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中国00后射击选手在巴黎奥运会上“光靠干饭就”夺得中国队的首枚金牌!
截止7月28日10:00,中国队以2枚金牌位居巴黎奥运会奖牌榜第2名!
北京时间7月28日凌晨,在巴黎大皇宫进行的巴黎奥运会女子重剑个人赛中,
中国香港选手江旻憓战胜东道主选手马洛·布列塔尼,为中国香港队夺得巴黎奥运会首枚金
牌。
江旻憓
是斯坦福大学的美女高材生,香港中文大学的法学博士,多次在国际大赛上封后,是中国香港第一位赢得世界杯冠军的击剑运动员。
以下是今年常春藤联盟在美国奥运代表队的具体数据:
👉常春藤联盟共有65人入选2024年美国奥运代表队,其中包括奥运选手、残奥选手、替补选手和教练员。
👉常春藤联盟共有47名学生运动员将参与本届奥运比赛项目,这个数字在美国32个一级联盟中排名第四。常春藤联盟下的每所院校均有选手入选2024年美国奥运代表队。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常春藤联盟、东南联盟(SEC)和十大联盟(Big Ten)。
👉41名曾参与东京奥运会的常春藤联盟选手将再次出征2024年巴黎奥运会,其中包括8位奥运奖牌得主。
👉美国大学体育界四大最具竞争力的联盟是:大西洋沿岸联盟(ACC)、东南联盟(SEC)、十大联盟(Big Ten)和太平洋十二校联盟(Pac-12)。哈佛大学属于常春藤联盟,常春藤联盟虽然也是一个著名的体育联盟,但其学术声誉往往更胜于体育成就。在向美国奥运代表队输送运动员的院校排名中,哈佛大学是唯一一所排名前十,但不属于以上四个联盟的学校。哈佛大学向美国奥运代表队输送了15名选手,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
👉常春藤联盟下的八所院校均有运动员入选美国奥运赛艇队,占据了美国奥运赛艇队一半的席位。常春藤联盟是唯一做到这一点的联盟。
👉 2024年美国奥运击剑代表队中有60%的选手来自常春藤联盟,他们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有13名美国奥运击剑选手曾或将要在常春藤联盟比赛。2024年美国奥运男子佩剑队将成为史上第一支由来自单一院校(哈佛大学)的选手组成的奥运代表队。Eli Dershwitz,Mitchell Saron和Filip Dolegiewicz(替补)已经从哈佛毕业,Colin Heathcock将于今年秋季入学。
👉 5名常春藤联盟运动员加入了2024年美国奥运田径代表队。其中包括2020年东京奥运会女子200米铜牌得主:来自哈佛大学的Gabrielle Thomas。她在2024年美国奥运选拔赛上跑出了女子200米赛季世界最好成绩21.78秒。
👉 常春藤联盟将首次有两名水球运动员代表美国队参赛,她们是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Ashleigh Johnson和Jovana Sekulic。
这也打破了很多人的
刻板印象
:“
体育好的人,学习一般不会很好。
”
完全不是好吗!最近我听了一场讲座,来自3位牛爸牛妈,
从“亲自带孩子运动玩耍”,到引导孩子专攻一门专业体育运动,一步步把孩子送进了
哈佛、MIT、耶鲁、普林斯顿……
用无比硬核的证据证明:
不光谷爱凌,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能同时把体育和学术,甚至以后的职场就业,都做到顶级水平。
清华毕业的大学霸,两个儿子是典型的“π型人才”(精通至少2-3个领域的通才,马斯克就是这样的)。
理工科是强项,学术和科研特别牛,还爱好玩儿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中学时进过高尔夫、足球校队,大学先后被哈佛录取,小儿子成为哈佛的“荣誉毕业生”,大儿子在疫情期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入选当年福布斯北美地区“30 under 30”精英榜。
△崔爸和两个儿子Jake、Jason
两个女儿从很小的年龄,就被爸妈天天带着晨跑,打下了运动基础,后来学习跆拳道、武术。但大女儿和小女儿最精深掌握的,分别是划船和国际象棋,高中时入选学校校队,大学被MIT录取,卓绝的体育成绩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外她还一直坚持从小热爱的绘画,拿到了11门AP满分,参加科技竞赛并获奖,非常全面发展。
她们的“体育爬藤”经历、找资源的方法,对没有体育细胞的家长来说特别有借鉴意义。
▲王女士的女儿和划船队队友
家有4个孩子,个个都热爱运动,跳舞、体操、游泳样样都玩儿,但最精通的还是有“家学渊源”的高尔夫,从小跟着爸妈玩,大女儿凭借一腔热爱走上了专业道路,各种比赛冠军拿了个遍,学习几乎全科拿A,大学时顺利进入耶鲁。
谢女士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不仅自己的女儿,她的学生也是成功的“体育爬藤”实践者,至今培养了5个孩子拿到2枚哈佛、1枚耶鲁、1枚普林斯顿、1枚达特茅斯的offer。
▲
谢女士的女儿
掐指一算,三位牛爸牛妈总共创下了9枚藤校录取,含“藤”量简直太高了!!要知道,亚裔人的体质不占优势,而亚裔孩子爬藤本来就艰难到令人发指,他们如此高的成功率,莫非真的找到了 “体育爬藤”的通关密码?
