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四川发布
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政务账号,发布民生政策为你服务,带你感受美丽四川。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日报  ·  他俩宣布离婚!分手费超4亿元 ·  2 天前  
自贡网  ·  预展即爆火! ·  2 天前  
四川发布  ·  四川任免一批干部,涉多名厅长 ·  3 天前  
四川日报  ·  尹锡悦被关10㎡单人牢房:不用穿囚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四川发布

教育部公布优秀案例!四川4个上榜

四川发布  · 公众号  · 四川  · 2025-01-19 16:41

正文


2024年是“双减”三周年总结、转段、深化的关键之年,为总结推广各地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各地推荐基础上,经专家严格评议,四川省1个案例入选2024年度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3个案例入选2024年度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级优秀案例。


四川具体有哪些案例上榜?

一起来看看吧

👇


2024年度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

眉山市密织网格化链条

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

眉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要求,紧盯校外培训良性循环目标,以网格化链条管理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为治理重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

密织“网格链”拓宽打击范围。眉山市采取“政府统筹、部门监管、街道(乡镇)负责、共同治理”的网格化治理手段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成立以政法、教体、文旅、科技、市场监管、公安、街道(乡镇)等为成员单位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8个。下发《校外培训机构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或工作通知10余个,明确23个部门、街道(乡镇)和网格员工作职责,通过定网格、定人员、定职责延伸监管触角。将全市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打击治理工作划分为7个片区、16个板块、85个管理网格,构建城乡一体、全角落覆盖的网格化监督格局。

密织“网监链”延伸打击视野。广泛聚集各方力量参与网格化监督管理,落实“四包”工作机制,即机关工作人员包培训机构、校长包在职教师、社区书记包社区、小区书记包小区。根据就近原则,动员85所学校作为网格化责任学校,成立学校网格员、家长志愿者网格员。在寒暑假和周末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发动340余名机关干部、300余名责任学校网格员、500余名社区(小区)书记和“双报到”党员志愿者及街道网格员通过进网格开展动态排查巡查,排查处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和无证无照黑机构违规开展隐形变异培训12所;通过问保安、查监控、访群众等方式进小区、酒店、商务楼宇等摸排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隐形变异培训15起。

密织“网络链”优化发现渠道。在线下网格巡查的同时,积极开展网络线上巡查。机关干部、街道网格员通过视频监控实时掌握培训机构或托管机构大门、教学区、消防通道等关键位置情况,了解社区小区中小学生密集进出情况,发现异样状况采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方式迅速排查处理。市、县(区)教体、文旅、科技等部门确定28名专职人员对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管理的机构每天开展网上巡查,发现“先学后付”学生数量陡增的非学科类机构和教师信息异样的机构,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及时开展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调查暗访。通过网络线上巡查发现并处理非学科机构开展学科培训、托管机构违规培训10余起。

密织“网巡链”促进高频排查。眉山市充分发挥网格员“前哨”作用,社区网格员每周除对培训机构和托管机构进行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等安全隐患排查2次外,同时严查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突出“白名单”内学科类培训机构在周末、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违规开展培训和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两个重点。一旦发现有锁门培训现象或有隐形变异学科培训嫌疑的,网格员及时报告,教体部门第一时间会同公安、市场监管、文旅等相关部门前往处置。在日常巡查中,网格员会详细了解培训机构的场地面积、培训内容、学生数量等相关信息,查看是否超范围经营;并就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抵制隐形变异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安全防范能力等,向机构负责人提出具体要求和意见,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其整改到位,确保校外培训安全规范。


2024年度全国中小学

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

四川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用心播下爱科学“种子”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要指示精神,根据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国科协、教育部印发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四川结合实际,聚焦重点任务、加强合作交流、做好宣传推广,全省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一、聚焦重点任务,开展科学家百人宣讲

我省高度重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印发《“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专门活动指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落实有关处(室)专人负责包片市(州),强化协调配合。省级财政为本次活动拨付300万元专家宣讲经费。各市(州)教育主管部门、科协积极贯彻落实,对活动开展进行专题部署,明晰目标任务,确保落地落细。我省认真组建科学家(精神)宣讲队伍,在全省遴选100余名高校、科研院所科学家、知名学者、专家等参与宣讲,宣讲主题包含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卫星通信、生物化学等热门领域,总计开展1019场,覆盖人数36万余人。各地积极落实并通过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新闻媒体同步宣传,受到省内师生广泛好评。

