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秀,来源/进击的阿秀(
ID:zchxuexi
)
最近因为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开了专栏,我发现有好些读者都掉进了5种思维陷阱。他们的评论和私信展现出来的思维模式真的让人很心累,我开始尽量不回,到后来也尽量不看。
因为真的太难受了!沟通起来太费劲了好么?!
我有一种感觉,跟这些人聊天你真的会陷入无边无际的“人民战争”中去,让你有劲使不上,活脱脱累死,然后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得到、也什么都没改变。
思考惰性:不断强化偏见认知
曾经有一个IT专家说过:“你只需要1/7秒就可以把信息发往全世界,但是却需要好几年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我发现一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想法越是固执、偏见越深,他对这个问题就越是容易养成思考惰性,因为他已经对这种思考方式和想法产生路径依赖了。而且他会因为反复的使用这种思维模式,不断强化自己的偏见认知,越走越深。
例如前一段时间,有平台发布了介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发现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文章,好多无脑喷就在下面狂喷为什么国家培养了你,你要去跪舔外国人?而对于这项革命性的物理学发现,一个关注的都没有。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认为张首晟的成果极具革命性,很可能获得诺奖。无脑喷就在下面评论杨振宁迎娶翁帆的旧事,也顺带扒出杨振宁当年学成没有回国的往事一顿狂喷。
这些用户对待类似问题都会使用同一种带偏见的思考方式,给出非常雷同的答案,而且会不断强化这种偏见。
越是层次低的人就越容易跳进思维的舒适区里,开脑洞、头脑风暴这种事情对他们来讲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他们宁可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开启无脑喷模式,也不愿意尝试去创造任何与众不同的东西。
依附心态:他们成了自己问题的围观者
好多人正在丧失“主动性”,他们成了自己问题的围观者,如果没有人来教自己该怎么做,那他们就会日复一日的与自己的问题共存。
表面上看他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问题焦虑,但是他们并不会真的去思考自己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问题。
他们对一件事的知识来源于意见领袖,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来自于意见领袖,甚至他们要决定爱不爱自己的男/女朋友也要先看看那些情感博主怎么说。
举个例子,越来越多的人在说自己是佛系青年,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至于是不是要改变、怎么改变这样的问题,就不是他们要思考的了。好多人只会等待某些意见领袖叫他们怎么想、教他们怎么做。
这就很像社会心理学上讲的“围观效应”:围观一件事的人越多,你就会越觉得该由别人出手去解决这个问题,越认为在场的每个人都对这件事有责任。
你宁可等待别人来给处解决的办法,看看这个怎么说,看看那个怎么说,可就是自己不愿意去思考、去尝试,因为你就是自己的围观者,在等待那个见义勇为的人伸出援手。
如果没有人伸出援手,那你宁可在原地躺着。
刺猬心态:凡事先挑毛病
这是喷子的典型心态,见到一件事情不是先想有哪些好的东西值得借鉴学习,而是本能的要反对、要挑毛病,还美其名曰“独立思考”。
1943年,时任蒋介石高级幕僚的徐复观,有意拜近代三大儒学大师之一的熊十力为师。
徐复观向熊十力请教自己该读什么书,熊十力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这本书早已读过了。熊十力面露不悦,说你应该再读。
不久,徐复观再来见熊十力,报告自己读完了《读通鉴论》,然后谈了许多对王夫之的批评意见。
熊十力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徐复观后来回忆道,这真的是起死回生的一骂,自己多年来恰恰就是因为这种自以为是的小聪明,看到任何人的观点、思想,都习惯性的先挑毛病,以致于长进不大。
现在有太多人,看到什么东西、言论就本能性的变成一只刺猬,非要扎扎人才肯罢休。如果挑不出毛病,他就浑身难受,想尽办法也要挑一点毛病出来。
这样的人看到的永远都是最黑暗的一面,读多少书、认识多少人、见过多少世面也很难有大的长进。
干货心态:还没搞清楚问题就问怎么办
总有一些读者会留言说,这些事儿我还用你说?我就想知道该怎么办!
可是他们真的知道自己问题在哪里么?经常是根本不知道。
他们总是在还没搞清楚问题之前,就迫切的想要干货,想要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总以为有一种方法是灵丹妙药,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类似的问题。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2002年一位做传播的知名教授去给当时因为非典焦头烂额的卫生部讲课,讲应该如何做健康传播。
这位学者上来就匆匆掠过“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阶段,很快开始讲到“怎么办”的阶段,各种传播策略、媒介策略说的天花乱坠。
当时卫生部的一位领导很快制止了这位教授: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先把问题搞清楚,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我们是不是有人云亦云的地方,亦或是有什么误解的地方?弄清楚了再谈办法也不迟。
在我做职场的这一段时间里,也有好多类似的情况:有读者总是一上来三两句话就说说自己的情况,然后两手一摊,问我该怎么办呢?
这些人都是在期盼一种能够万试万灵的方法,但是对自己存在或是面临的问题一无所知或是认识不清。
问题根结在哪里都不知道,你的办法能对症么?这就是为什么好多人建议听了一大堆,但是对自己丝毫没什么帮助,生活一切照旧。
负面认知框架:升职加薪了更要跳槽
心理学认为信息本身是中性的,一个人会通过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解读这个信息,然后给出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一个人的认知方式叫做认知框架,而这种认知方式影响信息评价的现象叫做框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