在“爸爸真棒”前不久的一场讲座中,三位爸妈知无不言,非常细致分享了
自家孩子爬藤的攻略
,还有更加实用的信息——
我们什么时候做运动启蒙,怎样选体育项目,以及体育练到什么程度才能爬藤。
我整个听下来,干货爆表!而且我觉得,
他们和其他“体育鸡娃”父母最大的不同是
:
-
这几位爸妈,
最开始带孩子运动的时候,
完全没有功利心
,都是抱着“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的想法,丝毫没想过全世界打比赛、拿金牌、进藤校。
-
当高中时,体育成为孩子的长板,并有希望冲藤校时,
他们给予全力支持和陪伴。
-
而孩子,在从小体育运动的熏陶下,
被激发出了强大的热情、自驱力,
积极主动想要在这条路走得更远、爬得更高,并一步步在所在的运动领域崭露头角,自然而然被藤校pick。
他们
不是“控制者”,而是“引路人”
,这可能才是“鸡娃”的最高境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领取
【体育鸡娃】讲座回放
体育练到专业级别,
理工科学霸崔爸曾经对藤校录取趋势做过详细研究,总结出了一个成功率非常高的“爬藤规律”:
除非你是一个没有短板的人,否则你一定需要有一个“绝对长板”,才能让藤校在上千上万个优秀年轻人中,一眼看到你。
这就是爬藤一定要谨记在心的“
长板理论
”。
△哈佛新生除了GPA是年级2%(近8成),平均8门AP外,87%参加社会服务,半数有音乐或体育特长 来源:《哈佛新生报告》
体育优秀,并能从业余晋升到专业级别,这在崇尚体育精神的美国,尤其从历史上就对体育优胜者有特别偏好的藤校,无疑是一个足够长的“长板”。
有数据说明,
藤校“体育生”的录取率,是高于其他申请者的
:
举几个例子。
-
布朗大学,整体录取率9%,而体育生录取率有
14%
;
-
哥伦比亚,整体录取率只有7%,体育生可以达到
10%
;
-
哈佛,整体录取率5%,如果你是体育生,可以有
15%
的录取率,整整3倍。
即便你的目标不是藤校,那么在其他的“精英大学”,“体育生录取率更高”的趋势,依然成立。
数据在这里:
可以看到,斯坦福的录取率,和哈佛一样低至5%,但体育生就有12%录取率;还有MIT,普通学生只有8%录取率,体育生将近高出一倍,15%。
除了上面的录取,2004年还有一项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发现
专业运动员带来的“额外收益”,相当于SAT多考了200分
。相比之下,“身为校友的孩子”这个优势,也只是等于SAT多考了160分。
所以,
好好练体育,真的能抹平家庭背景的普通,和标化学术的不足。
耶鲁妈妈:“亚裔孩子体育爬藤,
“耶鲁妈妈”谢女士,和丈夫都是高尔夫重度爱好者,一周7天打5次,还是资深业内人士,所以高尔夫球占据了家庭生活的一大部分。
自然而然,家里的4个孩子也会经常跟着去,几乎相当于是在高尔夫球场从小“泡”大的。
👉不要着急比赛和爬藤,12岁前先广泛探索
不过,谢女士并没有把高尔夫作为所有孩子的唯一运动,孤注一掷。相反,她的体育培养思路是:
12岁以下,最好不要固定一个体育项目,而是什么都试试,什么都玩玩,可以综合提高身体素质;
12岁以后再根据孩子的热爱和擅长,定下走哪个专业方向。
而这个思路,其实谢女士在培养三女儿的时候才悟出来的。
她直言,“培养老大老二的时候吃了亏”。
大女儿从9岁开始,二儿子从5岁半开始打高尔夫,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其他的体育运动接触不多。
但后来发现,
正确的体育学习路径
,
应该是先尝试各种体育运动,增强最基本的体育素质,
再在12岁以后,用这些素质有效帮助孩子把高尔夫打得更好。如果反过来,小时候投入大量精力只打高尔夫,很多身体素质就锻炼不出来了。
所以,要“
先成为一个好的运动员,再成为一个好的高尔夫运动员
”。
▲谢女士的女儿和高尔夫球队的队友(右一)
吸取了老大、老二的教训,
谢女士在培养三女儿、四儿子的时候,格外注重“广泛探索”
。
