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略管理评论
正略管理评论,是正略咨询旗下的公众号。以“洞悉-让世界更简单”为使命,以读者的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从思想、视野、品性、经营的逻辑与方法等维度展开内容。察宏观大势,析经营规律,评管理之道,论卓越之理。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不负光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岛晨报  ·  密密麻麻!大连一海滨出现大量… ·  2 天前  
观察者网  ·  "中美同日宣布新突破,高下立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略管理评论

任正非:是否提供优异的贡献,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正略管理评论  · 公众号  ·  · 2019-06-13 21:00

正文

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整理者:亚飞

转载请联系笔记侠授权。



导语:

管人难,管人精更难。

然而华为有18万人精员工,分布在全球各国。而且,华为发展速度飞快,员工持续冲锋陷阵,工作很辛苦。

那么问题来了,华为要如何管理这么多员工?华为的员工为什么愿意在华为工作呢?



一、没钱的时候,

靠什么吸纳人才、留住人才?


只有两条:一是靠追求、理想、信念;二是靠未来的预期收益,这就必须给股权。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说华为没上市,资金链怎么能不断?

华为员工内部融资持股计划从1990年就开始了,现在加起来有几百亿,另外莫贝克卖了7.8亿美元,3COM卖了40亿美元,加起来是百亿级的资金量,哪怕上市估计也融不到这么多资金,华为用这些方法解决了企业高速成长的资金需求。


员工持股计划还有一个好处,企业每年都在高速成长,比如说今天给你10万股,50%的分红,马上第二年分5万分红,如果员工把本金和5万分红拿走,企业现金流肯定吃紧。

但华为告诉你,根据你的业绩,我今年给你20万股,你干不干?


你一看,50%的分红,再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一共投入20万股。到了第三年,又有50%的分红,你要拿走10万股,公司又告诉你,我给你40万股,你干不干?

这样既把人才留住了,又实现了内部融资。


当然,这是当时中国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做法,今天企业学不来,要学那就是非法集资了。


二、核心价值观


华为的人力资源变革,始终围绕几大核心价值观来做。

第一,是以客户为中心。


华为虽然组织结构庞大,但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始终是敏感的,对客户需求始终是能准确把握的,这一点不是等到哪一年才提出的想法,这种品性从创业第一天开始就有。

第二,强调持续艰苦奋斗。


而人力资源机制就是不断激活人才,不能懈怠。我研究中国企业发现,任正非说要有一根鞭子,抽着你往前走,企业才有活力。


此外,华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 批评与自我批评。


从任正非开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危机意识与自我批评。


从市场部集体大辞职,到研发体系反幼稚大会,华为把客户的抱怨录音,不停地让研发人员听。


华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最有特色的就是它构建了一套怎么对知识分子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让知识分子变成勇猛、有狼性的战士,而不是变成奴才。


知识分子最怕打仗没狼性,不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三、任正非:

对劳动者分成三类


第一类,为普通劳动者 ,暂时定义为12级及以下为普通劳动者。

这些人应该按法律相关的报酬条款,保护他们的利益,并根据公司经营情况,给他们稍微好一点的报酬。这是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怀。

第二类,一般的奋斗者 ,我们要允许一部分人不是积极的奋斗者,他们想小家庭多温暖啊,想每天按时回家点上蜡烛吃饭呀,对这种人可以给以理解,也是人的正常需要。

只要他们输出贡献,大于支付给他们的成本,他们就可以在公司存在。或许他的报酬甚至比社会稍微高一点。

第三类,就是有成效的奋斗者 ,他们要分享公司的剩余价值,我们需要这些人。

分享剩余价值的方式,就是奖金与股票。这些人是我们事业的中坚,我们渴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个队伍。

我们处在一个竞争很激烈的市场,又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与权利,不奋斗就会衰落,衰落后连一般的劳动者也保护不了。


我们强调要按贡献拿待遇,也是基于这种居安思危。

我们从来不强调按工龄拿待遇。


经常看到调薪的时候有人说“这个人好几年没涨了,要涨一点工资。”为什么?


