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根
省略号有六个点,我们是六根不清净的六个媒体人。略有点文化,略有点情趣,略有点思想。每日送上略有点意思的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视觉志  ·  七言 | 坏脾气,伤自己 ·  昨天  
天玑-无极领域  ·  AI提取书籍核心知识点。PDF书籍进行智能逐 ... ·  昨天  
天玑-无极领域  ·  《爆款标题 ... ·  3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招聘! ·  5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平平淡淡看世界 踏踏实实写人生 ·  4 天前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平平淡淡看世界 踏踏实实写人生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根

李辉 | 我与《随笔》

六根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09-09 07: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李辉与黄伟经、《随笔》杂志、不同前辈以及杜高等人的交往和通信记录,涵盖了关于周扬、拿破仑与华盛顿等的讨论,以及杜高档案等重要史料的公布与讨论。这些信件和谈话展示了李辉在写作、学术研究上的成就,以及与他人的学术交流和友谊。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李辉与黄伟经的交流

李辉与《随笔》主编黄伟经有着长期的交往和通信。黄伟经对李辉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其新著新书表示祝贺和赞赏。李辉也曾向黄伟经请教和探讨一些学术问题。

关键观点2: 李辉与周扬的讨论

李辉与不同前辈讨论周扬的过往,这些讨论使得周扬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富。李辉也通过书信和文章,分享了关于周扬的一些新见解和史料。

关键观点3: 杜高档案的重要性

李辉公布了杜高档案原始文本,这些档案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黄伟经对此表示赞赏,认为这是一件很好、很难得的书,并期待李辉继续为反黑历史提供更多的真实事实。

关键观点4: 关于拿破仑与华盛顿的讨论

李辉在文章中提到了对拿破仑和华盛顿的不同感受和评价,展示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关键观点5: 黄伟经的期望与建议

黄伟经对李辉的研究和写作成就表示欢欣敬佩,并期待其在未来能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他也对李辉公布杜高档案等做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观点6: 信件与交流的珍贵性

文章中的信件和交流记录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谊和学术交流,这些信件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对于研究李辉等人的思想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正文


文 | 李辉


八十年代,我时常前往广州,与黄秋耘、老烈等前辈聊天。黄秋耘、老烈等偶尔会寄信过来,谈自己的往事。


见到《随笔》主编黄伟经,应该是在广州。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在《随笔》的第一篇文章《告别权力的瞬间 》,发表时间是在一九九一年第四期。为这篇文章,前面我写了一个题记:



《随笔》主编黄伟经先生


灯下,一夜夜,读法国福尔的《拿破仑论》和美国欧文的《华盛顿传》。夜色很浓。历史伟人的影子同样如此。


伟人都属于历史。一个似乎永恒的难题困惑着史学家:是伟人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选择了伟人。对于文人,引起他们兴趣的是不断引发故事或新意的那些瞬间。


福尔的笔那样出色,虽是历史专论,优美而精辟的语言,却俨然一部政治交响诗,一层层扫描,透彻地吟唱他心中的英雄。(透彻地——这或许是不协调的词语搭配,却只能如此,才能道出我读此书的感受。)


《华盛顿传》则是另外一种风格。它的语言显得朴实,更接近于史传。然而,翔实的史料叙述,依然吟唱了作者心中的伟人。


不同的史学家,都会将历史与他的心灵感受交融在一起。


拿破仑、华盛顿同样是伟人,同样高耸于历史之巅。可是,读这两本书,给人的感受则有所不同。你得怀着敬畏仰视拿破仑,华盛顿则使你感到平民般的朴实。在权力面前,他们两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前者,似乎生命就是为权力和战争而存在;后者,则屡屡把权力的荣耀视若淡泊,告别权力的每一瞬间,都成为历史的永恒记忆。

这是我为《华盛顿》传记一书而写,“告别权力的瞬间”则是我对华盛顿两次放弃权力的赞赏。多年之后,这篇文章被选入中学课本里。可以说,这也是我与《随笔》的缘分。



1991年《随笔》第4期发表《告别权力的瞬间》



《告别权力的瞬间》后来被收入中学课本之中


其实我为《随笔》发表文章不多,但有两篇与袁鹰谈周扬、与唐达成谈周扬,分别发表在一九九六年第四期、一九九七年第三期的《随笔》杂志。


与不同前辈谈周扬的过往,颇为珍贵。譬如夏衍、张光年、林默涵、丁一岚、王若水、龚育之、贺敬之等,得益于这些前辈的叙述,才让一个不一样的周扬,立体而丰富起来。



1997年第3期《与唐达成谈周扬》


黄伟经先生是梅州人,如果来京,总是会去见见他。二〇〇〇年之后,他不时会写信来,谈他对杜高档案等史料的一些看法。那么,谨以黄伟经的来信作为结束,也感怀黄伟经先生多年来对我的厚爱。


黄伟经致李辉信札


1,2001年6月17日


李辉兄:


虽久未通讯,然不断读到你的新作新著,既受鼓舞,又大为感佩。近从《书屋》上读到你有关杜高档案的宏文,真令人动魄锥心。你是位有心人,发现并公布了此档案,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史料,乃大功大德也。谨在此向你致以一个老读者兼朋友的祝贺与谢忱。听朋友说,你此部重要史料著述已出版,不知可否向你讨得一本?如已无书则作罢,亦不必赐复。即颂


佳构不断!


