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12个鲜为人知的野史秘闻,你知道几个? ·  14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商比封神演的要恐怖101倍!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颠覆传统印度史:印度其实是另一个“美国”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10-04 11:00

正文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开挂的印度系列/周五更新/杨清筠(撰文)|



今天讲点玄乎的。

在关于印度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印度史的编纂问题一直是个重点。 自19世纪以来,所谓正统的印度史学观点一直作为主流思想“统治”着世界对于印度历史的研究。 在“正统”印度史学的观点之中,印度是一个拥有连续性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一个拥有“文明”头衔的古老国家。

然而,自20世纪末以后至今,新印度史学观点逐渐萌发,在新印度史学的观念之下,这个国家并不是一个具有连贯的、线性历史的文明体,而是从莫卧儿帝国时期算起,才称得上广泛意义上的“历史”,而莫卧儿,则像美国一样,是一个能被理解为是早期现代化的国家。 是不是感觉非常颠覆? 我在刚看到这种说法的时候,也感觉到匪夷所思。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新型的印度历史研究方法开始为越来越多历史研究者关注和接受,这也引起了从国外到国内印度史研究领域的巨大震动,以及从正统印度史学到新印度史学的嬗变。

虽然这一话题比较玄乎,甚至扯淡,而且无聊,但是我们的故事讲到阿克巴大帝后期,必须要提到这种历史学的观点了,因为这关系到之后我们故事的走向,和筠蛋给大家传达的意图。 为了避免有读者老爷以此批评筠蛋,我打算花一期的时间给大家来稍微讲道讲道这些枯燥到姥姥家的理论内容。

图: 英属印度


从19世纪历史学研究兴起开始,直到现在,有关于印度史研究和编纂都是以“传统印度史学”的模板为主流进行的。 在这种模板之下,历史研究者们致力于把印度历史描述为一个亘古存在、绵延数千年的“印度文明”的历史。 这种牛逼哄哄的正统印度史学鼻祖名字叫做米尔,他在19世纪初写了一本书,书名《英属印度史》。 就是这本书,犹如印度史研究领域中的亚里士多德,犯了无数灯塔一般指引后人继续沿着崎岖道路向前走的错误——其实细究起来也算不得错误,毕竟纂史这个事并不像科学一样有标准答案和模式。

但是正是这位先生,米尔先生,他首先提出了影响后来十分深远的传统印度史学的核心概念——“印度文明”。 简单解释起来就是,在印度这个地方,曾经长期存在过一个古代文明(尽管在米尔的书中,并不认为这个东方的文明成果说得上多么辉煌灿烂),因为米尔提出这一套理论的时候,世界上关于东方诸文明的历史研究还寥寥无几,而米尔的说法还异常的“不明觉厉”,所以捷足先登获得了一种“你字最多所以你说得多”的被认同感,其后米尔的印度史观念对后世的影响都是极其巨大的,成功成为了本领域的第一位课代表。 所以说到了米尔后面,受课代表影响,传统印度史模板代代传承,到今天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关于印度的权威著作《剑桥印度史》和《牛津印度史》就无法阻挡地“上了贼船”,完全按照米尔老师的路线一泻千里,印度是一部连续文明的观点由此深入人心。

筠蛋最早开始了解印度史的“启蒙读物”、由两个德国人(他们分别叫库尔克和罗特蒙特,业内小伙伴一定非常熟悉的名字)编写的《印度史》,可以说就是上面我们介绍的、也是大众心目中接受度最高的正统印度史的巅峰之作,在其序言中便非常直接地表明身份: {印度}是一部具有惊人的连续性的史诗。 哦呵呵! 又是一部被米尔带走了的著作啊! 不过不必惊讶,德国人肯定是不能免俗的,因为正是这种观念,非常符合德国人写历史的习惯。

图: 就这本



然而也就是在这俩德国人完成了这部巅峰之作之后,米尔开启的传统历史观点却越来越岌岌可危,他的文明观开始站不住脚,因为史料被挖掘出来的变多了,研究历史的人也变多了,和他一样甚至比他写得字数更多的人出现了,“你字多听你的”理由开始站不住脚,不少人发现,米尔在一些地方是依靠自己的想象,以及西方纂史的习惯带入印度,这使得传统印度史暴露了不少漏洞。 新印度史开始萌发,印度,它还是一个像中国一样的“文明古国”吗?

