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尚芭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智元  ·  潞晨华为联手放大招!DeepSeek-R1推 ... ·  2 天前  
网信黑龙江  ·  第九届亚冬会火炬传递活动成功举行 ·  2 天前  
江南都市报  ·  国际乒联公布2025世界杯选拔办法,马龙、樊 ... ·  4 天前  
江南都市报  ·  国际乒联公布2025世界杯选拔办法,马龙、樊 ... ·  4 天前  
编程技术进阶  ·  “DeepSeek 甚至绕过了 ... ·  5 天前  
编程技术进阶  ·  “DeepSeek 甚至绕过了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尚芭莎

中华打工五千年,古人的班味是什么味?

时尚芭莎  · 公众号  ·  · 2024-04-11 10:42

正文



当“整顿职场”、“班味”等五花八门的话题长居热榜,“打工人”这一属性标签似乎深刻影响着当代青年的生活与精神状态。


自古人类就通过劳动生产发展至今,穿越古今,古代又是怎样的一幅打工图景?古人都在打哪些工、又是如何上班打卡的?古代的话题榜上又有哪些关于打工的奇闻轶事?


我们常用“五花八门”来形容明目繁多。在古代,“五花”与“八门”,其实原本是指古代多种不同的职业。


“五花”分别是:金菊花——卖茶的女人;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姬;火辣花——玩杂耍的艺人;土牛花——挑运货物的脚夫。


“八门”则是:一门巾——算命占卦的;二门皮——卖草药的;三门彩——变戏法的;四门卦——江湖卖艺的;五门平——说书评弹者;六门围——街头卖唱的;七门调——搭篷扎纸的;八门聊——高台唱戏的。


尽管是打工生计,但在古代画作的描绘中,却是一幅幅热闹生机的图景。


从左到右依次为:清·谢遂 《仿宋院本金陵图》、元·佚名《太平风会图》、清·丁观鹏 《太平春事图》、明·仇英《清明上河图》


■ 古代也有「营销号」媒体人


宋代人生活丰富多彩,除了物质享受外,他们还格外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看报”就是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追求。


宋代的报纸有两种:一种是官方刊发的朝报(邸报),内容主要是文书告示;另一种是民间自办的小报,主要写一些官场趣闻和坊间逸事,主打的就是娱乐性和独家报道,颇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营销号自媒体”。


电视剧《梦华录》中的邸报

据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而民间的小报,为了提高销量,往往会雇用多名记者,并进行细致的分工:


“内探”,专门负责打探皇帝和嫔妃的爱情故事;

“省探”,专门负责打探各级官员的八卦消息;

“衙探”,专门跑各处衙门、监狱,打探罪案的进展情况。


为了博眼球,有些无良的小报记者还会发布一些不实的花边八卦。一代教育大家朱熹就曾深受其苦,一家小报曾刊发老先生私人生活不检点的绯闻。


《显微镜下的大明》看报八卦


《清平乐》中宋仁宗体察民间小报


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南宋朝廷曾全面禁止小报发行,并规定凡是私下看小报的人,流放500里,告发别人看小报的人,赏钱200贯。但依然抵不住民间的娱乐精神,一直到南宋朝廷灭亡时,小报依然在民间畅销不衰。




■ 古代「代打小哥」


明万历年间,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打行”,里面的员工叫作“打手”,也叫“青手”。


这一行的主营业务不只是替人打人,还替人挨打。明后期,很多农民没钱缴纳赋税,就要被官吏抓去打板子,只要他们肯出钱,打手们就会顶替他们去挨打。


《梦华录》中池衙内和打手们


随着社会法制安全逐渐完善,这两种业务并不会天天都有,为了保证营收,打行的业务逐渐拓展到了其他日常生活领域。比如谁家的鸡跑丢了找不到了,可以花钱找打手们去帮着找鸡;再比如哪条街上有恶狗挡道,也可以雇佣打手前去把狗赶走。


清·谢遂《仿宋院本金陵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类工作就像我们如今的闪送代买、跑腿代办等服务,只要花点小钱,就可以把事情交给他们来帮忙完成。



■ 古代消防员


从古至今,火灾都被视为民生重大事故。《周礼》记载,周朝就已经设有管理火政的官员。北宋时,我国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专业消防机构——潜火队,不仅负责灭火,还要负责观火情、报火警。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东京(今河南开封)城中每隔二三百步就会设置一处军巡铺,以兵卒三五人为一组,发现火情随时扑灭。


朝廷还在城内高处筑有望火楼,由专人昼夜轮班观望,一旦发现火情,就要迅速报警。白天以旗帜为号,指示方向,夜间以灯为号。看到信号,消防队员们就要在第一时间奔向火灾现场去灭火。


元明·佚名《西湖清趣图》(局部)