三女儿学了跳舞、体操、游泳,也都参加过比赛,拿到过很好的名次,属于每一项都会玩儿,且玩得好的,对孩子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实用。
尤其是
游泳
,在谢女士看来是
对一个人整体身体发展最好的运动之一
,特别建议每个孩子都学习。
体操
也很好,无论男孩女孩,都能帮他们打好柔韧性、协调性、弹跳能力的基础,尤其翻滚、腾空的动作,还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和勇气,也非常建议让孩子尝试。
👉12岁之后,好教练+100%努力+比赛晋级,孩子被耶鲁校队看中
谢女士的大女儿9岁开始打高尔夫,12岁以后开始专攻。13岁的时候,已经拿到了很多冠军,属于又擅长,又热爱,又肯拼命去练的孩子。
11年级的时候,女儿出去比赛,因为动作很标准,比赛成绩又好,吸引了很多大学教练围观。他们给她拍照,还互相讨论,带女儿去比赛的教练就和他们聊在了一起。
这些教练邀请女儿以专业运动员的身份,进入校队,但一个问题是,只能和一个校队签约,签了以后其他的大学就不能再申请了。
于是,非常顺理成章地,谢女士的女儿在11年级的暑假,就提前和耶鲁的校队签了约,早早定下了去耶鲁上大学。
当然,谢女士女儿的学术成绩也非常好,即便高年级半天上学、半天打球,也丝毫没耽误她全科拿A。
我们再回到“长板理论”,就发现说得通了——在所有申请耶鲁的,全科拿A的孩子一定非常多,但有几个能打高尔夫到包揽各种冠军,还优秀到被大学校队教练抢着要呢?
长板要足够长,才能把其他竞争对手比下去。
👉如果12岁还没有打过高尔夫,爬藤还有希望吗?有!
谢女士的学院还有一个学生,十二三岁才第一次摸杆,在父母的引导下打了一段时间高尔夫球,从此爱上了高尔夫。
热爱+决心+专业教练的加持
,力量是不可小觑的。11年级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拿到了重量级冠军。这个时间,用这样的成绩去申请藤校,也是完全来得及的,因为藤校是最后一年才定,足够证明自己。
还有一个孩子,是谢女士学院的第一个学生,现在已经站在了全世界最高的高尔夫舞台上。
第一次去打比赛,只在一个初级的Premier Junior Tour比赛中拿了第三名,谢女士的教练团队给他规划了一条“高尔夫爬升路径”,慢慢从初级走到第二级别Hurricane Junior Tour、第三级别Florida Junior Tour,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去。
直到拿到最高级AJGA(Aamerica Junior Golf Association Tour)的冠军,
所有顶级藤校的校队大门,几乎都为他敞开了。
不过,如果孩子没有他这么厉害,也无妨。因为藤校并不是体育大学,在学术能力足够强的基础上,
只要几个高级别的冠军,就已经足够成为很“长板”的筹码了
。
只要最晚在七八年级开始学习,就不会很晚。而且高尔夫球一个好处是,不像有些运动那么需要“童子功”,它的门槛不高,比较小众,打的人不多。特别在美国,大多数青少年都在打篮球、橄榄球、棒球,竞争特别激烈,高尔夫球就不会那么“卷”,人数可能才是其他体育项目的1%。
所以相比其他运动,
100%的刻苦努力+热爱+协调性+一点体育天赋
,就有可能达到“爬藤”目标。
👉用高尔夫爬藤,学术成绩要达到什么级别?全科拿A
如果在美国读书,至少9-12年级这四年,每一科都必须拿到A。最差最差,也只能有1-2个B,不能再多了。
这个要求,当然非常苛刻,尤其是在“高尔夫打到专业级别+拿到重量级冠军”的基础上,全部拿A。所以你会看到,藤校里的高尔夫球校队,80%多都是亚裔孩子,因为他们更有可能做到
学术、体育全部兼顾,且全部优秀。
谢女士对自己的女儿也是这样的要求,
“全科拿到A才能继续打球”
,所以打球是学习好的前提下的一种奖励,绝不是很多人眼中的“投入全部精力只是打球”。
👉如果不爬藤,学高尔夫还有用吗?非常大
说实话,高尔夫也是高资金投入的运动,如果最后孩子没能爬藤,钱和时间会打水漂吗?
