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底线思维
深度资讯体验,独家解读分析,政治经济学者每日提供深度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瞭望智库  ·  他们的家园,正在被美军用来对付中国 ·  5 天前  
半月谈  ·  事关糖尿病治疗,我国科学家取得突破 ·  5 天前  
侠客岛  ·  石破茂当选日本自民党总裁 ·  6 天前  
政事儿  ·  海关总署党委: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底线思维

中产为什么非要买学区房,而且还非得在京沪?

底线思维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3-21 10:10

正文

最近关于学区房的各种朋友圈文章中,本来以为这是一个不需要说大家都明白的前提,但是还是有人问了。为什么要买学区房,而且还是北京、上海的学区房?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

首先,因为资源分配越来越向少数人、少数群体集中。进入好的大学的机会也在向好的高中集中。2016年的一个报道估计不少人看到过,其中披露的数据说,2016年北大清华两校在浙江总共招生347人,其中只有39个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考进去的,其他人全部是通过自主招生、三位一体及其它博雅计划之类的各种名目的非高考渠道进去的。而且,这些名额就集中在很少的几个学校。

那么,一个顺理成章的推论就是,进入好的高中才能上好的大学,进入好的高中的机会在向好的初中集中,进入好的初中的机会在向好的小学集中,进入好的小学的机会在向好的幼儿园集中,而进入好的幼儿园和小学的机会,就由学区决定。这是学区房形成的基本逻辑前提,也是一般所谓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思。这也是一个压力层层下压的动力传导机制,现在已经到了幼儿园入园之前的教育。

房子是用来给人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话当然没错,而且永远不会错,但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房子现在已经完全商品化了,那么商品除了自身的使用价值,还有一些额外的附加值,房子也一样。

甚至也可以说,学区房的使用价值主要的都不是用来住的,而是用来给孩子上学的。这也是学区房要比同地段的其它房子的价格要高出不少的原因。

所以,在一些热门的学校的学区房片区,很多人不得已只能一家人买一个小房子,把户口挂在里面,再自己另外掏钱去租房住,等到孩子上了小学,到了一二年级之后再转手卖掉。这种情况其实已经相当普遍了,而不是个别的。

因此,地方上又出台了一些措施来进行控制。比如说,规定一套房子在五年之内只有一个上学的名额,在这个期限内就算是卖掉,也不能给孩子报名上学。

第二个问题,大学都是全国招生的,何必都要挤在北京买学区房?两个基本的原因。

第一,大学招生在各地之间的计划名额是不同的,所以各地上大学的机会、尤其是上好大学的机会是不同的,相对来说,北京、上海可能是比其它地方的机会更多一些,至少在很多人的认识里是这样——其实就算在北京上海,不同区域之间的机会也是完全不同的,要不要学区房干什么呢?而且,北京、上海的教育资源可能相对来说要比其它地方更好一些。

第二,当中产表现出焦虑和抱怨高房价、生活压力大的时候,总有人说,嫌这个嫌那个,那你为什么不滚回老家去?最近正在被口诛笔伐的通过教育实现了社会阶层上升的教育既得利益者者,为什么非要赖在北京、上海,不回自己的老家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个群体多数来自小地方,比如县城、乡镇和农村。一个众所周知的情况是,相对而言,北京上海虽然也有许多事情需要找关系,但绝大多数事情只需要按照既定的规则办就行,别人可以你也可以,但在内地,几乎是没有什么事情不需要找关系。

在北京上海苦苦挣扎着的这个群体的问题是,他们从家乡一路上来,赤手空拳,除了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刻苦,没有什么其它门路可走。也就是说,不是他们不爱自己的家乡,不原意回自己的老家,而是他们在老家也没什么现成的资源可以利用。

这个群体买学区房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多数都是围绕着公立学校的,因为私立学校不存在学区的问题。他们还有一个自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是,高考短期内仍然是不可能被废除的,只要让孩子上个好学校,教育又得当,将来还是有机会上好大学的,也就可以有个更好的未来。有了最好的学区房,就算上不了北大清华,能上个985高校,不也是个不错的结果吗?

在社会上流行各种素质教育的说法的时候,这个群体其实始终都很清楚,无论学校怎样肩负,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资源竞争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现在孩子不努力,将来就要受苦受穷,所以,宁愿现在把孩子逼得紧一点,也要尽可能给孩子预订一个通往中产的车票,哪怕只是站票。

所以,无论社会上对高考怎样批判,对孩子学习负担太重有多心疼,甚至自己也会在微博和朋友圈转发那些呼吁给孩子减负的文章,但是只要一到周末,他们仍然不顾一周的工作劳累,风雨无阻的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辅导班。还有奥数之类的各种竞赛,虽然经常有专家学者批判,国家也三令五申的禁止,但实际上却一直存在,原因就是这些学校不教的东西,自主招生的时候是决定性的。

这种情况当然已经是巨大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而且,自主招生所参考的那些东西,对农村孩子、城市中下阶层的孩子,都已经是一种屏蔽了。所以,当城市的孩子周末辗转于各种补习班、培训班之间的时候,中西部那些落后山区的孩子,比如留守儿童,正在自己砍柴做饭,打架斗殴,或者是干别的。当城市的孩子看不上211非要上985的时候,农村的孩子可能已经在初中毕业后就去了长三角、珠三角的工厂接替父母的工作。

对于许多农村父母来说,尤其是80后、90后的父母,如果他们在过去的教育竞争中失败,沦为社会中下阶层,那么上北大清华、考985高校这样的事情的意义,相当一部分人是难以理解的。当他们还在长三角、珠三角打工来梦想着在老家县城买一套房养老的时候,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孩子已经沿着他们的轨迹快要走到工厂大门口了。

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恢复高考也四十年了,阶层分化一直在持续进行,没有一刻停止过,前面两代人积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本,正在决定他们的孩子未来过什么样的生活。

而生活在北上广深及其它二线城市的城市中产们,他们的中产生活得来不易,稍不留意就可能会滑落下去,他们没有办法给孩子留下五套拆迁房,没有能力给孩子留下亿万身家,更不可能给孩子留下什么权势,所以,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认为孩子多读点书总是好的,上个好的大学总是好的,总归未来机会会更多一点。

买学区房,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补习班,这只是他们在为孩子做自己能做的,如此而已。他们当然清楚,买了学区房也不意味着就能上车 ,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连第一步都没有跨出去,还谈什么第二步、第三步?

毕竟,自主招生和素质教育还没有彻底把他们的孩子通往北大清华的门彻底关上,还有一线希望。为了这一线希望,他们宁可付出百倍的努力。因为他们实在输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