二、聚焦通力协作,不断弘扬科学家精神

我省全面加强顶层谋划,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教育活动、沉浸式体验活动、阅读和创作传播活动、资源共建共享等主题活动。一是持续打造“最美科技工作者”品牌活动。举办第五届“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选树10位“最美”代表,通过省科协“十大”闭幕式发布、专访报道等形式,广泛传播“最美”先进事迹,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学“最美”、当“最美”。二是开展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通过情景剧演绎、故事分享、诗歌朗诵等形式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敬。活动线上线下吸引70余万人参与,被四川日报等近20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营造了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组织“四川省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邀请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充分体现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同时调动各级科协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四是我省策划出版《追光——四川百年杰出科学家的故事》,图书聚焦58位“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有效促进了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五是邀请著名院士弘扬科学家精神。举办2024年四川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邀请杨正林、陈士林两位院士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等作主题报告,线上线下吸引34万余人参与;邀请中国工程院陈鲸院士,在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交流活动上作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全省10余万师生参加,营造了良好的科教氛围。

三、聚焦传播应用,强化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实效

一是“三类”方式促传播。举办首届四川省青少年科幻创作征集活动,共收到21个市(州)12979份作品,遴选最佳作品220份,优秀作品1765个,入选作品4633个,举办四川省科普创作行动,遴选“百佳科普作品”200件。创办四川科普剧场,创作并推出科学家(精神)科学儿童剧等近10余个剧作。在抖音开设“蜀知科学”公众号,宣传科普知识、科学家精神,将我省科学家百人千场进校园讲座的精彩内容在公众号展示。二是“两大”平台促应用。促进“四川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共建共享,利用全省科学家百人千场进校园活动、科学公开课等,形成优秀科学教育数字资源47件,并在平台宣传展播。促进天府科技云平台资源共建共享,增开“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制作科普资源12万余条,点击量达10万余次。

下一步,四川省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充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一是指导各地继续开展好科学家故事读书系列活动,充实学校科学家故事图书,支持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教师、学生深度参与故事分享。二是指导各地用好“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推动形成阅读、交流、创作科学家故事的良好氛围。三是指导各地运用好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持续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品牌创建活动,努力为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四川力量。


2024年度全国中小学

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

四川绵阳充分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

高质量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近年来,绵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市委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实施“科技立市”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的部署,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努力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一)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改进学校科学教育和服务。一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将科学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开齐开足中小学科学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相关学科,强化年级、学段有机衔接。优化教学方式,推进科学教育教科研和赛课活动,不断优化教案、学案,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指导,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培养学生深度思维。二是纳入课后服务项目。结合学校优势特色、学生需求,统筹吸纳社会优质科学教育资源,深入开发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观测研究、科学影像、科学调查体验等以科学教育为主题的课后服务项目,创新服务项目内容和方式。我市“科技教育进课后服务”纳入“双减”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得到全国“双减”指导组好评。三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人工智能、计算思维、创客等科创实践教师培训项目30余场次,联合市科协开展中小学校科技辅导员轮流培训11期,轮训中小学科技教师、科技辅导员1300余人次,积极引导科学教育观念向重视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导向转变,培育一批科创教育领域的头部教师,当好科学教育的引领者和传播者。四是建设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指导科学城一中、三台博强外国语学校成功建设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改革、场所场景构建、社会力量整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代表全省先行先试,为科学教育实施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提供绵阳智慧、绵阳经验。

(二)盘活校内外优质资源,实现学生需求与教育供给平衡。一是大力开展校内科技活动。充分发挥在绵“两院院士”资源优势,成立5个院士宣讲团,聘请院士担任中小学名誉班主任、科技班主任,每年邀请在绵院士、院士宣讲团到中小学上课、做宣传30余场次。开展少年科学院、流动科技馆、流动青少年宫、科普大篷车、科技节等科技宣传活动200余场次场,参与中小学生近30余万人次,为青少年学生种下科技的种子。二是深入拓展科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在绵科研院所多、军工企业多的优势,每年组织中小学生学生到九州、长虹等军工企业和军事科学院等科研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推动全市近60个科普场馆、科普基地、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普、科研场所向中小学生开放,组织中小学生到科学教育场所开展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120余场次,参与中小学生10余万人次。三是拓展科技科普交流平台。积极动员科技企业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坚永公司捐资20余万元为江油市坚勇五一二实验小学量身打造科技体验馆。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平台,开展川渝科普大会科普展等活动10余场次,通过联合教研、科技实验夏冬令营等方式,推动两地中小学生深度参与的科学活动,增强科研探索及动手能力。

