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nfoQ
有内容的技术社区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救命神器3年救回7条人命# ... ·  19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InfoQ

推广丨专访好雨刘凡:甲方需求是云服务产品的驱动力

InfoQ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09-17 09:00

正文

8月31日,好雨科技公司推出应用管理平台——云帮社区免费版。该平台基于Docker和Kubernetes开源技术,自2015年3月开始开始正式商业化运作。这个应用管理平台的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为什么现在免费开放使用;带着这些问题InfoQ对好雨的创始人CEO刘凡进行了采访。

InfoQ:可否讲述下好雨云自成立至今的技术研发情况?

刘凡:技术积累最初开始于2013年,当时我在澳客网工作已经有了想法并着手研究,并设计了产品雏形。2014年,根据业务不断优化产品功能。

2015年,团队独立出来,重新规划整个产品方向,应用场合不再局限澳客网,我们开始考虑如何支持各类场景,于是对产品进行了更细化的研发;我们从早期遇到的技术障碍中学习并改进了很多,对产品的技术路线和用户体验进行了完全的重构。

再经过去年一年的迭代不断成熟之后,好雨开始进行商业化市场化的活动,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同时公司的组织架构也在不断完善,研发团队从最初的7人扩增到30余人。

InfoQ:好雨的DevOps、微服务、云原生等都是何时落地的呢?

刘凡: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强调要充分结合了技术与运营,我们都会同时从产品和架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希望的是可以简单、灵活同时又前瞻性地解决技术发展中会出现的问题,所以我们有机结合了这些概念,打造了好雨云帮。

作为技术提供商,我们并没有为了使用某个技术而使用,相反我们是站在甲方的立场,去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甲方不会在意该采用哪些特定的技术方式,他们在意的是怎样把开发运维的流程做好,如何更好地解决技术架构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做云端交付。

可以说我们的研发一直以来都是跟随着用户的需求,最后发现和现在兴起的DevOps、微服务和云原生等理念不谋而合。在我看来,现在热议的容器、微服务、DevOps和云原生其实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InfoQ:好雨的“容器技术的应用管理平台”为什么选用了Docker+Kubernetes两个开源技术?

刘凡:在创业之前我做了7年的CTO,在甲方企业负责技术管理。虽然我一直有关于更好地落地企业级应用的想法,但是并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技术实现工具。Docker发布后,它的理念触动了我,意识到以前我的一些想法可以更好的落地。

于是开始基于Docker做平台研发,到了2014年底,和Docker磨合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Docker一些天生缺陷,比如规模扩大后部分环节还需要手动操作。再到Kubernetes发布,其管理编排的天赋再一次触动了我,于是我决定采用Docker+Kubernetes的模式。

我算是国内第一批吃‘Docker和Kubernetes’的人,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对Kubernetes做了深入的定制。我们的理念是技术服务于业务,业务如果有任何需要,技术上都要去深入地配合。所以不是因为Docker或者Kubernetes有多么酷炫才使用,而是因为通过使用这两个技术可以切实地去解决用户的问题。

InfoQ:能解释下好雨的三种隔离方式:“机房隔离”、“租户隔离”、“机器隔离”吗?

刘凡:做隔离是为了解决一个矛盾,一方面我们希望提高资源利用率,所以在机器管理时进行了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保持业务的独立性,所以需要进行安全的隔离。于是,我们提出了三种隔离:

  • 机房隔离:物理隔离,私有网络,资源不共享

  • 租户隔离:逻辑隔离,私有网络,资源共享

  • 机器隔离:物理隔离,共享网络,资源选择性共享

其中机房隔离是最彻底的,可以应用于一类独立的场景:业务范畴和安全事务完全独立。这种情况下,一不受其他任何用户影响,二可以更好地与自身原有的技术架构整合。租户隔离适用于有共享业务,但是有自己独立的应用空间,同时有一定程度的安全隔离。

而机器隔离应用于某些特殊的高性能应用场景,对于某一类应用需要某一类机器,可以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特殊定制。比如数据库业务,有两个特点:一对IO需求比较高;二不希望数据共享。

InfoQ:运维平台中有实时业务监控,并称“业务监控 > 技术监控”,可否对此进行展开论述?是否有针对该监控系统本身的监控呢?

刘凡:监控链有两端,一端是技术,一端是用户。在有些场景下,技术问题不会暴露在业务上。同样,业务出现问题也不一定是由技术问题引起。所以靠近用户这一端的监控价值是更大的,我认为技术是服务于业务的,最合理的监控方式是基于业务的。

业务监控本身的思路非常清晰,一般无外乎是三方面:应用响应时间,应用处理能力,当前服务人数。顺着这个思路再去思考技术监控的布局。技术监控的目的是确保技术层做到高可用,在机器高度使用时,做好容错、不对用户体验造成影响,使得业务更加稳定、性能曲线更加平滑。

我们实现的都是以应用为中心的,用户并不需要关注底层的技术。监控系统面对两类人群:使用平台的人只需要关注业务,而需要进行机器管理的人则会使用业务加技术监控。

InfoQ:谈谈对PaaS市场格局或者未来技术演进趋势?

刘凡:之前对于云计算有一个分类:IaaS、PaaS、SaaS,这实际上是对应着三类用户人群。在当时没有办法使用某种技术去同时实现这三类;而现在,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趋势,我们可以有一种更好的问题解决方式。

以前我们使用IaaS的问题是使用起来非常复杂、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实际上用户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通过一个技术或者平台,能更快地完成交付。容器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能力,让用户更快地交付而无需关注底层技术细节。

我认为有两类用户,一类是开发者需要创造应用,另一类是应用的直接使用者。前者实际上是原来的PaaS需求,后者是原来的SaaS需求。IaaS原来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用户可以更灵活方便的使用,现在基于容器的技术平台可以做到这点,所以我认为IaaS的角色会被逐渐地弱化。

其实我们的目的就是怎样更好地交付,而整个技术行业的趋势也是这样的。这就回到我刚才的观点,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而业务价值的交付实际上就是所有技术价值的体现。我们的产品策略和整个PaaS行业发展应该也顺应这个思路的。

同时,我也并不是很认同好雨提供的是CaaS这种说法,实际上我们的定位是“应用即服务”。我认为,用户的目的都是更快地交付他们的应用,所以公司的价值取向也是这样的,我们在做得相当于是将原来的这三类平台功能进行有机的衔接。

InfoQ:好雨云短期内面临的技术和业务上最大挑战是什么?对应的对策是哪些?为什么发布云帮社区免费版?

刘凡:其实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和所有ToB厂商面临的困境一样的,两大困境,第一是企业级用户的决策期很长,导致项目周期很长;第二个是交付方式比较复杂,国外大家比较认可公有云交付,而国内私有云交付是主流。

所以主要在这两点上思考对策,我们在思考能否改变交付方式,所以推出了云帮公有云版本(即好雨云)和云帮私有云版本(包括云帮社区版,和更高级的云帮企业版)。

我们一直在思考哪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切入市场,同时让用户可以体会到新技术带来的便利。 于是我们选择将云帮社区版免费,取之开源,用之免费,帮助大家少走弯路,同时让更多的用户体验到云计算的红利。如果用户有更高级的技术服务需求,我们也会全力支持,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