谢女士认为,完全不会。因为像游泳、击剑这些项目,如果用不到升学里,最大的作用顶多也是锻炼了身体。高尔夫不一样,即便不爬藤,孩子大学毕业以后,
高尔夫球可以作为社交、职场的“敲门砖”,找工作、谈生意都会很有用
。所以谢女士也总结到,高尔夫有两个“容易”,一是进学校容易,二是出学校容易。
比如华尔街厉害的投行,他们喜欢到高尔夫学校选实习生,找到好工作的几率会比较高。所以
学习高尔夫,怎么样都不会亏
。
“MIT
妈妈”王女士:
热爱划船、国际象棋的两个女儿,
王女士有两个女儿,双双被“不是藤校,但难过一般藤校”的MIT录取,而且都是通过她们擅长的体育项目——划船、国际象棋。
👉
运动启蒙就是跑步、跆拳道、武术,根本没想过进顶级大学
王女士的先生特别喜欢运动,认为孩子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定要从小做体育运动,打好身体的底子。
所以从女儿们很小开始,每天早晨全家人就会一起出门
跑步
,风雨无阻。
到了孩子小学以后,下午3点就放学了,但父母二人都有工作,回不去,就把孩子们送到了课后体育班。
一个是
跆拳道
,一个是
武术班
,这两个项目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师傅会对孩子的“做人”很有要求,你去学锻炼身体没错,但首先要做一个特别好的人,有正确的行为和态度,在运动很辛苦的时候懂得坚持,有挫折的时候懂得忍耐、克服。
师傅们的要求都很严,女儿们也就从小学一直学到了高中。
👉
大女儿初入顶级高中划船队,从最后一名一步步进阶
大女儿所读的高中,是美国非常顶级的科技高中汤姆斯杰佛森(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学生们也要报名一个体育项目,最终选了划船。
为什么?因为王女士希望女儿参加一个有很多人团体运动的队伍,而不是在个人项目里单打独斗。而且划船是没有门槛的,零基础也能去尝试。
不过进了划船队以后,女儿的吃苦生涯,才刚刚开始。
校队一共4条船,三四船属于预备队,一二船才属于真正的校队,预备队员要从四船慢慢努力,经过层层选拔、多轮体能测试,才能到达一二船。当时校队里的亚裔孩子非常少,可见爬升历程有多难。
王女士发现,也许是得益于多年严苛的武术训练,女儿非常能吃苦,体质基础也好,从刚开始连第四船都轮不到,到后来第三条船、第二条船,最后成为了第一条船的主力队员,也是校队极少数的亚洲孩子。
平时的训练也非常艰苦,一个星期训练6天,冬天在室内训练,春夏秋三季时,工作日每天3点半放学后,就坐着校车去湖、河上的训练基地,一直到晚上8点半才能回家,周六全天训练,风吹日晒从不间断,相当花时间。
👉
时间长、任务重,划船影响学习了吗?并没有
在一个以理工科优秀著称的名校高中,学习任务一定不会轻。
尤其到了最忙的11年级,女儿有12门AP先修课程(美国大学课程),
其中11门拿到了满分
。不仅如此,她还自学一门心理学AP,又坚持参加学校、州里的奥林匹克科学活动和竞赛,外加从小到大一直进行的画画课外活动、义工活动,完全是连轴转。
▲王女士女儿高中期间一共画了400多幅绘画作品,还获得几个不错的竞赛奖
看到女儿这么辛苦,王女士想劝孩子不要继续划船。
没想到一个月以后,女儿的教练、同学都来叫她,看到女儿这么热爱划船,王女士还是让女儿回去划了。
在努力的平衡、坚持下,学习和运动都做到了完美兼顾。
划船坚持下来了,还进入州里的科学竞赛,拿到物理光学、声学个人第三和第五名奖。
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决定,竟然促成了女儿和MIT的缘分。
女儿申请大学时候,根本没想着目标MIT。是她的朋友说一起试一下,就提交了早申申请,而且根本没有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申请。只是在写个人材料的时候,提到了自己在从9年级到11年级坚持划船的这一段经历,并送上去了10幅绘画作品。
后来,MIT的招生老师联系她,觉得材料很不错,然后问了一句话:
你大学以后还会划船吗
?
女儿当然愿意,就这样,一次“无心插柳”,拿到了MIT的录取。这个结果,令王女士全家都非常意外。
👉
小女儿:选对了项目,你会特别容易发光
和从事团体运动的姐姐不同,王女士的小女儿选择了国际象棋这一个人运动。
刚刚起步,就比其他同学晚了一点,是四年级。那时候女儿从学校拿回来一盒国际象棋,当做兴趣爱好玩一玩;五年级的时候,女儿哭着跑回来,说学校里总有小比赛,赢了的人都有教练,就她没有。
那时候因为王女士和丈夫都不懂,于是就找到学校教练,走上了专业学习国际象棋的路径。从小比赛到打比赛,从小冠军到大冠军,偶尔还拿点奖金,一直坚持到高中,代表美国拿到了全国级别的女子冠军。
这些成长带给女儿自信心的历练,是无可比拟的。自然而然,如此闪耀的孩子,也早早被MIT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