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卿在某二线城市的私立俱乐部教了几年网球,看到湖北省网球学校的招聘信息,投了简历。6月初,他前往京山参加面试,在展示网球技术和教学水平之后,收到了网校的offer。
“算是上岸了。”李正卿回忆道,新冠疫情那几年,很多私立俱乐部没能撑下去,这给他敲响了警钟,开始寻找更稳定的平台。湖北省网球学校作为全国唯一的公办网球学校,有政府兜底,自然符合他的预期。
除此之外,据京山市官方数据,这座县城坐拥380余片标准网球场,网球爱好者10万余人,是全国每万人场地设施比和网球运动普及率最高的城市。这些网球场几乎免费向公众开放,部分场地只在部分时段收费20元/小时。
租住在京山市文峰公园旁的黄美涵介绍道,她每天下楼经过网球场时,都能看见有人在打球,不限男女、不分老少。
61岁的彭菊芳是土生土长的京山人,担任业余网球教练30多年,收费为800元20节课,每节课一个半小时。最近几年,彭菊芳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外地人来京山学球,除了从省会武汉来的,更不乏从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来的学员。
据彭菊芳介绍,除了中心城区,京山下辖的每个乡镇至少有三片网球场。
在很多人印象中,网球是一种很贵的“贵族”运动。在人口仅60余万、平均月薪三四千的县级市京山,网球为何有着野草般的生命力?
这一方面要得益于湖北省拥有百年网球运动的传统。据媒体报道,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网球就是湖北省联合运动会的项目,该省还率先开放女性参赛。20世纪60年代开始,几乎每10年,湖北网坛都会诞生一个行业领军人物,湖北选手也曾多次作为国家队主力参加重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除了大众熟知的李娜、郑钦文,还有余丽桥、郑洁等名将。
1986年,为安排退休老人的业余生活,当时的京山县政府拿出2万元资金支持老龄委开展网球运动。一年后,10位老年网球爱好者去武汉参加比赛,竟捧了一座冠军奖杯回来,其中一位便是彭菊芳任职的供电局老领导。
这座小县城里,想打网球的心,开始在老干部群体里蠢蠢欲动。一天,老领导给了彭菊芳一张图纸,让他请两个民工在单位门前空地上开凿网球场。作为奖励,领导送了他一把木拍子。那是京山的第一个网球场。
网球这项运动,在退休干部带动下,逐步从退下来的党政干部向在职干部等更多人群扩圈。等到京山几乎所有单位门前都有一块网球场后,企事业单位也开始兴建网球场,甚至还吸引外商投资。这些网球场全部对公众开放,也带动了网球在民间的兴盛。
如果说此前网球还只是机关单位职工的休闲运动,到了2004年,彭菊芳明显感到,网球开始在民间兴盛起来。
那一年,孙甜甜、李婷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网球女子双打冠军;郑洁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中打进女单16强,成为第一位进入大满贯单打16强的中国选手。
明星运动员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几乎每一次中国网球运动员赢下突破性成绩,都会带动“网球热”。据澎湃新闻报道,以李娜为例,2014年,她第二次夺取大满贯赛事女单冠军,证明了中国人能拿到大满贯冠军绝非偶然,极大提升了国人对网球运动的热情。伴随着李娜退役,中国选手在国际网球赛事上的表现下滑,国内网球热一度也出现降温。直到郑钦文等人的再次崛起,中国网球诞生“下一个李娜”的前景越发光明。
当然,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地方经济模式变化很快,对一座县城来说,能持续对网球运动给予支持是很不容易的。据彭菊芳回忆,有几年,京山的领导来自外地,对网球运动不甚热衷,财政对网球的支持也不太够。退休的老领导便跑去苦口婆心地劝,比如人们投身网球运动,可以减缓老年疾病、节省医疗开支等。新任领导在考察中也注意到,网球在京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最终被说服。
据彭菊英回忆,为了争取“中国网球特色城市”称号,京山政府也大量拨款,兴建了一批网球场。2012年前后,要建一个标准网球场,造价大约需要40万元~50万元。后来,京山还规定,新建的机关单位、学校内都要配备网球场。
如今,有了名气,有了基础,京山只需要静静等待如李娜、郑钦文一般的冠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