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荣茂观察
作者:李荣茂,THLDL大课堂、清大领导力创始人;原清华大学领导力创办人;资深投资人。站在中国立场分析国内外政经走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Java知音  ·  池化技术:让真实业务效率飙升的利器 ·  3 天前  
Java知音  ·  池化技术:让真实业务效率飙升的利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荣茂观察

德国外长访华隐藏深层危机!“战狼外交”已成历史?

荣茂观察  · 公众号  ·  · 2024-12-05 10:11

正文

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于2024年12月2日应邀访问中国,并与中国外长王毅共同主持了第七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这次访问似乎是一次普通的国际交流,但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深层的经济考量。尤其是在当前动荡的国际局势下,贝尔伯克的立场显得尤为强硬,此前她不仅批评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还针对中国的电动车出口及人权问题进行了抨击。这一系列的言辞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政治意图?又是哪来的底气让德国如此强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是荣茂观察。

在这次访问之前,贝尔伯克在公开场合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尤其是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批评中国未能履行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尽的责任,并指责中国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对俄罗斯提供支持。这些言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盟与中国之间日益尖锐的对立态势。贝尔伯克还特别提到,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正在破坏欧洲市场的公平竞争,并且指责中国在人权问题上不遵循国际劳工标准,损害了德国及整个欧洲的利益。

那这些指控究竟是否站得住脚呢?实际上,贝尔伯克所说的破坏公平竞争的电动汽车,只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一个缩影,西方国家所感受到的产业竞争压力才是真正的背后原因。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尽管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但其在全球市场的表现早已证明,中国电动车不仅在生产规模上遥遥领先,更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切让欧洲的汽车产业深感压力,因此才有了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的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贝尔伯克在对中国进行批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中德关系的重视,强调德国将继续坚定支持欧盟与中国在电动汽车问题上的谈判,并且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这一表态,反映了德国在对华态度上的矛盾心理。虽然贝尔伯克的立场在公开场合显得强硬,但实际上,德国出于自身的利益与中国的合作空间仍然非常广阔。尤其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于德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更为耐人寻味的是,贝尔伯克此行的背景。德国国内政治形势严峻,政府内部的矛盾与党派斗争已经让现任政府摇摇欲坠。德国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红绿灯”联盟面临解体,甚至在12月中旬将面临不信任投票。作为绿党重要成员的贝尔伯克,希望通过在对华关系上的强硬表态,来增强自己在党内的政治资本,并为即将到来的选举做出政治姿态。因此,贝尔伯克访华的真正动机,更多的是为了给自己在国内争取更多支持。

有意思的是,美媒对于这次贝尔伯克访华的报道也提出了不同的解读。美国媒体声称,中国在此次会谈中的态度较为温和,未曾像以往那样针锋相对地反击贝尔伯克的批评,甚至没有针对援助俄罗斯、破坏欧洲和平等指控做出强烈回应。这一变化,被美媒解读为中国“底气不足”,认为中国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围堵下,已经不再具备继续“战狼外交”的条件。

对于这种看法,我们必须指出,所谓的“战狼外交”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偏见。中国外交的核心目标并非是与其他国家为敌,而是捍卫自身的利益和主权。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保持理性和原则性,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指责时,更多的是通过沟通和对话来解决争端,而非采取对抗性的姿态。所谓的“战狼外交”其实只是西方媒体对中国外交的一种标签化,过度简化了外交复杂性。

至于美媒所说的中国“底气不足”,更是站不住脚。虽然中国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放弃其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言,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并致力于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围堵,中国不仅没有退缩,反而通过加快自身的改革开放步伐,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展示出强大的韧性和应对能力。

贝尔伯克的访华虽然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但并非单纯的对中国进行批评。德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面临着外部压力和内部政治斗争,这使得德国在对华政策上必须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而中国在此次会谈中的态度变化,更是出于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局势的深刻理解,采取了一种更为审慎的外交策略。

未来,中德关系将如何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和政治格局。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继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推动全球合作,将任重而道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