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oSeedin柏思荟
生物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  ·  过个舒心幸福年 ·  昨天  
最高人民法院  ·  入库参考案例:周某春等36人诉重庆市涪陵区规 ... ·  3 天前  
最高人民法院  ·  “鱼卖得掉!钱一定拿得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oSeedin柏思荟

礼来亚洲、高瓴押注,明星biotech要去港股IPO了

bioSeedin柏思荟  · 公众号  ·  · 2024-06-28 17:31

正文

▲扫描二维码报名


PREFACE

前言




Biotech公司赴港上市的热情似乎正在回暖。

2024年以来,已有华昊中天、康乐卫士、同源康医药、派格生物、华芢生物等多家药企递表港交所,等待上市,尤其是在6月27日,有两家biotech同日递表,为港股再添了一把热火。

截至目前,2024年寻求在港股上市的创新药biotech已经超过了十家,可见在A股上市通道明显受阻,biotech急需上市输血,投资机构退出需求强烈等多方因素的裹挟下,南下赴港寻求IPO,成为了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

而在一众赴港biotech中,科望医药当属最拔尖的一员。

科望医药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有4条管线进入临床阶段,累计完成了4轮总额约为2.515亿美元的融资,尤其是在2023年底,与安斯泰来达成了临床前分子和技术平台的合作, 这个Deal在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兼CSO卢宏韬博士看来,有望“给IO疗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完成创新能力国际化跃迁后,科望医药正在寻求公司命途的下一关键突破。



2024柏思荟年会暨第6届生物药开发者创新大会将于 8月22-23日在上海重磅回归。


我们邀请到了 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CSO卢宏韬先生参加2024BDIC主论坛圆桌环节。


详情可点击图片查看文章链接:





01

礼来亚洲、高瓴等加持

科望医药递表港股

港交所官网显示,6月27日,科望医药正式递交了上市申请,这意味着科望医药有望迎来又一高光时刻。

科望医药成立于2017年,身后是两位对肿瘤生物学和免疫治疗有着深刻理解的医药老兵——纪晓辉博士与卢宏韬博士。

纪晓辉博士在1997于Procter&Gamble公司开启职业生涯之旅,在长达十年的任职之间,身负研发及业务拓展两大重任。或许是看到了国内生物医药隐约有萌芽之势,同时内心也充满着推动医药进步的使命感,纪晓辉博士于2008年联合创立了CRO公司澎立生物,以求推动国内创新药行业的发展,在纪晓辉博士的带领下,澎立生物成为了细分赛道的明星公司。

在联合创立澎立生物四年以后,纪晓辉博士选择了离开,第二年加入了罗氏,负责亚洲和新兴市场的业务开拓。在创办科望医药前,纪晓辉博士还担任过礼来亚洲基金的风险合伙人以及传奇生物的独董。可以说,彼时的纪晓辉博士,或许距离创办一家出色的biotech公司,只欠一位一拍即合的好友。

纪晓辉博士与卢宏韬博士的相识,还是在“澎立生物”时期,彼时两位日后亲密的创业伙伴,在技术合作上交流至深。

卢宏韬博士与纪晓辉博士一样,拥有着传奇和丰富的职业经历。卢宏韬博士的职业生涯始于Schering AG,工作重心聚焦在自免疾病和肿瘤学的靶点鉴定和验证。在结束了第一段工作以后,卢宏韬博士先后任职于Bayer、GSK两家国际顶尖MNC药企,负责免疫/炎症/神经科学相关的研发。

在积累了深厚的研发、管理经验后,卢宏韬博士看准了国内奔涌向前的医药创业潮,参与创办了再鼎医药,出任执行副总裁,负责再鼎医药的研发科学战略,为再鼎医药建立了多个创新的肿瘤免疫临床前管线。

可以说在2017年创立科望医药前的那个时间点,纪晓辉博士与卢宏韬博士,一位正供职于顶尖VC,渴求有价值的研发项目,而另一位则是想把多年以来在肿瘤和免疫学上的积累进行转化,开发全球机制的肿瘤免疫疗法,两位便一拍即合,带着一股子冲劲,加入了“水深火热”的创新药创业之旅。

招股书显示,在纪晓辉博士与卢宏韬博士的带领下,科望医药已有4款资产进入临床阶段,2款处于临床前阶段,并且还开发了极具创新力的抗体发现平台即BiME®、Acebody™和ElpiSource™。


其中,基于BiME®开发的临床前分子ES019已经实现了与MNC药企安斯泰来的合作,足够亮眼。

而科望医药能达到目前的高度,风投机构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招股书指出,科望医药此前已完成4轮融资,所筹总额约为2.515亿美元(相当于约人民币17.895亿元),投资者包括礼来亚洲、上海礼轶、高瓴投资、大湾区基金、汇鼎、腾讯、高特佳等诸多知名机构。

在完成2021年的C轮系列融资后,科望医药投后估值为5.99亿美元。


02

从“剥离产能”到国际化

科望医药在招股书中透露,曾秘密赴美上市,以撤回告终。从美股转战港股,科望医药的很多基本面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2021年拿到的C轮融资,成为了科望医药在一级市场上绝唱,而科望医药如何能在没有商业化产品回血的情况,横跨寒冬?其中,管理层对于时势的精准判断起到了关键作用。

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的寒冬危机在高点爆发,回过头来看,全年创新药一级市场投资事件数量折半,总金额下降近30%。一级市场遇冷,导致整个行业也开始陷入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焦虑氛围。

活下去,对于没有造血能力的biotech来说才是头等大事,但当时能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而科望医药早早嗅到了危险的信号,当即做出了一个漂亮的回血举措:将刚落成18个月的中试生产基地转让给药明生物,并选择CDMO服务。而能迅速完成这一举措,离不开科望医药团队的精准研判和高效执行力。

在“剥离产能”的同时,科望医药同时做出了战略调整,以求将自身的原创创新能力推向国际舞台。

也正是重心切换,科望医药成功在2023年末实现了自证,与安斯泰来就BiME®平台及候选药物ES019和另一分子项目达成授权许可协议,总金额超17亿美元。

在实现“自我回血”的同时,科望医药也走向了世界的舞台,而这笔交易也意味着,在可见的未来,科望医药的研发管线将在自有技术平台的赋能下,源源不断扩充具有国际创新力的抗体分子。


03

“18A”IPO仍在放缓

以科望医药为代表的诸多创新药biotech公司,正在排队奔向港股。但跳出个体的视角来看整体趋势,港股IPO似乎仍在放缓。

受到投融资环境的影响,2022年和2023年新上市的18A公司数量,连续两年环比下降,从2021年的21家降至了12家和7家,而这一趋势在2024年仍在延续。

在国内A股上市受阻,越来越多biotech转战港股的背景下,2024年初至今,仅有2家18A公司新上市,为荃信生物和盛禾生物。

从数量上来对比,2023年上半年上市的18A药企数量为3家(绿竹生物、科迪医药、来凯医药),2024年上半年从数量上来看显然是还在放缓。

并且从两家公司最新股价来看,均已经低于发行价,港股的估值低、流动性差仍然难解。

但若放在biotech融资难,机构退出难的背景下,能上岸港股也比在水里挣扎,最后“溺死”来的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最高人民法院  ·  过个舒心幸福年
昨天
最高人民法院  ·  “鱼卖得掉!钱一定拿得到!”
3 天前
识局  ·  教授的魔咒
8 年前
A963设计网  ·  wuli设计师,我想和你做朋友
8 年前
慈怀读书会  ·  等我
7 年前
并购汪  ·  并购汪招聘啦~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