黄伟经敬草


2001.6.17



2001年6月17日黄伟经来信


2,2002年12月15日


李辉仁友:


刚从《羊城晚报》上读到祝勇与你的对话,令我大为高兴。你在写作、学术研究与翻译上又取得不少新成就,令人鼓舞,令读者受益。谨向你祝贺,并表敬意。


不知可否向你讨一本与应红合译的《走进中国》?


我今年已满七十,身体尚好。平日以补读一些书为第一快乐。间中也常回去粤东山区故乡老家住段时间。


顺候应红,祝你们


不断有佳作问世。


黄伟经敬草


二〇〇二、十二、十五



2002年12月15日黄伟经来信


3,2003年4月10日


李辉仁友:


惠赐《走进中国》与《胡风集团冤案始末》修订本,已拜收。非常感谢。


你当年赐我的《文坛悲歌》,早在当年已拜读了一遍,写得很充实而有力度。至今仍在我的书橱内,是我的必备自藏书之一。现在又添了你这部修订本,当可与你的初版本对照着翻读了。实又令我从你的文字中获得新知。


《走进中国》,日内即当抽暇快览。


两本书不仅内容上乘,印制得也挺好。读者和中国文坛,都应会有你这两部新著而得益。我为你多年来的勤勉精进、大有成就而兴奋不已。


另给你印挂寄上拙译及黄秋耘访谈录各一册,请指正。顺候应红夫人!


祝撰祺。


黄伟经敬上


2003.4.10



2003年4月10日黄伟经来信


我已搬了新窝(以后赐信寄此处):511431  广州市番禺区丽江花园丽荃楼6座602


4,2004年7月31日


李辉贤友:


这几天都在断断续续读你编著的《一纸苍凉——杜高档案原始文本》。感受不少,一纸难尽。


我谨先说几句。这是一本很好、很难得的书。杜高档案的原始文本,以后——也许几十年之后,将又陈列在巴老倡设的“文革博物馆”。望你好好保存这个原始文本。


我印象,是你继写胡风集团案的报告文学与萧乾传之后,你取得的又一个大成就。真是“后浪趋前浪”,我为你的成就而欢欣而敬佩。望你继续不懈,不断有新著贡献文坛,令包括我在内的读者受到鼓舞,为反黑历史提供更多的刀斧砍不掉的事实真相。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由邓壮兄出版《一纸苍凉——杜高档案原始文本》



2005年中秋,杜高先生读《一纸苍凉》题赠李辉


你为此书写的序,我是认真细读的。写得很好。你所说的“舒芜之所以不能被原谅”那一大段话,也很有分量,我完全赞同。舒芜的所谓“回归五四”长文,全是为他自己抹粉涂脂,令他自己绝了真心反思、忏悔过错的路,失去了最后拯救自己灵魂的机会。难怪胡风、梅志先生早有预见,斥他无耻!


杜高先生可敬可佩。他为人的坦荡真诚,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使他有了大勇大智。赞同你公布他的档案原本记录。请转达我对他的敬爱之情。


我未读过你1998年6月17日刊发《新民晚报》的文章《楼适夷的信》。楼老与他的夫人董炜老大姐同我相交好多年。我很想读一读你这篇文章。如可以,请求你复印一份寄我,好么?


一点意见:《关于的问答》,没有标问答和最后整理成文的时间、地点,也许是你的疏忽。应在前言和后记里写明与杜高问答的确切时间(一次、两次,还是几次?何时何地?)以及你最后整理成文的时间,并说明经杜高本人审定。这样做,以示郑重,也便于后来者了解、研究时更为确切也。不知你以为然否?


祝你的研究与写作成就更多更大!


黄伟经敬上


2004.7.31


又:前几天另邮寄呈一册拙译《猎人手记》。我已记不准是否给你寄过此译本了。如过去寄过,请你另送你的朋友可也。



2004年7月31日 黄伟经来信(1)



2004年7月31日黄伟经来信 (2)


5,2005年2月17日


李辉老友:


刚从燕祥兄电话中得悉蓝翎兄已去世,很是哀痛。即草上一信给蓝翎夫人,向她表示我的悼念和对他们一家的祈愿,劳你代我转交。


从燕祥兄电话中得知,本月22日将在八宝山为蓝翎兄举行告别仪式,很多具体事都由你办理。你为蓝翎兄办理后事,真不愧为他的可信赖的同事和朋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