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了精神元素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对比了物质世界和精神家园的不同追求。引用了爱因斯坦、赫拉利等人的观点,以及中国古人对精神富足的追求为例,说明了精神富足相比物质财富的重要性。同时,文章也提到了现代人对财富自由的追求和真正的自由应该是精神的超脱。最后,推荐了相关课程供读者学习。
文章指出,人们的决策和行为不仅仅由现实利益驱动,更多的是由信仰、使命、愿景等精神元素驱动。这些精神元素无法被亲身体验或推理证明,但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通过引用爱因斯坦和赫拉利的观点,以及中国古人对精神富足的追求为例,阐述了物质世界的尽头是精神,精神富足比物质财富更重要。
文章认为,现代人过于看重财富自由,但真正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做理想的自己。物质上的为所欲为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文章最后推荐了一些线下和线上的学习课程,供读者学习心力拓展和心智突围等相关内容。
除了物质世界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精神家园。
爱因斯坦说:“我热
爱物理学,因为我深知物质的力量。但是对物理学研究越深入,我越发现物质的尽头,屹立的是精神。”
《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把它
称之为“想象现实”。
人们的很多决策和行为并非由现实利益驱动,而由信仰、使命、愿景、意义等精神元素驱动。
精神元素的共同特点是:
没有亲身体验过,也不能够推理证明,人们却对此深信不疑。比如我
们相信“好人一生平安”,相信“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不能证明也不用证明,很多人就深信不疑。
愿力就是要探讨驱动人们行动的非物质因素,即精神动力。
财富自由不如精神富足
伯夷叔齐为什么宁愿饿死而不食周粟?
颜回为什么能“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他们找到了人生的终极追求而获得了超越物质
的更高层次快乐。
中国人对精神富足的追求,放眼全世界都无出其右。
他们“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宁可三月不知肉味,都不可以流俗。清人王懋竑甘于布衣蔬食,恬然安之,尝谓友人曰:“老屋三间,破书万卷,生平志愿,于斯足矣。”
这些都是精神富足的人。
乔布斯认为人生要有一个与利益无关的追求。他在临终时说:“在
别人的眼里,我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一个缩影。但是,除了工作之外,我却少有其他欢乐。此时,我躺在病榻上,回顾我的一生,意识到,
我一生所骄傲的所有的名声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显得毫无意义。
”
现代人更看重财富自由,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实现“想买什么
就能买什么,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理想。
而真正的自由并不是物质上的为所欲为,而是精神的超脱,做理想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