第一个矛头,指向的就是文明古国中的“文明”二字。 米尔的文明观适用于印度吗? 显然并不。 在传统史学中所说的文明,可以参考鼻祖汤因比老爷给的定义,它该是一种完整的、相对清晰的单位,亘古而来,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最严重的文化差异不能比“甜咸粽子、甜咸豆花、甜咸奶茶”这些再大了,过年吃饺子还是吃汤圆这都是极限了。

然而印度显然并不能套入汤因比老爷的初衷。 印度的历史地理范围远远超越了印度次大陆,远达叙利亚、中国、欧洲和美洲。 而就在南亚次大陆内部,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像甜咸之争这样单一清晰的文明单位,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有关北印度和南印度的区别吗? 就拿莫卧儿时期为例,南印度沿海和莫卧儿核心并不是一种文明,南亚次大陆就像一部液体、异质的铺张型文明体,它可以从亚洲这个头流到另一个头。

图: 印度农村


既然所谓古老的印度文明似乎就无法被称为“文明”,以前的说法只不过是米尔“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南亚次大陆的文明成果是相对“断裂”开的,是分散的,那么第二个矛头立刻出现,那就是关于印度历史的开端问题。 什么时候印度历史就不分散、不断裂了,可以以历史研究主流的“国家史观”来讲究了呢? 新的印度史学观点认为是莫卧儿帝国。 这就说到我们的主角莫卧儿了,为什么是莫卧儿,我们之前说过的南亚次大陆的强势主角雅利安人怎么没能占有史册呢? 因为莫卧儿是近代南亚次大陆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只有莫卧儿,才代表了印度国家的开始。 也是从阿克巴开始,莫卧儿国家才对于全国有着足够强大的控制力(在此之前,德里苏丹,包括上溯到笈多、孔雀,都无法和莫卧儿的集权相比),更有历史学家直接把莫卧儿印度从一个古老垂暮的古国,变成了具有极大现代生命力的新兴国家。 外号“亚洲美国”。

这个变化是不是相当颠覆~史学界也是这样,玩的就是心跳,而且还蛮有道理。 关于莫卧儿在哪些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新兴之处、以及为什么它能被认为是现代早期的开端,而不是中世纪没落的尾巴,我们后面的故事中要详细介绍,请读者老爷们持续关注~

好啦,关于印度历史的编纂问题这一玄乎而又无聊的话题我们就先进行到这里。 其实筠蛋还有一点想要说的,历史的编写最重要的还是面向大众,虽然不可能要求街头巷尾,妇孺老少都能写论文,但是最起码应该对历史有一些客观的认识。 再细一点说到印度史,在我国,对这位邻居的偏见未免过大,虽然印度在很多地方都比较喜感,印度新闻也经常会成为猎奇首选,但是我们依然应该清醒地看待它,印度有太多值得我们关注的点,一曲“我在东北玩泥巴”背后,还有一颗强大到宇宙的野心。


另附: 如果对本期内容有更多的兴趣,筠蛋推荐阅读“ 新编剑桥印度史系列丛书 ”~

开挂的印度

从哈拉巴文明到吠陀时代,种姓制度到底有多顽强?

印度的高嫁妆:嫁女如网贷,一入穷三代

斯里兰卡:种姓制度在这个小国家如何变形

阿三说:揍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几啊……

从“阿欲王”到“阿育王”,孔雀王朝的传奇

拒绝张骞的大月氏国,却转头去欺负了印度……

从“超日王”到“戒日王”,中世纪印度经历了什么

印度高考:独木桥上何止千军万马

印度饮食篇:你以为只有咖喱和飞饼吗?

印度文化篇:女人到底有多悲惨?

一个严肃的问题:印度的疾病与医疗发展史

德里苏丹:印度的陌生面孔,穆斯林来了

穆斯林在印度建国:冲突贯穿整个王朝

战斗民族中的战斗机——蒙古人在印度

被打服我就打印度:莫卧儿在南亚立足

胡马雍的人生哲学:命长即正义,苟住啥都有

阿克巴大帝:他就是天生的帝王

阿克巴小红书:在线教你当皇帝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