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剧艺术
传递艺术思想,提供交流平台。对京剧艺术进行全面介绍研究。线上线下两手抓,国粹可以接地气,为你展现并不高冷的京剧艺术和并不遥远的京剧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岛都市报  ·  最新消息:赔付了!5000000元! ·  昨天  
汽车金融大全APP  ·  首席合规官可“一票否决”!金监总局发文要求 ... ·  昨天  
芝能汽车  ·  AI 推理引擎:如何选择硬件及其商业模式? ·  3 天前  
汽车金融大全APP  ·  找新车金融产品的朋友看过来,靠谱金服能做异地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剧艺术

“移步”而不“换形”:梅兰芳谈旧剧改革​(附梅兰芳离津前夕旧剧座谈会报告)

京剧艺术  · 公众号  ·  · 2017-06-26 07:00

正文

梅兰芳先生在“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纪念会”上讲话


“移步”而不“换形”:梅兰芳谈旧剧改革

张颂甲


 和天津市市民阔别多年的梅兰芳先生来了,记者特地跑去看他。


 梅先生穿着深灰色的西装,风采不减当年,虽然他在北京连续演唱了十场营业戏和一场义务戏,但是精神仍然很好。当他看到记者时,他笑容可掬地和记者握着手。


 “多少年没在天津登台了?”记者问他。


 “十四五年了吧?”他感慨似地说。


 梅先生从参加人民政协谈起,他对于能够参加政协会议是感觉非常兴奋的,他说:“这是有史以来的人民大团结,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代表亲密地团结在一起,无论哪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这真是民主作风。”


 慢慢地话题便转到旧艺人改造和旧剧改革这两个问题上来,梅先生一谈到本行,更侃侃地打开了“话匣子”。


 他认为时代变了,社会也变了,旧艺人需要改造是不成问题的,任何人如果不进步就一定会落伍。在解放后,人民政府一直在大力帮助艺人们改造,这是非常贤明的措施,虽然这是一件很艰巨的工作,可是大多数艺人都因此而开始走上了新生的道路。这一点,他个人是感到非常高兴的。


 一股发自内心的高兴浮现到他脸上来。


 “自然,旧剧改革又岂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他说,“不过在今天戏剧怎样让它来为人民服务,却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想京剧的思想改革和技术改革最好不必混为一谈,后者在原则上应该让它保留下来,  而前者也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慎重的考虑,再行修改,才不会发生错误。因为京剧是一种古典艺术,有它几千年的传统,因此我们修改起来也就更得慎重,改要改得天衣无缝,让大家看不出一点痕迹来,不然的话,就一定会生硬、勉强,这样,它所得到的效果也就变小了。俗语说:‘移步换形’,今天的戏剧改革工作却要做到‘移步’而不‘换形’。”


 他又例举了苏联文化、科学、艺术代表团团长西蒙诺夫的话来加以说明:“西蒙诺夫对我说过,中国的京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唱和舞合一,在外国是很少见的,因此京剧既是古装戏,它的形式就不要改得太多,尤其在技术上更是万万改不得的。”所以他的信心也更加强了。


 他告诉记者京剧改革工作是他一向在致力着的,无论在场面、音乐、剧情各方面都在随时修改。譬如在《苏三起解》里不说解差崇公道是个十足的好人,而加强渲染他的同情心;在《宇宙锋》里赵忠自刎改为误杀;在《霸王别姬》中略予减低楚歌的效果等等,都是一些初步的改革,不过还不能令人满意。


 他也承认京剧界团结还做得不够,彼此间的联系很少,  因此他强调以后应加强团结,互相砥砺;关于在戏剧中“踩跷”和“武把子”等苦工,他也正在研究是否还应该花这么多的工夫;这些问题都是他时刻放在心头的。


