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是官话
体制内各色人等的大实话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电建  ·  连连签!中国电建海外市场新订单不断⑧ ·  3 天前  
中国电建  ·  绿野织金!“太阳花”在海南岛畔绚丽绽放 ·  4 天前  
中国电建  ·  丁焰章与成都市委书记曹立军会谈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不是官话

啥叫“工作需要”?机关怪象真不懂

不是官话  · 公众号  ·  · 2017-10-11 23:57

正文

十七年前从部队转业时,我填报了三个志愿,一个是某务局,另一个是电视台,再就是现在从事的这个市政府组成部门的二级事业编的执法单位。像我这种内方外方的性格,是不太适合在机关工作的。男怕进错行,这些年我真的是“悟”出了。

 

任职命令有好几个,岗位却始终未变

 

局下属有一个编制六人的正科级事业单位,设正副领导各一名。对外说是独立开展工作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实际上就是局机关的一个“内设科室”,在编人员大都在其他科室工作,真正在这个“内设科室”工作的只有两人。


这个特殊科室的老领导退休后,局里提拔了这个特殊科室的一名业务较熟的王某某为副科长,主持全科的工作。工作不到两年,王某某因工作认真,业绩突出,破格转正,成了全局系统最年轻的正科。又过了三年,因工作需要,王某某的被任命为局里一个重要科室的科长,一下子身份由事业编成了机关公务员,任职命令虽然变了,但工作岗位却一直未变。


大约又过了三四年的时间,局直属的副处级二级单位需要配备一名政委,王某某又被提拔成副处级的政委,身份又回到了事业编,命令该怎么下就怎么下,工作岗位还是照旧。大概又是两三年左右的时间,局里集中提拔了三名副职领导,待组织部的任职命令下来后,忽然发现王某某一下子又成了副局长,其身份自然又成了公务员。


事实上,从提副科到最后的副局长,王某某就一直没离开原来的办公室,只不过是办公桌换了一张大一点的而已。即便是做了副局长后,分管的主要工作还是自己干的那一摊子事。


对于王某某来说,任职命令有好几个,工作的岗位却始终未变,不久前市里对政府组成部门的部分县处级干部进行了轮岗,王某某调到了另一局任副局长。那些不知内情只看任职履历表的人,还以为这位王副局长的履历够丰富的呢!

 

公费订的党报党刊,好像只有我看


十七年前,我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安置进了一行政执法的事业单位工作,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单位内设的保卫科。保卫科在一楼,是离单位传达室最近的一个科室,保卫科是单位临时设置的一个科室,业务量不大,自然闲暇时间就多一些,闲不住的我,看报纸就成了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每天的报纸一到,我就是单位的第一个读者(传达室的邵师傅除外)。


别人看报纸是先浏览一下标题,感兴趣的文章就看一下,不感兴趣的看也不看,我是一张报纸从头版开始,一直看到最后一版,这种看报纸的习惯在单位传开后,也成了一些人茶余饭后的“笑料”,有的同事就干脆直呼我“秀才”。从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都知道,《人民日报》《半月谈》,还有当地政府党委的机关报,每年都是上级发文要求征订,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完成。


说实话,如果上级不发文要求的话,基层机关事业单位主动订阅的真是不多,原因很简单,没人愿意看,也没时间看,也看不“懂”。人们不愿看,主要是报道内容太“高大上”,不接地气,理论性太强,人们没兴趣看。一般人有时间,宁可看一份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接地气的当地晚报,也不愿看党报党刊。


正因为此,单位公费定的党报党刊,对大多数单位工作人讲,阅读率几乎为零。不少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公费订的报刊,其“生命周期”基本上是:邮递员送到单位传达室——传达室门卫分发到领导办公室或各科室——再到单位储藏室(资料室)或各科室档案柜(储物柜)——门卫收收集起来卖破烂。有时,门卫第二天就到各科室把报纸收起来准备当破烂卖,卖报纸的钱或交公,或归门卫所有。


我到单位工作的第三年,就被借调单位上级局机关去帮助工作,局机关和另一家直属事业单位在一个办公楼办公,两个单位人多了,自然公费定的报刊也多,什么《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经济日报》等,还有系统内部的行业报,当地的晚报等,两家单位一年的报刊费就四五千元。门卫是一个六十多岁的王老头,一个聘用的临时工,单位发给他的工资本来就不高,王老头性格好,和谁都很熟,几乎是每天下午都到科室去收旧报纸。据传说,他一年光没废旧报刊就收入近千元。单位领导知道他工资不高,也就默认他的卖报收入。


