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唐代士子高中后摆的席,为啥叫“烧尾”?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10-03 10:18

正文


本 文 约 1300 字 
阅 读 需 要 4 分钟

唐代最有名的宴会当属烧尾宴。所谓“烧尾宴”指的是刚刚取得入仕资格的士子,或者获得升迁的官员,需举办家宴宴请朋僚。这种宴请为什么取名为“烧尾”呢?据《封氏闻见记》载:


“说者谓虎变为人,惧尾不化,须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授,如虎得为人,本尾犹在,体气既合,方为焚之,故云烧尾。一云新羊入群,乃为诸羊所触,不相亲附,火烧其尾,则定。”


烧尾宴不仅具有一般宴请的社交性质,而且还具有明君臣之义的隐含价值。“烧尾宴”在唐初风靡一时,宴会上的菜品、种类、格调等竟一时间成为士人攀比的对象。



曾任唐代宰相的韦巨源编写了一部《烧尾宴食单》,又被称为《韦巨源食单》,记录了烧尾宴琳琅满目的菜品,包括:单笼金乳酥、曼陀样夹饼、巨胜奴、贵妃红 、婆罗门轻高面、御黄王母饭、七返膏、金铃炙、通花软牛肠、光明虾炙、生进二十四气馄饨、生进鸭花汤饼、同心生结脯、见风消等。



这份食单共记录了58种菜点。就拿其中的“生进二十四气馄饨”来说,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需用24种馅料包成形状各不相同的馄饨,可见烧尾宴的菜品设计极费心思。


肉类取材更是琳琅满目,包括熊、鹿、狸、虾、蟹、青蛙、鳖、鱼、鸡、鸭、鹅、鹌鹑、猪、牛、羊、兔等,而其做法又极其复杂,“烧尾宴”的繁盛程度令人惊叹。



但是,这些奢侈的宴会菜点其实对于唐代平民来说却是闻所未闻的。对于他们来说,食物能够果腹已足矣,皇家贵族的锦衣玉食是他们无法想象的。盛唐时期平民日常食物以饼、粥为主,辅以野菜。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平民往往能够吃上饱饭,一旦遇到灾荒、战乱、赋役过重等,则会出现饥民遍野的情况。《太平广记》记载,开元二十八年(740),怀州出现了人吃土的惨状——由于米价高昂,当地人就把土拌在面里做成饼吃。这虽然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惨烈现象,但在贫富差距极大的时代,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并非虚妄之谈。


初唐宰相苏瑰在升任尚书右仆射时就没有举办烧尾宴。后来宗晋卿在中宗面前嘲笑苏瑰。苏瑰便说:


“现在米价上涨,百姓吃不饱,卫兵竟三天没吃东西,这都是臣不称职,因此不敢烧尾。”

但这只是个例,在唐代,这种象征着身份地位与君臣之礼的烧尾宴盛极一时,每逢重要场合举办烧尾宴成为长安官场中一项不成文的规定。许多官员通过举办烧尾宴向皇帝谢恩,与同僚增进联系。不仅是一场盛大的宴会,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它见证了唐代的繁荣与衰败,也映射了社会的等级与差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奢华的宴会逐渐演变成了权力斗争的舞台。



传说,在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唐朝的武将郭子仪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横扫千军万马,成功收复了两京,为唐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庆祝他的升迁,府上大办烧尾宴,这本应是一场荣耀的庆典。然而,在这场宴会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


宦官鱼朝恩,心怀叵测,利用宴会的机会,故意营造郭子仪不尊重皇帝的假象,企图陷害他,迫使他交出手中的军权。面对这样的危机,郭子仪决定在烧尾宴上向皇帝陈情,郭子仪是怎么做到用三道菜让皇帝打消对他的疑虑的呢?


快来《中国家宴》第四集,学习古人职场晋升小妙招。

END
编辑 | 胡心雅
校对 | 李栋

本文摘编自《掩藏在唐代历史中的日常与人生》,内容已获出版社授权。



抖音平台搜索“中国家宴”

河南卫视每周四22:12

文化节目《中国家宴》

邀您开宴!


在看”的永远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