 斜阳一抹从玻璃窗中透射进来,室内菊花在盛开,房里的空气和谐而温暖,这时梅先生也显得更光彩了。


 “那么梅先生认为应该如何来编写新戏呢?”记者进一步提出这个问题。


 “编写新戏当然也是忙不得的呀!”他有兴致地说,“譬如在编写过程中第一步要搜集材料,这要在整个历史中撷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华。第二步要审查内容,就是要把所搜集的材料给它一个正确的批判;去掉它不健康的地方,发扬它积极的意义。第三步就是纯技术上的工作了,这是要一些所谓‘内行’来做的,如故事的穿插和场面的编排等。以上三个步骤是需要大量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来先分工后合作的,只要能互相配合得好,我想一定能产生很多好的新戏的。”这是梅先生对于编写新戏的主张。


 他对记者说:培养一个艺人是很不容易的。今后他愿意经常地演出,并且尽量多跟同业们、朋友们讨论、研究,以不断地求得进步。这次他在津市预备演唱十天,然后到上海去上演。


 最后,他又兴奋地告诉记者:明年他或者再到苏联去观摩、学习,并顺便把中国的民族艺术介绍给国际友人。


 和梅先生的谈话一直是在亲切、和谐中进行,不知不觉间壁上的时钟已敲打过四下。记者不便多打搅了,因为再过四个钟头他就要粉墨登场和观众们见面了。


(载1949年11月3日天津《进步日报》第三版)



附:向旧剧改革前途迈进

(记梅兰芳离津前夕津市戏曲工作者协会邀集的旧剧座谈会)

张颂甲 王恺增


 梅兰芳先生离津去沪的前一天,是初冬一个晴朗而温暖的日子,为了交换一些对旧剧改革的意见,并欢送梅先生,津市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特在二十七日下午四时,举行了一个旧剧改革座谈会。出席参加的有阿英、梅兰芳、言慧珠、何迟、华粹深、赵魁英、方纪、许姬传、张富忱、白云峰、富少舫、李志远等十四人。不拘形式,大家在愉快的空气中,各人报导叙述了自己的经验和意见。


 津市剧改情况


 何迟首先报告天津解放九个月来剧艺改革的概况。他说:天津剧艺工作者人数在三千二百人以上,九个月来已经演出新戏一八五四场,新曲艺一百三十多段,观众三百万人。其中新京剧有《北霸天》、《嫦娥》、《陈胜和吴广》、《三打祝家庄》、《闯王进京》等。评剧有《自毛女》、《刘胡兰》等(新评剧不但在形式上尽量采取了新歌剧的形式,如灯光、布景各方面,也都有一些进步的改变。)秦腔有反南阳、四劝等。话剧除了一些反映工人生活的以外,像《王秀鸾》一剧,便连演了二十六场,场场满座。曲艺中艺人自己创作的曲词,也在六十段以上。这也说明了天津市的旧艺人,在思想上已有了很大的转变。


 谈到旧剧改革运动的开展,主要是在于典型剧团的建立。譬如京剧方面,以南市大舞台新艺剧社为重点;评剧方面,以升平剧院正风评剧社为重点;  鼓曲方面以西河鼓曲研究社为重点等,从解放以来大家便一直坚持着演唱新戏、新曲。


 同时由于旧艺人们在思想上已经起了相当大的变化,大家就一致认为有组织起来的必要。现在各公会筹备会都已建立起来了,而通过公会的建立,又涌现出大批进步的分子。譬如弹弦瞎子陆水波,不但积极学习,弹唱新词,而且还订了一份报纸,请同院住的三轮车夫每天念给他听,学习班也经常到。大舞台的李铁英,每天只能拿一万多元,别处虽给他十一万元一天他也不肯去,声明要坚持这阵地。另外正风剧社为铁路工人演出,不要报酬等等。都充分表现了艺人们要求改造,要求学习的热情。


 此外旧艺人学习班开课两个月来,也极少迟到、早退、请假的现象。他们往往除了日夜场唱戏外,夜十二时后还要排新戏,直到三四点睡觉。到了晨七点钟,又匆匆赶到学习班上课。大家通过学习已经消除了以前行会的不正确的观点,并且进一步团结在—起,每个人都热衷的愿意为剧艺改革事业而奋斗。


