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哈佛商业评论
《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 HBR )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被全球商界誉为“管理圣经”,众多耳熟能详的管理思想家、管理理论均出自《哈佛商业评论》。更多管理智慧,请登录官方网站:www.hbrchina.org。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佛商业评论  ·  社会阶层上的劣势,真的很难弥补吗? ·  2 天前  
地球知识局  ·  业绩太差,跌 ·  3 天前  
地球知识局  ·  业绩太差,跌 ·  3 天前  
凤凰网  ·  县城零食店,第一批入局者已倒闭 ·  4 天前  
FBIF食品饮料创新  ·  雀巢在中国的成功之路:从奶源到咖啡文化的深耕30年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哈佛商业评论

特拉维夫大学校长:创新需要生态系统的支持

哈佛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6-09-23 08:00

正文


以色列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创新国家。虽然缺乏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炮火不断,政治环境险恶,但是却贡献了世界上人均创业最多的投资。


位于以色列西海岸的特拉维夫,更是以色列的科技创新中心。它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创新成果,而是强大的创新成果商业化的能力。特拉维夫拥有以色列60%以上的创新种子公司,每年有40多家创新企业被谷歌等高科技公司收购,并被誉为“欧洲创新领导者”和“仅次于硅谷的创业圣地”。


特拉维夫大学就是这个创新孵化生态系统的源动力和建造者之一。在今年9月的中以创新论坛上,《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采访了特拉维夫大学校长Joseph Klafter教授,详解了特拉维夫大学的创新生态机制。



跨学科交流催生创新

差异化是创新点子萌生的沃土。在游历了全世界顶尖大学之后,Joseph坦言他认为中国有着较强的等级制度传统,学生倾向于顺从,不会轻易发表与教授/导师不同的观点,这样的刻板系统往往不利于新创意的产生。另外一点就是,中国大学的各个学科都还把自己关在盒子里,没有走出去与其他学科碰撞交流。这两点系统性的差异是Joseph看到中以大学最大的不同。


特拉维夫大学内部有着非常好的跨学科交流平台,让不同国家、不同背景和不同学科的人能够相互连接,自由交流。只有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隔阂,才能让新想法涌现出来。

像创业者那样思考

除去资金,这个创业过程中的稀缺资源之外,大多数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认为,心态调整是创新成果商业化过程中的最大挑战。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商业管理方面的培训,在找资金、提出商业计划这些方面都不熟练,在接触商业世界时也是担忧颇多。


因此,帮助科学家做心态的转变和心理建设至关重要。以色列犹太文化的重商传统对此有所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在特拉维夫大学有整套的创新成果商业化机制,从创意转化之初、孵化、加速,一路都有完整的指导。建立这样的生态环境,就是帮助科学家们解除对创业的担忧,让他们知道从哪里可以获得帮助。特拉维夫也和自己的商学院合作提供培训,帮助科学家实现向企业家转变的心态建设。

搭建创新成果商业化系统

在Joseph看来,大学在创新成果商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具体发挥作用的地方,它的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鼓励师生把创新推进到下一步。


把创新成果转化成产品最大的困难,就是在初期为其找到投资。初期投资风险最大,当然收益也最高。特拉维夫大学与技术转移公司RAMOT合作,建立“Momentum 基金”,该基金专门投资新创意的早期阶段。


这一基金已经说服一批投资者,让他们相信早期投资会有优先的权益,这其中包括印度Tata 集团和新加坡Temasek,目前基金总额已经有2400万美元。特拉维夫大学的师生可以申请这一资金。Momentum 基金有专门的国际委员,他们会从众多申请中选择有潜力的想法,以及投资商感兴趣的想法,每年会进行两轮评选,以选拔出最适合商业化的方案。


Joseph表示:“这是我们在早期阶段提供大量资金的方法,但必须强调这不是一张无限支票。在每个阶段都有报告审核跟进。目前,已经有12个项目得到Momentum资金,但是有3个终止了,因为没能看到所期待的潜能。”


对于发展比较好的项目,RAMOT公司会持续跟进,在加速器和孵化器中为其提供更多服务,帮助他们对接全世界的行业和资源,寻找更大的投资商对技术版权进行转移或者售卖。


近年来,特拉维夫大学和中国的交流也逐渐增多。与清华、北大都有合作,还建立了特拉维夫大学中国校友会。

Joseph Klafter|口述
Joseph Klafter教授自2009年以来担任特拉维夫大学校长。此前他于2002-2009年担任以色列科学基金会主席,并曾两次担任特拉维夫大学物理化学系主任。他现任海涅曼物理化学首席教授,是美国任务与科学院院士,发表近400篇科学文章,编辑成18本著作。
齐菁|文   李源|编辑
齐菁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编辑,实习生高惠珠对本文亦有贡献。

《哈佛商业评论·对话》
编辑|齐菁[email protected]


公众号ID:hbrchinese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