对口译的帮助,问卷中没有涉及,但笔译促进口译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校期间写的期末总结也经常提到这一点。比如:


李老师在课上反复强调“笔译是口译的基础”。我赞同这一观点。笔译练习一则能够帮助我们扩充背景知识,有效减轻口译时的压力。二则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质量,使得我们产出的译文能够更加简洁、凝练。


对于这两点,我深有体会。每次口译课上的练习涉及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时,笔译作业过程中查到的背景知识都为我理解语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此外,对翻译作业的反复修改使我学会了如何用更加简洁的方式组织语言、搭建句子,大大缩短了交传所需时间。我想这对于同声传译也将大有帮助。 (2014级俞路青)


结论和建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