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姜胡说
我姓姜,大家都管我叫大胡子。跨界疯人院院长。我是一名企业顾问,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帮助企业改进产品和团队。姜胡说是我去年开通的私人帐号。在这里,我们只关注两件事:第1.如何帮助个人成长,第2.如何通过成长赚到钱。就这些,别的没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制品圈  ·  AI书籍推荐 | 十本书籍带你探索人工智能 ·  2 天前  
BioArt  ·  Nature | ... ·  2 天前  
生物学霸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  3 天前  
生物学霸  ·  34 年来,亚洲科学家首获这一奖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姜胡说

我身边那些画小人的人,混的都不错!

姜胡说  · 公众号  ·  · 2018-07-24 21:21

正文



事先声明,这不是一篇关于涂鸦的文章。虽然我会讲到如何涂鸦。

但那不是我要讨论内容。

我要讨论的是怎样自我进化?

一个系列( 第一个系列是关于创新的 )。


这是第一篇。


老师,你好!



你上学时有没有一门课特别糟糕?

或者说有一门课你总也学不好?


反正我上学那会儿,英语一直不太好。

我特别不喜欢我的英语老师。

特胖。

好吧,其实也不是特别胖。

我承认我带入了自己的一些个人情绪。

她只是有一点点肥。


简单来说,

我就是不喜欢英语课。

就像英语老师不喜欢英语一样。

她更喜欢跳舞。据说有一次我们班主任把她告到了教导处,说她上英语课的时候,经常跑出去跳舞。


那会儿我一直不明白。既然那么喜欢跳舞,为什么要当英语老师呢?


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连接在一起,

太痛苦了。


我知道不能把英语不好的事儿,怪罪到当年那位英语老师的头上。毕竟现在的我已经成年了,早就具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却在那个时候把它丢失了。


天赋


我画的东西不算丑,当然也算不上漂亮。朋友经常拿他家孩子作品和我做对比。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自己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


这种自我膨胀,大概要追溯到十几年前。那会儿我还在北大旁听。


一天中午,在大教室上自习。

天很热,前后襟都湿透了,有点儿昏昏欲睡。

放下书,环顾四周。教室里没有多少人。有几位早就趴在桌上睡着了,还有几对小情侣在那儿窃窃私语。


在我前方,隔着几排的样子,有位姑娘。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那里,看书。


时间突然在那一刻静止了。

脑海里浮现出一位北大“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配图,非本文绘画作品)


我只是想把那一刻的感觉画下来。

虽然我从来没有练习过绘画。


那是一幅写实和印象派高度结合的作品。

即便到最后我也不知道那个姑娘是谁?姓什么?叫什么?哪个专业的?而且我完全看不到她的五官。或者说她具体长什么样,这些我都不关心。


我只是单纯的觉得那一刻,很美。


在我看来,

视觉无关乎美丑,

仅仅是一种状态的表达。


灵性


事隔几年,我开始学习绘画。

接触了很多绘画的技巧和方法。

都不是很喜欢。


匠气太重了。


我更喜欢 “格”物。

静静的坐在那儿,和它建立连接。

它是“谁”?

有什么特点?


由哪些物质组成?

在哪些场景会被使用?

味道如何?



通常情况下,我会用手指去抚摸它,感受它的材质、形状还有味道。

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


格物致知


格物差不多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认知、观察、洞察。

越往后连接越深。


在认知阶段,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多重感官去认识它,了解它,像婴儿一样伸出手指去感知它。然后让自己停下来,闭上眼睛, 用内视觉去感受它的存在

此时的视觉化表达,不过是一个理解呈现的过程。


观察阶段, 你要添加的不是更多的感官体验。

而是连接


它有哪些特征?

还有“谁”具有这些特征?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比如化妆品和暂停键)



它在什么场景下出现?

还有谁会同时出现?(比如杜蕾斯和德芙巧克力)



它和周边的事物都有哪些关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