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农投资
关注神农投资,关注阳光私募基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梅森投研  ·  说撤,就撤! ·  21 小时前  
人生资本论  ·  什么信号?重庆超越广州,真的变天了? ·  昨天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宁德时代香港上市,投行疯抢“骨头渣”承销费 ·  2 天前  
ETF和LOF圈  ·  麻绎文:为何现金流能长期跑赢红利?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神农投资

真正的高手,是能把理性练成直觉

神农投资  · 公众号  · 投资  · 2019-02-19 07:49

正文

把这些套路内化在你的脑子里,把理性也练成你的直觉。


这样,就可以更容易地唤醒那个很懒的系统2,让它自发启动。


——李善友


(本文仅为完整课程的1/4,完整课程视频内容可扫描文末小程序码免费学习)

授课老师
| 李善友
混沌大学创办人




人类总是骄傲地认为,我们区别于动物的第一特征,是理性思考。但今天,我给出一个反常识的结论:


其实动物性的感性,

才是主导人类思维的基础力量。

而恰恰是这“眼见为实”的感性认识,一直把我们禁锢在有限的经验边界里,无法跳出第一曲线。

这是真的吗?如果要把这个网斩破,该怎么做呢?

“系统1和2”

重大决策时,请不要跟着感觉走


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在《超越智商》中,提出这个有趣的问题。

1. 大脑有结构性缺陷

牛顿在晚年,曾做过英国造币局的局长,但他遇到了一场股票风波,号称南海泡沫。

南海公司的股票从那年1月一路狂涨,牛爵士看到这个商机,也进去了。但他预料到这不可能持久,所以中间就出来了。一进一出,赚了7000英镑。

如果到这儿就结束,我们会说牛爵士真了不起,不但在科学上,在理财上也了不起。然而,他退场时感觉很奇怪,这个股票怎么还在涨,是不是有什么是我没看到的呢?

于是他转身又毅然进到股市里,不但把赚来的7000英镑全部买进,还把自己过去积攒下的钱也买进去了。到了9月,这个股票一下从1000英镑跌到了190英镑,牛爵士不但把7000英镑赔掉了,还另外赔了2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4000万人民币,牛爵士10年的财富积累。


所以事后,牛顿说了这样一句:我可以准确计算天体运行的规律,却无法预测人们的疯狂。

智慧聪明如牛爵士者,在面对群体性效益时,也压抑不住,吃了大亏,何况你我?

如果深挖一层,这个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在我们的智商下面,有没有另外一个东西起更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呢?

斯坦诺维奇教授的答案非常直接,他说,人类大脑有无法克服的结构性缺陷。这说得没错。过去几十年,认知心理学和脑神经的研究,都得出一个结论: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大脑仍然停留在旧石器时代。

感性所需要的大脑区域叫边缘系统,理性所需要的大脑部位叫前额叶。前额叶发展出来的时间,远远晚于边缘系统。所以,感性成熟得早,而理性成熟得晚,是大脑结构天然形成的。

于是,斯坦诺维奇就提出了人类大脑双系统理论: 系统 1 系统 2

它指大脑的两种功能,系统 1 接近于我们说的感性、直觉,系统 2 接近我们说的理性思维。

通常,我们人类怎么思考呢?就用系统 1 ,用直觉直接给出答案。

我们原本希望用系统 2 ,用理性来压制系统 1 但是系统 2 有一个特点,它特别懒,通常直接接受系统 1 的答案, 而且认为这是自己理性得出的答案,按照它来做决策、做判断、做行为。



系统 1 就像是猛张飞,一看事物就有了意见;系统 2 像是懒诸葛,很聪明, But 很懒。 通常是猛张飞替你做的决定,聪明的诸葛亮在睡觉。

2. 合理协调系统1和2


那么,如何调动系统 2 呢?建议是:

  • 98% 的日常决策,你照样用系统 1 ,不要动不动就调动系统 2 ,那把你累死了;

  • 但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二三十次决策,一定要提醒自己,把系统2唤醒,用系统2来指导、压制系统1。