实际上,公费订报刊阅读率很低,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案,在基层不少机关事业单位带有普遍性,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笔很大的浪费。放眼一些贫困地区,一个村两委连一份报纸也订不起,村民想看报也看不到,我曾在2014年驻村扶贫一年,那个村子仅有的一份报纸还是镇里给定的,这种反差值得人们深思。

 

工作需要是一个琢磨不透的政治术语

 

刘某某原是市辖某区商业部门的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通过公务员公开考试考入了局机关。我被借调到局机关帮助工作的那年,他是机关某科室的一名副主任科员,局里新成立一个二级执法事业单位后,它便被提拔成了下属二级单位的科长,职务虽说提拔了,但身份却变成了事业编,当时领导跟他谈话时再三强调的就是“工作需要”。


 新成立单位的一把手王某某是由局机关办公室主任提拔起来的,此人文绉绉的,骨子里就是那种胆小怕事,缺乏敢闯敢干精神,没有工作魄力的那一类。刘某某和王某某过去都是局机关的,到了新成立的单位后,虽然都是被提拔,但在刘某某心里,不但没有一种“被重用”的感觉,反而隐约的感到是一种变相的“流放”,因为他一直想在局机关当科长。到下属单位当科长后,就意味着在机关当科长的梦就破灭了。


有这种不满情绪的人,自然会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刘某某当科长不到两年就做出了一件在全局系统影响很大的事情,他打着单位一把手的旗号,擅自找管公章办公室工作人员,将一份服务对象不该盖章的补偿协议盖了章。事实上,单位一把手压根就不知道这回事。后来服务对象因为单位没有兑现补偿上访,引发了一场上访闹剧,此事引起了市领导的不满。


待查明上访闹剧的起因后,单位一把手找他谈话,后经局党委研究准备给予免职处分时,刘某某找了关系说情,才躲过了“免职处理”这一劫,但给了个记过处分,调离了原科室,平调到了另一个相对不重要的科室继续当科长。实际上,这是刘某某第二次“出事”,只不过第一次“出事”影响没这么大罢了。


过了一段时间,局里有一项应急安全的职能下放到了另一个局属二级单位,成立了一个新科室担负这项职能,因为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好多人都不愿干的差事,单位领导传达局领导的意见,调他过去当科长,他心里虽然明白这项工作的性质,更清楚领导的意图,虽然心里不想接这个“烫手山药”,当单位领导说这是“工作需要”的时候,他还是“愉快”地服从了。

 

搞形式也需要精心策划 


大约一个对月前,局里就接到市政府办公室的通知,分管副市长要来局里参加局党委班子成员的民主生活会。市政府领导参加局党委班子成员的民主生活会,这可是大事,别说局长高度重视,每一名党委班子成员都十分紧张,因为在市领导面前的表现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影响到仕途。


 为了开好这次民主生活会,局长主持专门开了一个局长办公会,做了详细部署。局长责令办公室主任精心拟定每名党委班子成员的发言材料,办公室主任虽然一直从事写材料的工作,各种应付上级的活动也经历了不少,但这一次心里仍然胆战心惊,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因为自己已经到了向“副处级”冲刺的阶段了,这次如果搞砸了,可就是前功尽弃了。


自局长布置任务后,办公室主任和另一名办公室人员文秘人员没白没黑地加班,9名局党委班子成员的发言稿都由办公室来写,确实需要下功夫,因为每名班子成员的工作分工不同,发言稿中要列出每个人的缺点,每个人的缺点不要雷同,而且还要让市领导听起来感到是每个人自己动手写的,这就需要办公室主任熟悉掌握每名班子成员的工作性质及个人性格特点。


熬了一个的多月,经过多少次的材料修改,最后,需要在会上每名班子成员的自我对照检查以及对他人提的意见,都经过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审查”并认可后,才算画上了一个句号。临近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前一天,局里突然接到市政府办公室的通知,分管市长临时出差不能参加了,市领导虽然不参加了,但市里要求仍然如期认真开展。市领导不参加那就好办了,会议时间不变,只是每名班子成员的心情放松了,原先准备的发言材料,也不用照搬了,开会时避重就轻地说一下应付过去即可,但有一条,往上报的汇报材料要认真准备好。每个人的发言材料、每名成员发言时的照片等一样也不能少。分管市长看到这些汇报材料时,对该局成功召开的民主生活会表示很满意。


(作者为基层公务员)







商务合作请加“官人”微信:guanhua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