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江发布
"张江发布"由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运营,旨在帮助企业面向全球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对接资本、市场、人才等创新创业要素,助推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本地宝  ·  2025蛇年微信红包封面来了!免费领! ·  4 天前  
上海本地宝  ·  2025蛇年春晚汇总(第二波)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江发布

报道 | 大科学装置在这里汇聚,张江正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张江发布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04-05 18:01

正文


张江,伴随着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正在冉冉升起为举世瞩目的国家级科学中心。

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合作处副处长王绛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里面记录了上海分院参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大事记。最新的一篇是几天前的3月31日,记录着我国首台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工程进展。最早的一篇是2014年4月11日,当时国家发改委来上海调研,市发改委把“上海建设科学中心的优势”做进了PPT,而中科院上海分院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大科学中心”这一概念。


在时间轴上,2016年2月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被批复同意建设。正像这个文件夹所记录的一样,有关国家科学中心的战略研讨,上海很早就已经开始了。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上海科技大学超强激光光源装置


一年多来,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实现5拍瓦激光脉冲输出,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高激光脉冲峰值功率;我国首台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开建,波荡器隧道总长将达532米;参照丹麦玻尔研究所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剑指”世界顶级科研机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大科学装置群初露峥嵘,也日益成为创新网络和科技行动计划的强大引擎。


寻找上海在科技创新中的突破口


2014年7月28日,《科技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科技专论”,作者正是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到,围绕国家战略目标,部署实施具有高度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科技工程,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加快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选择。


几乎在同一个时候,2014年8月,时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务副院长的朱志远牵头项目组撰写了一份《未来十年上海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战略选择》。尽管当时上海的经济总量已跻身全球十大城市行列,但依托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所支撑的单位产出,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标杆城市。当时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科学装置上海光源,它帮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用户取得了一系列前沿科研成果,也还未“厚积”到可以支撑产业革命性创新“薄发”的程度。显然,仅有一个上海光源还远远不够。“建设大科学中心,就是从源头推动上海的前沿研究实力和产业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国外不乏这样的例子。美国能源部依托阿贡先进光源等三大同步辐射装置,若干国家研究中心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建立科学中心,解决了美国能源、材料和生物等领域许多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上海能否抓住这一契机,建设一个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最终实现以科学原创力推动产业科技发展的目标呢?


显然,上海已经走到了这个时间节点。


“四大支柱”的框架轮廓逐渐显现


在上海打造“中国的索尔维会议”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世纪大辩论,正是发轫于1927年举行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普朗克、居里夫人等重量级科学家也出席了那次会议,并留下了一张被称为是物理学“全明星”的珍贵合影。


今年10月,“剑指”世界级物理学研究中心的李政道研究所,将举办一个关于量子物理学的高端研讨会,力争邀请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参加,探讨最前沿的问题。


李政道研究所成立仪式举行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一年来,“四大支柱”的框架轮廓逐渐显现。像李政道研究所这样的创新研究机构,将提升我国在基础物理及相关前沿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成为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主体和载体。


海科路100号,两间不到800平方米的实验室。就是在这里,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上海科技大学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去年9月实现了5拍瓦激光脉冲输出,并有望今年年底成为世界首个实现10拍瓦激光输出的装置。


去年3月,科学家利用超强超短激光首次“捕获”了反物质。这还只是超强超短激光应用的冰山一角。它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极端物理条件与全新实验手段,自然界中只有在恒星内部或黑洞边缘才能找到的极端条件已有可能在实验室内创造。


去年11月,上海光源线站工程、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平台正式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在2019年建成后,加上超强超短激光用户装置,张江地区将成为全球光子科学研究综合能力最强的大科学设施集聚地之一,这正是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基础支撑。


“2016年是上海光源成果产出最多的一年。不管是从用户数量还是装置性能来说,上海光源不仅领跑全国,同时也处于国际上同类装置的第一方阵。”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上海光源不仅以其同步辐射光穿透微观分子世界,支撑科学家在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更是以另一种“辐射”,服务了国内外2000多个研究组,成为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放大器和倍增器。


上海光源大厅一角


由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专家发明的“寒武纪1A”,是世界上第一款模拟人脑神经元和突触的深度学习处理器,每秒可以处理160亿个神经元和超过2万亿个突触。在“上海脑—智工程”推动下,开发这个项目的企业已落户上海。大型科技行动计划,正是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牵引力和推动力。


从“人”的角度谋篇布局


当夜晚来临,张江地区还是显得有些空荡荡。国家科学中心,最终是要打造一座世界级的科学城。这里不仅要着眼于国家重器,更要处处感受到从“人”的角度谋篇布局的用心。


“能否在张江科学城借鉴人才公寓的模式,解决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来沪后3至5年的住房问题?”这是日前在市科技党委、市科委召开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才工作专场座谈会上的一幕。市科技党委书记刘岩说,在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过程中,上海一直求贤若渴。在成功引进人才后更要想办法“吸”住中高端科研人才和技术服务人才。科研团队的“领头人”很关键,而包括普通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实验员等“中间队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资源应积极向青年人才与“中间队伍”增加投入。接下来,将就“人才公寓的可行性”等问题进行调研;会同其他部门,力争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量身设计”人才政策,把人才留在张江。


人才政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去年9月,上海出台了人才政策“30条”,市领导强调“这不是最终的结果”。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框架,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基础支撑,成为提升区域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有理由相信,海纳百川的上海也将成为高端创新人才近悦远来的高地、事业发展之地和价值实现之地。


原标题为:《张江国家科学中心,这里大科学装置群初露峥嵘,也日益成为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