一定要有这样一根弦。 重大决策的时候,不要跟着感觉走。 否则就把决策权都让给了系统 1 了!很多人说,我的直觉最灵,其实那是为自己不能深度思考而寻找借口而已。

系统 2 和系统 1 之间,也可以相互关照:

  • 做产品的时候,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把你的系统 2 调到极致,而这恰恰就是让用户只用系统 1 就行了。 这件事做得最好的当然是乔布斯, 3 岁的孩子就会玩 iPad

  • 说服别人的时候,一定要用系统 1 比如去做广告、融资,一定要有情绪、情感,用举例、具像的事去打动他;而当你要防止被别人忽悠时,又得时刻调用系统 2


“眼见为实”

以为征服了它,其实被它所征服

从系统 1 里面跳出来,最关键的,就是要突破“眼见为实”这个思维模式。

举个例子,如上图,你认为哪条线更长?眼睛的感受是第二条线段长。即便你理性的系统 2 知道两条一样长,但还是无法控制地相信直觉的系统 1

因为人类的感性是用爬行脑,爬行脑喜欢视觉化的信息。

禀赋效应

再比如,“眼见为实”还会引发一种禀赋效应: 对你已经拥有的东西,估值很高。

一个实验:杯子和巧克力价格一样。

第一组给每人发个杯子,告诉他,可以用杯子换巧克力。结果这100个人里,只有11个人去换了巧克力。

第二组反过来,先发巧克力,说这是瑞士巧克力,特别好,代表了爱情。然后可以去换杯子。结果也只有10个人去换了杯子。

第三组对照组,先不发,你自由选,想选啥就选啥。结果,56人选杯子,44人选巧克力,差不太多。

这强有力地证明了一个道理:


你先拥有了什么,你就被那个东西所载有。

你以为你拥有了 Something ,其实你被 Something 所拥有。

《人类简史》里,人类以为自己征服了小麦,其实被小麦所征服。你可以换成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你以为你有了孩子,其实你被孩子所拥有;你以为你拥有这个公司,其实你被这个公司所拥有。

换句话, 所知等于所知障。

所以,从最浅的层面来解释,为什么非连续性是人类思维的阿喀琉斯之踵呢?

第一曲线看得见,第二曲线看不见。所以,你拥有着第一曲线,也被第一曲线所拥有。

你有了一个蓬勃发展的主营业务,反过来讲,你也被蓬勃发展的主营业务局限在已有的边界之内,而根本没有意识到就是“眼见为实”的禀赋效应,它足以把你束缚在第一曲线的既有利益之内。

举个例子:

联想VS华为

2013年,联想手机通过给运营商做定制机,一夜之间从百分之零点几,跃迁到整个市场的百分之十几。联想在中国手机市场占有率排第一名。

2012年的时候,运营商渠道占50%,开放渠道占50%,之后它们非常希望把开放渠道变大一点,对运营商的依赖小一点。但是事实怎么样呢?2013年运营商渠道增加到70%,2015年继续增加到85%,直到它崩盘。

联想的结果是,一旦定制机没有了,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你认为联想是死于世界的变化,还是死于自己的认知呢?

对比一下,华为早期也是做定制机的,甚至份额比联想还高。2011年华为的运营商渠道占了80%。但是华为的认知认为,运营商的手机是不可持久的,所以它有一年愣是少签了近2000万个订单,来转向开放市场和电商。到了2014年,反而开放渠道达85%。

人的“经验”总有时空边界。如果经验是处在连续性的环境里,对指导未来还有效。但如果是非连续性的呢?就出现了大 BUG



刻意练习

把理性练成直觉,武装系统2


如果你的努力,只是运用“ 1 万小时理论”,让一种动作自动化、习惯化,你练再多年,也无法实现非连续性的进步。

你要练就的,是动作背后的套路、思维模型,这个思维是让你永远可以改变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表明,国际象棋大师记定式和打棋谱所花的时间,是其水平高低唯一重要的指示符,而不是跟其他对手下棋所花的时间。

就是说,不能盲目以赛代练。

把这些套路内化到你的大脑里, 把理性也练成你的直觉。这样,就可以更容易地唤醒那个很懒的系统 2 ,让它自发启动。

这需要刻意练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