 至于目前存在着的一些缺点,大家也正在努力克服,如新戏在量的方面虽多,但在质的方面却大多数水准还不够高。如评剧在逐渐走向话剧和新歌剧方向,因而失去了原来的戏剧形式的倾向。同时坚持演唱新戏新词的从整个数目字看也不够多,“面”也不够广。这还需要大家更大的努力。但由于群众思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戏的不断演出,成就是会日新月异的。


 移步必然换形


 梅兰芳第二个发言。他笑着说:我很高兴在南下前夕还有这样的一次集会。我也很感谢大家在这一回演出中给我以很多的帮助。因为行色匆匆,我只能谈谈最近在演出和学习中所得到的一点零碎感想。


 我对于戏曲改革的前途,是极其乐观的。在组织上,我们有最高的统一指挥的戏曲局,也有全国戏曲改进协会,各地的文联、剧协,  又都注意这一方面的工作,  艺人们自己也在翻身后不断有着进步。有方针路线,有具体办法,有大家的刻苦努力,有这些基本条件,运动是不会不成功的。


 现在最困难的问题,正如何迟同志所说的,是剧本的缺乏。发展的要求是普遍的,由于剧本不够,就使我们的发展受了限制。怎样解决这个困难呢?第一,当然是更广泛地发动大家创作新剧本,鼓励会写的多写,提倡写剧者和旧艺人结合起来写,倡导旧艺人自己写。采用奖励、稿费、上演税等等的办法,来刺激写剧运动的展开。第二,就是整理旧剧本,那根本上不应该再演的就不演,须要大修改的就大修改,小修改的就小修改,救急的办法,是先选出还可以演的,还有一部分意义的,把那要不得的地方,不合理的地方,反人民的地方,先行改掉。然后再有计划地从剧本的思想上来进行较彻底的改动。


 关于剧本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我在来天津之初,  曾发表过“移步而不换形”的意见。后来和田汉、阿英、阿甲、马少波诸先生研究的结果,觉得我那意见是不对的。我现在对这问题的理解,是形式与内容的不可分割,内容决定形式,“移步必然换形”。譬如唱腔、身段和内心感情的一致,内心感情和人物性格的一致,人物性格和阶级关系的一致,这样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戏剧的主题思想。我所讲的“一致”是合理的意思,  并不是说一种内容只许一种形式、一种手法来表现。这是我最近学习的一个进步。


 我希望,为着适应目前运动的需要,剧作家、文学家以及有创作能力的旧艺人,都应大胆放手地创作新的剧本,  以供给全国迫切的需要,使运动很快地展开。同时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也还要尽可能地细心慎重,初期虽难免出丑,但不要紧,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提高。这样,我们的旧剧改革,一定会有新的前途,会达到胜利成功的地步。


 新形式的出现


 华粹深教授接着发言:我对于旧剧改革,有两点主张。第一,我以为改进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只要认清立场和观点,就可以大胆去改革,不必有所顾忌。同时要一方面研究,一方面改革,这样自然能够逐渐进步,而获得很大的效果。第二,形式和内容不可孤立,应当同时改进。以旧剧的内容来论,自然大部分是含有封建毒素的,而形式上有问题的也并不少,如果只注意内容,而忽略了形式,也是不对的。最后我用鲁迅先生几句话,作个结束,鲁迅先生在《论形式的采用》文中,说过:“旧形式的采用,必有所删除,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出现,也就是变革。”这几句话,我觉得是我们致力于旧剧改革工作的一个明确指示。


 领导者带头改革


 富少舫愉快地谈出他的感想,他说:第一点,真是无巧不成书,梅先生到天津来的时候,正是天津市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成立的时候,  由于剧协物质基础极单弱,梅先生不辞劳苦为剧协义演两天,所得已足以使这个刚产生的幼儿逐渐壮大。不过单凭这一点是不够的,  因为幼儿还需要抚养和教育,我希望梅先生能再在业务方面给我们以帮助。