图中左上方所绘高台是杭州“钱塘隅”的望火楼


潜火队员在赶往火灾现场时,还享有一些特权,如路上遇到高官的轿子,可不必避路让道。


灭火时,消防人员也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驱散群众,有的负责抢救伤员,有的负责运水灭火,灭起火来也是相当的高效。


古代灭火工具

人力唧筒“飞龙” 清代 现藏中国消防博物馆





《惜花芷》剧照


古代社会中,由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限制,女性大多在家中从事生产劳动,如织女、绣女、丫鬟等,尽管如此,社会中仍有女性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外拥有职业身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 厨娘


现代餐饮行业中,男性厨师的数量远远超过女性厨师,但在唐宋时期,却是流行女厨师的。不但皇宫里有“尚食娘子”,富贵人家里,也喜欢聘请年轻的厨娘去做菜,就是市井中的私房菜馆里,也颇多手艺高超的厨娘。


《尚食》剧照


北宋宰相蔡京家中就有“厨婢数百人,庖子亦十五人”,每次设宴时,还要另外聘请技艺高超的厨娘。


诗人梅尧臣家里有一位厨娘,非常擅长切生鱼片,欧阳修每次想要吃生鱼片时,就会拿着鱼去梅尧臣家里。


北宋还有一位名叫梵正的尼姑,不仅厨艺了得,摆盘装饰更是一绝。她能用不同菜式拼成山水楼台,一桌菜拼在一起,就是一幅王维的《辋川图》。


宋代的许多墓葬壁画中,都绘有厨娘下厨备宴的场景。年轻的厨娘不仅容貌姣好,做菜手艺也是一绝。


清·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轴》 


富贵人家对厨娘的需求,甚至还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岭南人家的女孩子,多不善女工,但做菜的手艺可不一般。宋代时,杭州一带的百姓甚至形成了一种“重女轻男”的共识。寻常百姓家生下女儿后,都会特别注意培养女孩的厨艺,以图女儿能被富贵之家相中,聘为厨娘。


《梦华录》剧照



■ 酒托


宋代时,大大小小的酒楼通常都会聘请“酒托”来招揽生意,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氛围组”。与现代不同的是,这一行为是受到朝廷鼓励的,因为这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增加政府的酒税收入。


我国古代把以音乐、歌舞等技能当作营生的艺人统称为伎,多为女性。隶属官府的官伎通常被安排在官营酒楼中充当“酒托”,私营酒楼则会找一些青楼女子做“酒托”。


《梦华录》中的乐伎


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凭槛招邀,谓之 “卖客”。歌吟强聒,以求支分,谓之 “擦坐”。吹箫、弹阮、息气、锣板、歌唱、散耍等人,谓之 “赶趁”。这里的“卖客”、“擦坐”、“赶趁”便是酒托在酒楼中承担的不同任务。


在那时,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酒托,多才多艺、能言善辩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由官府管控和主导下的官伎和民间酒托,对宋代当时的酒业乃至经济的兴盛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 相扑手


宋朝人爱看相扑,连皇帝也不例外。


在瓦舍勾栏的相扑表演中,最能吸引看客眼球的,是“女飐”(即女子相扑手)的表演,堪称京城一绝。通常都会安排在男子相扑比赛之前进行,以起到热场子、聚人气的效果。


古人重视元宵节,每到这一天,宋代皇帝都会带着后妃们一起到广场上观看百戏表演,与民同乐。


电视剧《瓦舍之素舞遥》


《梦粱录》和《武林旧事》里就记录了南宋临安城最著名的几位女相扑手的名号:“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韩春春”“绣勒帛”“锦勒帛”“赛貌多”“侥六娘”“后辈侥”“女急快”等。


有一年元宵节,仁宗就因为看完女相扑表演赛,对女选手给予了奖励,惹怒了名臣司马光。


原来,女相扑手在比赛时,都身穿短袖无领的服装,袒胸露腹,这太不符合司马先生的理学思想。于是,他愤然递上一道折子《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对皇帝的“不检点”提出了公开批评,并建议仁宗禁止女相扑比赛。


仁宗接受了司马光对自己的批评,但却没有下令禁止女相扑比赛。



2023年3月,《芈月传》的作者蒋胜男女士提出,主张“监督8小时工作制”,反对996,得到了很多打工人的响应。


可你知道吗?在古时,996也官职人员们逃不开的“噩梦”。


从秦始皇开始,古代公务员上朝都是在卯时,也就是早上的5点到7点之间。地方上的公务员虽然不用上朝,但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开始办公的。


许多衙门在办公前,习惯先拿着员工花名册点一次名,确定他们是否按时来上班了。这种卯时“打卡”的考勤制度,叫作“点卯”


余士、吴钺合绘《徐显卿宦迹图》 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的早朝分为大朝和常朝。


大朝类似于现在的年终总结大会,只在冬至和元旦举行。除了中央官员外,藩国使臣、地方高级官员和军中将领都要来到京城面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