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声明,这不是一篇关于涂鸦的文章。虽然我会讲到如何涂鸦。
但那不是我要讨论内容。
我要讨论的是怎样自我进化?
一个系列(
第一个系列是关于创新的
)。
这是第一篇。
你上学时有没有一门课特别糟糕?
或者说有一门课你总也学不好?
反正我上学那会儿,英语一直不太好。
我特别不喜欢我的英语老师。
特胖。
好吧,其实也不是特别胖。
我承认我带入了自己的一些个人情绪。
她只是有一点点肥。
简单来说,
我就是不喜欢英语课。
就像英语老师不喜欢英语一样。
她更喜欢跳舞。据说有一次我们班主任把她告到了教导处,说她上英语课的时候,经常跑出去跳舞。
那会儿我一直不明白。既然那么喜欢跳舞,为什么要当英语老师呢?
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连接在一起,
太痛苦了。
我知道不能把英语不好的事儿,怪罪到当年那位英语老师的头上。毕竟现在的我已经成年了,早就具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却在那个时候把它丢失了。
我画的东西不算丑,当然也算不上漂亮。朋友经常拿他家孩子作品和我做对比。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自己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
这种自我膨胀,大概要追溯到十几年前。那会儿我还在北大旁听。
一天中午,在大教室上自习。
天很热,前后襟都湿透了,有点儿昏昏欲睡。
放下书,环顾四周。教室里没有多少人。有几位早就趴在桌上睡着了,还有几对小情侣在那儿窃窃私语。
在我前方,隔着几排的样子,有位姑娘。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那里,看书。
时间突然在那一刻静止了。
脑海里浮现出一位北大“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配图,非本文绘画作品)
我只是想把那一刻的感觉画下来。
虽然我从来没有练习过绘画。
那是一幅写实和印象派高度结合的作品。
即便到最后我也不知道那个姑娘是谁?姓什么?叫什么?哪个专业的?而且我完全看不到她的五官。或者说她具体长什么样,这些我都不关心。
我只是单纯的觉得那一刻,很美。
在我看来,
视觉无关乎美丑,
仅仅是一种状态的表达。
事隔几年,我开始学习绘画。
接触了很多绘画的技巧和方法。
都不是很喜欢。
匠气太重了。
我更喜欢
“格”物。
就
静静的坐在那儿,和它建立连接。
它是“谁”?
有什么特点?
由哪些物质组成?
在哪些场景会被使用?
味道如何?
通常情况下,我会用手指去抚摸它,感受它的材质、形状还有味道。
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
格物差不多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认知、观察、洞察。
越往后连接越深。
在认知阶段,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多重感官去认识它,了解它,像婴儿一样伸出手指去感知它。然后让自己停下来,闭上眼睛,
用内视觉去感受它的存在
。
此时的视觉化表达,不过是一个理解呈现的过程。
观察阶段,
你要添加的不是更多的感官体验。
而是连接
。
它有哪些特征?
还有“谁”具有这些特征?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比如化妆品和暂停键)
它在什么场景下出现?
还有谁会同时出现?(比如杜蕾斯和德芙巧克力)
它和周边的事物都有哪些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