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哈尔滨日报
洞知大事,趣味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尔滨日报  ·  索菲亚景区发布公告:营业时间调整—— ·  昨天  
新闻夜航  ·  金价,涨了! ·  2 天前  
哈尔滨日报  ·  许勤看望慰问负责亚冬会安全保障工作人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哈尔滨日报

心理学教授被骗40万后,写出防骗真经!你说……怎么说呢?

哈尔滨日报  · 公众号  · 黑龙江  · 2017-04-24 17:52

正文

一边是坑害老年人的保健品,

另一边是严谨的学者心理学教授,

当二者发生碰撞后,

心理学教授被骗了40万!

广州的黄秀兰婆婆今年87岁,曾是一名心理学教授,退休后住在海珠区某高档小区,家庭条件不错。由于长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退休后,她一直有买保健品的习惯。



6万元一台的频谱屋,数千元的心脏药,还有上千元一小瓶的营养液……对这些贵价保健品,黄秀兰婆婆几乎从不手软,多年下来,黄婆婆说自己花在保健品或保健器材的钱超过40万元,她自然也成为附近保健品店业务员眼中的“肥肉”, “虽然儿女也知道我买保健品,但究竟花了多少钱,我没跟他们细说。” 直到去年夏天,她又花了10多万元购买保健品。 “他们把我带去韶关听课,告诉我这些保健品只有国务院津贴专家才能买得到,我一心动就买了。” 当时黄婆婆正好手头紧,需要借钱,女儿追问之下,才发现母亲把钱都花在买保健品上。


“其实当时我知道很多保健品是坑人的,但跟业务员太熟了,碍于情面才买的,所以女儿帮我把这些保健品退了之后,我就下定决心,从此一定要告别保健品。” 黄婆婆说。



事情还没完,

作为心理学教授,

黄婆婆发现了老年人,

爱买保健品的五种心理!


“觉得吃了这么多保健品,确实没什么效果,而且我毕竟是知识分子,能够看出其中的一些猫腻。” 老人说。于是,她开始写文章,以亲身经历,并结合自己的专长,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老人为什么愿意买保健品,甚至很多时候明知上当还继续买。她还将这些分析写进了自己研究老年人心理的相关书籍。


黄婆婆分析,老人买保健品,

  • 一是出于期待心理,总希望保健品真的能够控制或治好自己的老毛病;

  • 二是源于恐惧心理,人老了,总会有种担心,担心某种疾病严重起来导致重病甚至死亡;

  • 三是从众心理,她参加过不少保健品公司组织的“讲座”,总觉得那么多人买,肯定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 四是名人效应,各种号称“中央首长”专用的养生品,觉得不会有错就买了。


不过,她坦言,除了这几种心态,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源于老人的孤独感。 “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对于老人而言,很多儿女不在身边,就算在身边也不能时时陪着,再加上对健康的渴求,对疾病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让老人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她感叹。


黄婆婆告诉记者,自己的几个儿女在国外,跟大女儿同住。去年,她生病住院时,虽然女儿女婿下班后都会去看她,但那些熟悉的保健品业务员,每天一个接一个轮着来看她。 “这样的伺候比女儿还亲热,你好意思不买他的保健品吗?” 老人哭笑不得。



老人说,

业务员可都是有套路的!

在她看来,保健品公司正是抓住了老人的这些购买心理,进行推销。黄婆婆坦言,这些年来,她逐渐发现了保健品销售的一些猫腻,不少保健品业务员都有一套“坑老”套路。


“请来所谓的'专家',巧舌如簧,或是用点小恩小惠吸引你,让你占小便宜吃大亏。” 她举例,曾经看到电视上有“专家”卖风湿药,还号称药是三代祖传,结果媒体曝光称“专家”是临时演员扮演的。黄婆婆说,她自己参加保健品讲座也能发现破绽。有一次她参加一场保健品讲座,对方在卖一种养生酸奶,号称功能媲美骆驼奶、企鹅奶。 “我一听就有问题,企鹅不是哺乳动物,怎么会有奶呢?所以我当场就提出了,讲课的人也只好转移话题。”


她说,很多保健品都号称是稀缺的产品资源,声称“特供”,或是“中央首长”的“保健医生”开发的。 “有一次我买了一种号称日本风行的保健品,结果我让在日本留学的孙女去查,发现日本根本没有这回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