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的柯基犬在家门口丢了,他急得一夜未眠。次日打印了寻狗启示到附近的布告栏去贴,但被一个老婆婆凶巴巴地阻拦,问她有没见过那条小狗,婆婆很不耐烦地说:“没见过没见过,这不让贴。”调了附近监控和邻居的行车记录仪,发现是有一个男的抱着小狗进了家属院。赶紧去家属院,又被门卫大叔拦住,死活不让进,说也没见过什么狗。还好他妈认识这个门卫的儿子,打电话说了声,才让进去了。
最后狗是找到了,中间有五六个人都说没见过,但监控录像证明其实他们都见过:不让贴寻狗启事的老婆婆当时就眼看着小狗走丢;把小狗从家里叫出来的女人谎称自己没见过狗;抱走柯基犬的男人直到主人找上门仍然矢口否认,直到出示监控证据才承认,只是他又大意,导致狗子反被偷;而说“楼栋不能养狗”来拒绝事主探问的,最终证明就是剪掉绳子偷走小狗的人;只有一个孩子坦诚说自己见过。
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后,都说感觉浑身起了鸡皮疙瘩。的确,如果把狗替换成一个孩子,这就是一个恐怖推理故事了——甚至不用替换成孩子,也已足够恐怖了。在这里展现出来的,是
一种“全员冷漠”的社会形态,即便人们都知道一点真相,但第一反应都是拒绝提供任何线索和帮助,甚至有意无意中帮嫌疑人保守秘密。可以说,对犯罪者而言,简直没有比这更理想的社会了。
当然,这只是网络论坛里所讲述的一件事,真实性难以确证;但关键之处不在这里,因为数千条评论中几乎压倒多数都印证了这绝非偶然:很多人感叹“荒诞又现实”,有些人更以自己相似的经历参照,而更多人则察觉出这其中所隐藏的“冷漠”与“人心叵测”是我们这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现象。事实上,
像这样的故事之所以令人一阵毛骨悚然的寒意,是因为我们都深知它在现实中完全是有可能发生的
。
王小波在小说《寻找无双》中其实早就讲过类似的故事:王仙客回到长安宣阳坊,寻找自己的未婚妻无双,但发现多年前居住过的无双家已经被封,而所有邻居都矢口否认这里住过无双一家。尽管王仙客在这里住过多年,也清楚地记得事实如何,但邻居们却就是不承认,相反说原址是尼姑庵或道观,种种虚假的说辞不一,众口一词告诉王仙客:你的记忆错了。当王仙客仍不放弃时,他又被骂为前来惹是生非的“奸党”。对宣阳坊的王安老爹来说,坊里每家的底细都一目了然,“
但是现在多了一个王仙客,来找一个不存在的无双,这件事叫人一想都觉得麻烦
”。
王小波犀利地洞察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病灶:
“怕麻烦”三字就是“全员冷漠”背后的基本社会心理
。与其说这些人罔顾事实、撒谎成性,不如说是“怕事”,因而他们不是面对真相,而是首先在意“这真相是否会给我带来麻烦”,这样,人们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推卸责任,避免牵扯,免得惹事上身,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向来是很多中国人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
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冷漠?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现代化让住在城市小区里的人都原子化了(一如项飙说的“附近”的消失),如果在乡下,大家都彼此认识,随便喊一嗓子都会有人来主动帮忙的。但这么说就忽略了一点:
其实你在现代化的大城市里反倒更容易遇到“陌生人的善意”,而越是在熟人社会里才越是罕见
。
像这种“怕麻烦”的心态,其实更多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就像我曾说过的,中国社会在强大的国家管治下,人与人之间一向缺乏连带感,甚至可以问:
中国有“社会”吗?
一方面,人们在自己亲族、熟人的圈子内关系极为紧密;而另一面,他们对超出这个圈子的任何人都难以共情。
在寻狗的这个故事里,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心态:像那个门卫大叔,如果不是因为曲里拐弯地还沾点关系,恐怕就算狗主人找到崩溃也不会吐露半个字,允许他进家属院找狗。换言之,这些人的共情能力很低,你再焦虑,他们却毫无感觉,反倒觉得你这样带来了麻烦,除非碍于关系才肯帮忙。
这样,万一遇到什么事,如果你没点关系,那就处处遇阻,寸步难行。说到底,
这些人
关心的只是与自己“有关系”的小世界,小世界内部往往倒是互帮互助关系融洽,但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他人的死活都与自己无关,他们可以用任何理由来把你打发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