 第二点,梅先生在最近二三十年来随时都在致力于旧剧改革事业,但在今天,中国工农武装即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时代里,梅先生更要努力改革旧剧,以完成剧艺工作者崭新的任务,同时我还希望梅先生首先演出新剧,作全国戏艺工作者的模范。


 到人民当中去


 白云峰接着说:毛主席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已经给我们指出“推陈出新”新的方向,天津市旧艺人在这个方向下已开始紧密团结,努力以改造、提高自己。梅先生在人民政协上曾谈到艺人们要跑到人民队伍里去向人民学习,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我们愿意衷心拥护,我们也愿意向梅先生学习,希望梅先生以行动给我们开辟出一条光明的大道来,以领导所有艺人走向剧艺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康庄道。


 回到群众中来


 方纪谦虚地发表意见:对于戏剧我是外行,因此只能说外行话。但我想:如果能有人去具体研究一下京剧发展的历史,对于改革京剧,或者会有更具体的帮助。


 他接着说:大家都知道京剧是综合了中国各地旧有地方剧的优点,并加以提高而形成的。其中在音乐和唱白方面,特别是采取了微调和汉调创造了皮黄,当时为什么有人来做这个工作,创造一种新的戏剧形式呢?就是因为在它之前的戏曲已经落后,由民间走入宫廷,成为少数人的艺术,必须有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来代替它了。


 过去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是“生于民间,死于庙廊”的。诗歌如此,戏剧也如此;昆曲如此,京剧也如此。皮簧产生以后,首先为人民所喜爱,然后为统治者所采取,便由民间进入庙廊。以后,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从内容到形式都逐渐起了变化,成为脱离群众的东西。拿京剧和梆子来比,梆子音调高亢、节奏响亮,农民很喜欢;京剧在这一方面就不行了。


 但京剧自然有它的优异处,如音乐谐和、表现细致等,就都是在宫廷里面加工的结果。这种加工,对于艺术形式本身固然提高了,但同时也因之失掉了生命。京剧形式上柔骼硬化的地方便是这样来的。因此它已不宜于表现新的现实的事物。正如绝句律诗不能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一样。


 因此京剧必须改革。这种改革不仅限于内容,同时一定及于形式。因为京剧的有些表现方法不仅不能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感情,  同时也不能表现古人的生活和感情;特别是在我们用新的观点来处理历史题材的时候,古人的生活和感情也一定不会像现在京剧中所表现的那样了。因此京剧内容改革进入到一定深度的时侯,形式也一定发生变化。有用的留下来,没有用的去掉,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这就是改革。


 京剧从满清末叶产生到现在不满一百年的过程中,  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自成体系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有它自身的完整性,因此也随之产生了自身的僵化;在它本身的范围内已不能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从京剧演员的情况来看,也可以证明。如须生至老谭,以后便无出其右者;青衣至四大名旦,也无后继;特别是像梅先生,在京剧历史上不仅是空前,恐也绝后了。


 京剧改革,首先当然是为了使它成为有效的教育人民的工具,  同时也为了使京剧从僵化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不是使京剧消灭,而是使之新生。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推陈出新”。


 在这方面,  以梅先生的修养和资望,  是更为大家所热切期待的。


 增强改革信心


 言慧珠首先说明此番北来是为了探望母病和祝她的老师梅先生寿,并借了这个机会到京、津来向大家学习。接着她说:此番北来收获的丰富实出我意外,在北京我参加了关于戏剧改革问题的几次座谈会,又荣幸地参加了今天的座谈会,在大家的讨论和谈话中,戏剧改革的目标已很明确、具体,那就是对老戏“去芜存菁”,对新戏积极创造。


 由于京、津演出新剧已经有了迅速而惊人的成绩,  我们从而增强了改革旧剧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正处在学习时代,今后除了尽量吸取老一辈的艺术外,并愿意加紧学习政治,以求改造自己。


 彻底为人民服务


 张富忱说:  刚才诸位和梅先生谈的都很正确,毛主席指示我们“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为了迎接文化建设高潮,全国艺人在梅先生领导下成为文化部队中的解放军,以使剧艺做到彻底为工农兵服务。


