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书院
让读书像吃饭一样容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开发者全社区  ·  深圳蓝色行男跟红色女行长的瓜 ·  昨天  
开发者全社区  ·  当初和你结婚,对你的定位是P7 ·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山东相亲食物链:码农沦为底层 ·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昔日同学中的三好学生都翻车了 ·  3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一顿饭42w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书院

陈志武:今天的世界还是靠勤劳致富吗?

中信书院  · 公众号  ·  · 2021-03-04 20:10

正文

财富是个永恒的话题。

在我的老家湖南,农民每天早出晚归,甚至把老少留在家乡,自己常年在外打工,日复一日,一年到头就是为了一份糊口的收入,没有剩余财富,在温饱的边缘活着。

在世界另一个半球的美国,比尔·盖茨每天也早出晚归,但他不仅吃住不愁,而且他的财富超过500亿美元。即使他什么都不做,每年的投资收入也可有50亿美元甚至更多!财富水平为什么这么千差万别?难道剥削真的是贫富差距的根源?今天的世界里,勤劳是否还是财富与收入的决定性因素?是否还要坚持“勤劳致富”?如果不是勤劳,那又是什么呢?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只要进取心是人之本性,财富话题就总会令人着迷,也永远会令人着迷。


今天,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的确是史无前例地高。

按照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的估算,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世界人均 GDP(国内生产总值)从444美元(以1990年的美元为基准)增加到900美元,花了1 880 年才增长了1倍;而从1880年到1998年,世界人均 GDP 却增加了5倍多,从 900美元上升到5800美元。

中国的经历也类似,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中国人均GDP从450美元上升到530美元,近2000年没变!尽管从那之后中国社会动乱不断,但随着晚清洋务运动的深入,中国一步步卷入工业化、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到了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98年人均GDP上升到近3200美元(以实际购买力为准),也增加了近5倍。


1

财富创造力今非昔比



当然,这些 GDP 数字可能太抽象。我们不妨从3个具体角度来看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发生了质变。

我们中国人喜欢说“康乾盛世”,指的是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富足。既然这样,乾隆时期朝廷应该非常富有,国家也应该很强盛吧。我们不妨算算当时朝廷到底有多少钱。

乾隆中期的1766年,朝廷岁收为4 937万两银子,按照今天1千克银子为3600元人民币的价格算,相当于今天的11.4亿美元,这数字当然很大,大得能让人晕倒!

不过,这种收入规模可能会让农业社会的人晕倒,而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个数字虽然也大,但不会大到让人晕倒的程度,因为今天一家民营公司的收入可能都比这多。以施正荣于2001年创办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为例,其2007年的销售收入已高达14亿美元,也就是说,2007年一个施正荣经营的公司收入就超过了当年乾隆皇帝所支配的收入!

我不是要比较施正荣和乾隆皇帝到底谁的权力更大,谁更威风,而是希望强调今天的财富和收入创造力是多么高,一家民营企业的岁收就超过当年盛世时期朝廷的岁收,更何况中国今天有数千家这样的民营企业、上万家同样或更大规模的国有企业。

其次,普通人的真实收入也翻了几番。 伦敦经济学院的马德斌教授和5位同人对1769年清政府汇辑的《物料价值则例》及荷兰东印度公司历史档案馆做过仔细研究。结论是,相对于乾隆盛世时期,中国人的真实收入翻了几番。


最后,不仅收入的“量”有巨变,而且生活内容和品质也发生了巨变。 乾隆时期普通人的消费开支中,75%的钱都花在食物上,这是为了填饱肚子,为了生存,一天忙到晚就是为了活下去。而今天北京人只将30.5%的开支花在吃上面。更何况,今天许多消费品是200多年前所没有的,比如自行车、火车、汽车、飞机、电灯、电视、电脑、手机等。当年,在全中国,乾隆皇帝可能生活得最舒适,但再怎么舒适,夏天也没有空调,冬天也没有暖气。即使有8个人、16个人给他抬轿子,也远比不上今天坐轿车那么平稳。

冷藏技术和交通工具也使我们的食物结构不再受季节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南方人不用等到秋天、冬天才能吃到苹果,北方人也不用等到夏天去了广东才能吃到荔枝。

1986—1990年,我在耶鲁大学读书,有一位广州来的同学,每次拿起苹果就流泪。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他母亲重病住院,有一天突然想吃苹果,而且非要吃不可。他这个孝顺儿子在大夏天,跑遍整个广州城都没能找到苹果。这件事给他留下了一辈子的遗憾。可是,在今天的中国,不要说在广州,就算是全国各地的小镇,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能买到苹果,不用再为找不到苹果而痛苦了。 资本全球化不仅促进了收入的增加,而且大大扩充了生活、消费的种类与空间。


2

为什么财富创造力

变迁这么大



看到过去200多年的变迁,我们会问:

到底是什么使人的生存能力、财富创造力发生了如此大的跳跃,实现了此前几千年所没能完成的事?


又为什么即使到今天还是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财富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些问题正是本书想回答的。我想,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财富创造力的变迁。

  • 首先是“深度”。

这体现在单位时间所能生产的东西上。

比如,原来手工做衬衣,可能要一天多时间才做l件,但现在通过机械化生产,加上流水线式的劳动分工和批量制衣,平均一个制衣工人一天能做50件以上。

原来在南方的粮食、蔬菜生产,一年只能种2季,现在有了温室技术,同一亩地一年甚至可以种20 季蔬菜。鸡蛋、肉类的生产速度也因机械化和现代技术而大大加快。

科学技术对生产能力、财富创造能力的推动是以往谈得比较多的话题,这里就不多说了。这方面发展的起始点一般认为在1780年左右,即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


  • 其次是“广度”。

一方面是市场地理范围跨地区、跨国界的拓展;另一方面是消费品、工业品种类与空间的扩大。

市场地理范围的拓展为什么能提升财富创造力呢?在湖南的小城镇,一件手工制作的高质量衬衣可能只能卖20元,但是,同样的衬衣在美国卖,可能要卖80美元,相当于500多元人民币。这种差价意味着商机。当中国衬衣可以出口到美国,不仅湖南的裁缝们可以生产更多的衬衣,出口卖到世界各地,而且每件衣服的价钱能够提升到100元甚至更高。

所以,和原来只能制作衣服卖到本地(即市场范围只在本地)相比,现在的市场范围已跨地区、跨国界,同样的东西能卖出更高的价钱,而且销量更大,这当然使中国各地的收入水平、财富创造力大大提升。对美国来说,这也很好,因为原来要花80 美元量身定做的衬衣,现在可能只要花50多美元。

再比如篮球比赛,原来没有电视、电影的时候,不管篮球打得多好,水平多高,也只有在现场的人才能看,才能欣赏,因此每场球赛的价值有限。


财富的逻辑

陈志武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11月
点击封面55折购买纸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开发者全社区  ·  深圳蓝色行男跟红色女行长的瓜
昨天
开发者全社区  ·  当初和你结婚,对你的定位是P7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山东相亲食物链:码农沦为底层
2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昔日同学中的三好学生都翻车了
3 天前
开发者全社区  ·  一顿饭42w
3 天前
读万卷书聚正能量  ·  女人,要像爷们一样活着!
7 年前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新华社英文点评印度四大错 各国网友炸开了锅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