(三)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推动综合能力与科学素养俱增。一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挂牌成立川渝地区第一所科技高中—于敏科技中学,在全省创新开展“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等项目探索研究,细化支持措施,提高培养效率。确定绵阳中学、南山中学、科学城一中、江油中学、三台中学、江油一中为全市首批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开展首批招生和培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途径,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二是探索国防军事后备人才早期培养途径和方式。聚焦与国防军事及前沿科技相关学科,与知名高等院校、顶尖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签订联合培养合作协议,科学选拔、精心培养国防军事领域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近三年,全市向空海军输送飞行学员145人,向国防科技大学输送优秀学子179人,向被誉为“国防七子”高校输送优秀学子1434人,向各类军队院校输送优秀学子695人,国防军事人才输送数量名列全国前茅、西部第一。三是搭建赛事平台提升学生科创水平。加强正向宣传引导,鼓励中小学生自愿参加科技竞赛,举办38届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7届绵阳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赛事活动,300余所中小学校、5000余名学生参与集中,为青少年激发想象、科技创新搭建平台,激励青少年主动创新创造,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引导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在2024年第38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市代表队40项作品参加比赛,38项作品获奖,获奖数量位列全省第二,获奖比例位居全省第一。

绵阳市不断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夯实青少年科技教育基础,打造中国(绵阳)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品牌,促进了绵阳市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提供了坚强的科技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024年度全国中小学

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

四川成都青羊区:

科学筑梦提升素养 多方协同培养人才

青羊区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教育统筹、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科学教育新格局,围绕“人文青羊·航空新城”发展定位,把科学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重要抓手,统筹谋划全区科学教育工作方向,奋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断开创全区新时代科学教育新局面。

一、把握科学课堂中轴线,为科学教育加法夯实根基。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青羊区通过强基固本延续课堂教学高标准、变中求新开启课程教学新模式、夯基垒台促进教师队伍新发展等措施,架起一座贯通科学教育的“立交桥”。

一是强基固本延续课堂教学高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开好各年段科学课,促进中学理化生课、信息技术课等学科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融合。在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学习质量监测中,青羊区在全部9项监测项目中有4项达到满分10星。小、中学科学成绩平均分分别达到587、562分,高于全国79分、72分;小、中学科学学习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比例分别为96.9%、95.1%,高于全国16.9、15.9个百分点;小、中学科学教师讲解指导实验教学比例均为100%,分别高于全国水平32.1、12.8个百分点;科学周课时数达标率96.9%,高于全国23.4个百分比。

二是变中求新开启课程教学新模式。鼓励学校探索开发满足不同学段的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创新型校本课程,各校“因校制宜”编制《项目设计十法八部》《自然智慧课程》《趣味科学》等科学类校本课程约50项,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开设“未来太空”“人工智能编程”“自然科学实验室”“昆虫探秘”等科技类课后延时课程。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皂”房子》创新型生活创客课程,以肥皂制作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为切入点,融入美学、数学、劳动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科学教学凸显学生味、突出创新味、实现教育味、融入生活味。

三是夯基垒台促进教师队伍新发展。青羊区现有169名专职科学教师,其中,区学科及以上名优教师91名,占比53.84%。与此同时,青羊区从系统理解科学教师角色定位、优化调整科学教师培养内容、更新迭代科学教师培养方式、贯通科学教师职前和职中培养等4个方面全面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再培训,形成了“学科周活动”“课堂教学展评”“作业设计展评”“命题设计展评”等多板块科学教研主题活动。近一年全区科学类在研课题54项,科学类教师获得市级以上教学竞赛奖项107人次。

二、建设科技活动主阵地,为科学教育加法开拓未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种草”的关键期。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力的关键。青羊区在建好基座“硬场景”上下足功夫,在丰富文化“软场景”中亮出的实招,掀起“人人参与科技活动,处处释放创新活力”的热潮。

