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谷趋势
决策者的首席情报顾问。2016胡润中国最具影响力财经自媒体50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懒在山城的猫 ... ·  16 小时前  
e公司官微  ·  突发!这家A股公司被告上法院,涉诉8.82亿元 ·  21 小时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太火爆!排队数小时也要买!同款商品3年涨了近 ... ·  2 天前  
国资报告  ·  透视美国科技创新背后的“举国体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谷趋势

深圳楼市,或许才是“最成功的模式”!

智谷趋势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23 21:27

正文

智谷君语:


该文提出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认为深圳的违法建筑模式或许是城市崛起的关键,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1.它是真正的民间野蛮生长方式,这恰恰突破了政府规划对一个城市的想象极限,使深圳获得腾飞;

2. 由于违法建筑没有交税,政府向民间让渡了11万亿财富,平抑了深圳整个社会的运营成本。

该观点为一家之言,颇有启发。供参考。

◎作者 | 刘晓博

◎来源 | 刘晓博(liuxb929)已获授权


雄安新区的规划设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大家最为好奇、最为期待的是:雄安新区到底将采取哪种房地产模式,它会不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会不会在全国推广。

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深圳模式。这个模式至今没有得到过认真的总结,也没有被官方认可。

本质上,房地产的“深圳模式”是一种管制滞后的“民间自发抢建”模式,或者说是小产权房、违法建筑遍地开花的模式。这种模式没有办法被当今的土地管理制度所认可。但事实上,楼市的“深圳模式”恰恰是深圳崛起,创造如今令人炫目的辉煌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深圳建立特区的早期,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想到,深圳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最大胆的城市规划,也是按照最多400万人口设计的,而深圳目前实际生活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的新生儿数量,已经连续几年超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小学生人数,也超过了北京。

所以,在建特区之初,政府没有钱也没有想到,把深圳范围内的全部集体土地都收归国有,变成城市建设用地。集体土地的长期、大面积存在,为原村民抢建、违建提供了便利。而深圳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管理弱),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利润大),也都加剧了违建的蔓延。

深圳曾多次计划控制并拆除违建,但事实上每次出台文件,都成为刺激违建大幅增长的因素。根据官方正式对外发布的数据,到2014年深圳共有违法建筑37.3万栋,建筑面积4.28亿平方米。违法建筑总面积,占深圳总建筑面积的一半。

根据《深圳市住房保障规划(2016—2020)》的征求意见稿披露,到2013年末深圳原村民自建、合建的住宅面积为2.6亿平米。这样,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样的数据:

深圳一共有不少于37.3万栋违法建筑,其中2.6亿平方米为住宅性质,其他的1.68亿平米为工业厂房、办公楼、商业性质。

上图:援引自南方日报。


目前深圳住宅的平均单价在每平方米5万左右,2.6亿平方米价值13万亿元;1.68亿平方米的厂房、办公楼、商业,如果按照单价2万元计算,价值3.36万亿。也就是说,深圳违法建筑的市价总值在16万亿以上。

在一线城市,房屋价值里70%以上是各种税费,这样我们可以计算出来:深圳的违法建筑,一共少给政府交纳了11万亿以上的税费。正是因为没有交纳这些税费,所以这些房屋无法获得红本。

算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意识到了:深圳楼市的“民间自发模式”,意味着政府向民间让渡了11万亿的财富。如果按照深圳2016年的经济水平,这相当于:

深圳5.5年的GDP;

深圳14年的财政总收入;

深圳35.8年的地方财政收入。

这笔巨大的财富让渡给民间之后,谁获得了呢?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深圳原村民。其次,就是全社会。

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密集的房屋,深圳的人口能迅速增长到2000万人以上吗?很多刚来闯深圳的人,都有租住城中村、违法建筑的经历。这4.28亿平米的房屋,成为深圳成本最低的住房、工厂、写字楼和商铺。

其中仅2.6亿平米的违法住宅,就给深圳提供了650万套低端住宅,每套的面积不到40平方米。要知道,在同期(1980—2013),深圳只建设了128万套商品房(每套平均面积93平方米)、34万套政策性住房(每套平均面积82平方米)、单位个人自建房55万套(平均每套86平方米)。此外,还有168间工厂宿舍(每套平均38平方米)。

我们可以清晰地算出:如果没有650万套违法建筑,深圳1980年建立特区到2013年末一共只建设了217万套正规住宅,和168万间工业区宿舍。按照每套间住4个人计算,最多只能容纳1540万人。

这650万套民间创造出来的房子,不仅增加了深圳容量,给了深圳迅速做大的机会,还平抑了深圳的房价、租金价格,最终平抑了深圳整个社会的运营成本。

深圳每一代杰出的企业家,都有在城中村居住、办公的经历,早的比如华为的任正非,年轻的比如大疆创新的汪涛。

我曾把深圳崛起的核心因素概括为5个:香港、城中村、小政府、交易所、一群在内地不得志的人。这几个原因,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香港,深圳就没有设立特区的理由,也缺乏三来一补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如果没有小政府,就不会有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也就不会有失控的城中村、违法建筑。如果全靠政府建房子,深圳就不可能做这么大,成本就不可能这么低。

如果没有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资金汇聚得不会这么快。想想看,2000年的时候,广州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是深圳的2倍;16年之后,深圳是广州的1.4倍。创造这个奇迹的,除了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就是因为有交易所,围绕交易所产生了健全的金融产业链条。

当然,创造深圳奇迹的核心,是一群在内地无法施展自己的人。他们不会混官场,不会熬资历,不会搞办公室政治,是深圳给了他们不看别人脸色,靠自己、市场打拼的机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