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即将到来的分叉会不会对比特币的价格产生影响?
分叉后的比特币能不能买?
分叉有什么利好?
鲜有人考虑:
为什么分叉
相信各位币圈、链圈人已经明白晓言说的是什么了,没错!就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比特币(BTC)将生7个儿子:
第一个
:
12月17日
,SBTC(超级比特币)在区块高度498888分叉,总量2121万,其中21万为分叉预挖,李笑来站台。
第二个:
12月23日
,LBTC(闪电比特币)在区块高度499999分叉,总量2100万,1:1兑换DPoS,点付大头张银海为中国区负责人。
第三个:
12月23日
,BTP(比特币白金)在区块高度500000分叉,总量2100万,1:1兑换,自称无预挖,团队未知。
第四个:
12月25日
,GOD(比特上帝)分叉,总量2100万,没有预挖,直接分发给用户,郭宏才主导。
第五个:
12月31日
,BUM(比特币铀)分叉,区块高度未知,总量2100万,1:1兑换,自称无预挖,团队未知。
第六个:
2018年1月2日
,Bitcoin Cash Plus(比特币现金增强版)在区块高度501407分叉,是BCH与BTG的合体,团队未知。
第七个:
Bitcoin Silver(比特币白银),分叉时间和高度未知,总量2100万,1:1兑换,自称无预挖,团队未知。
每个人都在说着
七个新的、基于比特币的虚拟货币产生的时候,
大多忽略了一个问题:
比特币为什么要分叉?或者说为什么要IFO?
比特币最开始的设计,本来区块大小是可以很大的,但为了防范某些攻击行为,就强行把区块大小限制为1M左右,但现在问题来了,比特币的市值越来越高,而比特币有一个特性,可以无限切割,一般货币最小单位是1分钱,比特币可以0.001,0.0001这样无限切割交易,所以,理论上,它的交易粒度是可以非常非常细碎的。那么现有的架构,其交易效率和支撑能力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比特币的蓬勃发展,所以,如果比特币市值继续提升,应用场景继续提升,现有的技术架构肯定是难堪重荷,想想当年谁能预料比特币这么值钱呢。
所以,做架构升级,实现系统的支撑性扩容,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所有相关币圈各种核心团队,包括矿池,包括核心开发团队,包括交易所,都非常关注的一个事情,于是他们坐在一起开了个闭门会议,讨论这个事情怎么办,然后几个主流矿池都签了协议,支持某个升级计划,按说,这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升级和扩容的话题,虽然技术可能有点深奥,但业务逻辑并不复杂。
但后来问题出现了,这个协议并没有被很好的贯彻执行,然后有人决定要抛开现有的架构团队,提出新的主张,于是技术方案分裂成了两派,具体细节,我不展开了,简单说就是激进派和保守派,激进派要求彻底重构,大幅度扩大支撑能力,但可能对旧有版本的客户端兼容性存在问题,但保守派希望在现有架构上补丁,尽可能兼容现有的客户端升级系统,但这种补丁的效率和支撑性肯定不如重构更强大。两派不可调和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主张,激进派打算抛开保守派单干,用全新架构,从比特币中分出一种新的货币体系。
这两派其实都是为了比特币的发展,只是选择的技术路线不同,我也不敢妄议其中对错,而且即便如此,在保障分叉的安全性和平稳过渡上,还是有大量的技术细节一起讨论和研究。所有核心的交易所,矿机厂商,都发表了声明,对这次分叉的准备和他们的观点,并对用户安全策略做出了阐述。
比特币的价值来自于共识,而共识分裂是比特币价值的极大隐患。每个币圈的核心团队对这个事情其实都是非常谨慎的。
分叉方案用简单语言描述一下,就是在某个特定节点以后,新的架构就用新的模式挖矿,产生新的格式区块,而保守派则沿用他们的技术升级方案挖矿,两种格式不再互相兼容,但新的架构会承诺,所有旧有比特币用户在分叉的同时都自动获得一个同等数量的新币,也就是比特现金(BCC,区别于比特币的BTC)。
类似于当年新马分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本来是一个国家,一种货币,当时分成了两种,新币和马币最初是1:1的,但现在我们知道了,已经超过3:1了,这是两种不同的货币,汇率也会随着市场发展情况变化。
这个比喻未必准确,但可以粗浅理解比特币分叉的逻辑,从一种货币分成两种货币,开始的时候提供了1:1的完全复制(不是兑换,是复制,这是比喻不十分准确的所在),但从此之后就各行其路,谁的共识更强大,谁的价值就更高。
其实分叉已经进行了,系统扩容后,大家认为比特币能更好的支撑未来的发展,所以比特币(BTC)的价格依然上涨,而新产生的比特现金(BCC),由于不能完全兼容旧有系统,共识基础相对薄弱一些,目前价格远低于比特币,但其实也有1000美元了。
再说一个额外的消息,比特现金(BCC)出现后,很多交易所并没有立即支持比特现金的交易,也是出于一种安全考量,因为最开始比特币和比特现金是完全复制的,而比特币本身就是一串字符串,理论上,一个用户获得了别人的比特现金,就可以同步复制去窃取对方的比特币,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为了保障客户比特币安全,他们对相关比特现金账户是非常谨慎的。需要对整个交易环境的安全性做出调整和改造,才敢支持这样的交易。
这就是比特币分叉的前因后果,相关的逻辑。
但是现在的状况是这样:比特币本身绝对不可能进行扩容,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更新更新再更新,进步进步再进步。
那么这些分叉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记得晓言原来写过一篇文章,叫《
如果比特币“破发”,你怎么选?
》,现在的情况可以非常不准确的看做是一次比特币破发的时刻,我们先暂且忘记比特币的存在,把这七个即将分叉出来的各种币当做比特币。
虽然分叉后的七个儿子(或者女儿)都是打着老爹老妈的名声才值钱,不过就像前不久的比特币黄金一样,分叉前非议很大,导致价格波动剧烈,但是现在支持的人多了,价格也稳定了下来。
也正是基于比特币,分叉后的币才容易被币圈人接受。不然随便出来个人说我发行了XXX币,这个币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优于比特币,接着让你购买,然后告诉你你自己买了其实赚的不多,你要让更多的人买云云,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直接报警,明显就是传销嘛。
再拿李笑来准备IFO的超级比特币(SBTC)来说,笑来的名声一直不错,当然也有很多的非议,但就其本身的实力和背后的团队而言,晓言个人觉得超级比特币还是略微靠谱的,至于二宝的比特上帝,晓言觉得完全是扯淡,消停消停不好吗?好好当你的以太坊投资人不好吗?前几天骂李笑来强奸比特币,骂的人家禽兽不如,现在真的应了那篇《
蹭着12月份SBTC的热点,二宝立马给自己立了个牌坊
》。
总之,分叉后的币价会怎么样?会不会又是ICO式的疯狂割韭菜之行晓言并不能完全说的准,但在晓言看来,机遇与风险并存不正是币圈的特色吗?
不妨在此大胆预测预测,比特币的价格会有小幅的上下波动,整体价格还是向上的,年末涨到8万应该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