一是筑牢常规科普教育活动“篱笆”。通过开展丰富的科学教育活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标。全区中小学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内科技活动,将科技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学校办学绩效评价。区教育局会同区科协连续多年举办覆盖幼、小、初、高全学段的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近三年共收到发明创造、科技论文、科幻画、实践活动等6类作品近9000份。邀请白武明、孙万儒等35名中科院院士、科学家、优秀科技工作者走进中小学校园,用鲜活的科学事例和自身事迹激励引导学生发扬科创探究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开展“全龄阅读在青羊”系列阅读活动科普专场,24名学校科技辅导员带领近1000名学生代表共读科普读物,共同走进科普读物中的神奇世界。

二是点燃高水平竞赛活动“引擎”。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科技馆、四川省气象局、成都市博物馆、成都市科协等大批科技资源汇聚青羊,为青羊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首次走进中国,成都也成为亚洲第二个举办此项大会的城市,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暨蓉城科学之夜、“科学家百人千场进校园”等活动启动仪式相继落地青羊区,青羊学子广泛参与其中,在积极展示青羊科学教育成果的同时充分感受科技活动魅力。引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在赛事中选拔人才,培养有潜质的青少年。近三年,全区各中小学获各类国家级科技竞赛活动一等奖66人次。

三是搭建多渠道实践活动“桥梁”。链接校内外优质资源,用好社会大课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多种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校外,结对四川省气象局、四川省科技馆、成飞公园主题教育基地等科普机构(单位)共36个,实现学校与科普机构结对全覆盖,进一步加强科技场馆、基地、营地等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在校内,泡桐树小学昆虫博物馆、同辉(国际)学校蝴蝶生态博物馆、石室联合成飞学校航空馆、草小微博物馆等一批校园博物馆,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拥有各类独具特色的沉浸式学习场景,让实践活动由“短期”变“常态”,实现校内外科学实践活动的“双向奔赴”。

三、培育航空特色排头兵,为科学教育加法拔尖立标。

顶层设计+立足产业+政策支撑,为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绘制出了一幅关于科学教育的“生态图”。近年来,青羊区印发《成都市青羊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高位推进、多点发力,全力保障“双减”中科学教育加法落地见效。2023年7月,青羊区委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突出融合发展特色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为全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突出融合发展特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是汇片区动能聚航空优势。近年来,在“人文青羊.航空新城”发展定位背景下,青羊区全力打造以航空科技为引领、产城融合的天府动力源——青羊航空新城,坚持以教育为基,把最好的教育资源投入到航空新城建设当中,并与航空工业成飞政企共建青羊航空新城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开启“K-15”青羊航空学区架构,着力打造“教育版歼20”。泡桐树幼儿园、石室联合中学、石室中学等名校陆续入驻成飞片区,片区内学校依托航空工业成飞公司,做优做强航空科技教育特色,航空科技教育特色“名片”扬帆启航。

二是创特色品牌育一流名校。成都市石室成飞中学建校63年以来,植根航空文化,构建“知识普及、志趣激发、能力培养、情感认同、价值引领”五维航空航天科普活动目标,多学科、多维度融合,帮助学生拓宽科学视野,培养科学素养,致力于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特色鲜明的航空科技教育特色高中学校。学校先后两次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防七校”授予“优质生源基地校”。在“名校基因”和“航空基因”的双重加持下,学校编制形成金字塔式三类航空航天课程体系,航空工业成飞集团的27位博士、工程师、设计师等组成的航空科技教育讲师团队正式入驻,为成飞中学的同学们开设了20门《飞行环境与飞行原理》《飞行器结构设计》等特色课程。学校还邀请到了航空工业成飞航空专家方锦星副总工程师、“八一”勋章获得者李中华大校等专家开设航空航天类讲座20余次,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祖国航空科技发展背后蕴含的创新智慧。2023年9月石室成飞中学新校区启用,歼20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陈懋章通过视频给孩子们送来新学期的美好祝愿。近年来,学校考入与航空航天相关学校的同学近60人,其中含飞行员15名。2024年,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获106人次,共19人次一等奖(第一名),其中国家级一等奖(第一名)6人次。

来源|四川教育发布


在主页中点击“设为星标”,更快接收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