 怎样才是全面改革


 阿英就剧艺改革的全面工作,提出四个问题。第一,是艺人们的思想改造。他说,如果旧艺人不进行思想改造,新的剧本的内容将无法正确的掌握,对于人物的性格总也不会有正确的了解,即使演出新戏,也不会有大的效果。经过思想改造,有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正确的分析剧情,从阶级的关系上,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动。表现的形象自然就生动、现实、深刻了。以前的演员,只要做到”忘我”就是好的,但今天,我们却不能这样满足,必须将戏中人的性格和自己的性格统一起来,这样才真正有生命,才能更深的感染人。


 第二,是普及与提高问题。他说,艺人对新剧本的要求,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只要内容是为人民的,即使技术上粗糙一些,也愿意演出。一种是除要求内容外,在写作的技术的完整性上,也有严格的要求。这两种主张,看来是矛盾的,实际上我觉得还是可以统一的。为着运动的全面展开,为着艺术的宣传效果,为着为人民服务的主要目的,我们首先,也是主要的要求,应该是内容。只要内容于人民有益,即便技术上有些不完整,在开展运动,人民急于需要新的教育的今天,我觉得是没有妨碍的。初生的孩子,一定是毛手毛脚,但不久自然会长成人样,这是周副主席早就告诉了我们的。但满足于这样的情况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跟着运动的开展而逐渐提高。特别是对于旧艺人自己的写作,我们的尺度应该放得更宽。至于真正有代表性的、典型示范的演出,那我们的要求是应该高一些的。不过目前我们的重点,还是应该着重在普及的剧本的需要,  不要要求过严。如果要求过严,不但妨碍运动,而慎重再慎重的结果,也会取消了运动。


 第三,是内容与形式问题。他认为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移步也必然换形。他用苏北悲调乐曲,无法容纳新的翻身的快乐情感,舞台上人物服装的色彩,皇帝平民在舞台上地位的处理,旧的舞台语言某些不能概括新的思想内容的实例,逐一加以证明。他还举出《红楼梦》的一例。他说:刘姥姥在地主贵族阶级曹雪芹眼中,是一个被嘲笑的人物,他写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完全是对农民的讽刺。如果今天我们重写这个故事,虽然也会写出农民对城市的新奇感觉,及对许多事物的无知,但决不是曹雪芹那样的态度。那么,在刘姥姥的表演上,如果用旧的情感,旧的表演方法,就一定要失败。内容变了,表现的形式必然的跟着变,步移了形也就自然而然地换了,你就是要勉强统一也是不可能的。


 第四,是剧院前后台制度的改造问题。如天津各戏院的茶房制度,不但剥削艺人、剥削后台、也剥削观众,若不解决,整个的剧运就会受很大的损害。我们在市代表会早经提出,希望劳动局能尽快地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如各戏院的经励科,也是一种妨碍运动的剥削机构,我们必须解决。至于前后台的劳资关系,我们希望能做到符合劳资两利的原则。旧剧改革运动,必须全面的下手,才能顺利的开展,不只是一个剧本问题。


 梅先生带头做起


 最后是梅兰芳先生私人秘书许姬传发言,他说:我相信梅先生一定愿意根据大家的意见,来努力旧剧改革事业。同时我以为改革旧剧,要“胆大心细”,不要顾虑太多,因为顾虑太多便足以碍手碍脚了。梅先生也再度站起来,说明他对天津戏剧曲艺改革事业成就的欢喜和敬重。认为这一次的座谈,对旧剧改革有很大的帮助,而他自己受益更多。他一定根据大家的意见,为戏改事业努力。他希望自己明年能在大家的帮助下,从事新的演出。


 这时已是万家灯火的时候了,座谈会在晓七点结束。当与会者步出会场时,都频频向他致惜别之意。


 (本报记者前请梅兰芳先生发表对旧剧改革意见,因时间倥偬访问记录未遑经梅先生审阅,其中内容或有与原意出入处,特向梅先生致歉。)

(张颂甲 王恺增 载1949年11月30日天津《进步日报》第一版、《天津日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