这几年他的劳动质量是否进步了?他的贡献是不是真大了?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涨工资?我们有的岗位的职级为什么不封顶呢?要封顶。

有的岗位的贡献没有变化,员工的报酬不能随工龄而上升。


我们强调按贡献拿待遇,只要你贡献没有增大了,就不应该多拿。


我们公司把股票分给了员工,大家不仅获得了自己劳动的报酬,甚至还获得了资本增值的报酬,这种报酬比较多,对公司的影响就比较大。


有人就因此惰怠。要防止在奋斗者这个层面也产生惰怠者。


我们是渴望那些拿着高薪冲锋有使命感的人,我喜欢这些人。


四、钱分好了,

管理的一半问题就解决了


不难发现,无论何时任正非从未缺少过对华为员工的关心,在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上更是从未吝啬过。


现在许多中国公司都在学国学、学稻盛哲学或者学自己公司的理念,就是要员工改变工作态度——多干活少拿钱。

而华为却不一样,一个劲地激发员工多挣钱,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多追求发展机会,以尽情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多争取荣誉,以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格局。

其实任正非也认为自己是最擅长分钱的老板。他说:“钱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问题就解决了。”


华为有不少老员工的一个深刻记忆是,薪水涨得很快,有人一年涨了7次エ资,还有人一年涨了11次……


任正非说:“不奋斗,不付出,不拼搏,华为就会衰落!


拼搏的路是艰苦的,华为给员工的好处首先是苦,但苦中有乐,苦后有成就感,有收入提高,对公司未来更有信心。

快乐是建立在贡献与成就的基础上,关键是让谁快乐?


企业要让价值创造者幸福,让奋斗者因成就感而快乐,如果一个企业让懒人和庸人占着位子不作为,不创造价值的人、混日子的人都快乐,这个企业离死亡就不远了!


华为的薪酬制度就是要把落后的人挤出去,减人、增产、涨工资。


大仁不仁。管理者总给员工讲“吃亏是福”,这是在害人害公司。


建立“不让雷锋吃亏”的机制,让奋斗者得到合理的回报,让更多员工愿意做忘我的雷锋,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雷锋出现。


五、后端标准化,前端个性化


华为发展史上,组织是随着市场扩张不断变革的。早年华为和我们现在很多企业一样,就是直线职能制,指挥命令系统一竿子插到底,快速反应。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1999年,后来企业出现多种产品、多个市场,觉得直线职能制管不过来,所以要分权。

华为搞了覆盖全球的矩阵性组织,片区、地区、办事处、代表处管理职能垂直落地,过于矩阵化之后,又会变成流程太长。


所以在2006年又提出基于响应客户管理优化组织加强客户群系统建设。


到2007年以后,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去做决策,叫重装旅、陆战队、前端综合化、后端专业化,这就是的“铁三角”组织模式。

所谓“铁三角”,就是真正面向市场端的是客户经理、解决方案专家、交付专家,前端针对某一个客户,依据这三类人来做决策。

美国打仗犹如玩电子游戏,犹如侦察专家、地形测量专家、军事专家组成的三人小组深入敌后,看到萨达姆军队,马上制订作战计划,直接指挥导弹飞机开打,把萨达姆的军队化整为零一个一个都干掉了。

玩这套游戏的前提是什么?后台必须专业化,否则就乱套了。


华为之所以走到今天,可以把权力授予“铁三角”,前提是它花了几十亿。


用华为改革办主任的话说大概有200多亿元人民币的咨询费建造了技术研发平台、中间试验平台、产品制造平台、全球采购平台、市场营销平台、人力资源平台、财务融资平台、行政服务平台、知识管理平台、公共数据平台等十大平台,让“铁三角”得到最专业的支持。


六、反对辛苦的无效劳动


很多人汇报工作时,老是说工作很辛苦。


我不喜欢有人说自己怎么怎么辛苦。要看你的工作成绩,没有业绩的工作没有意义。


工作描述中不要动不动就写上工作辛苦之类的东西。关键是业绩,要强调成效。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有业绩。

市场经济肯定以市场为中心,这个目标导向是不能变化的。我们以市场为中心,是目标。


比如说洗煤炭,你把煤炭洗白了,你确实劳动态度很好,任劳任怨,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可是洗煤炭不具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我们只有明确了目标导向——为市场服务,才算是我们的服务目标明确。


大家必须提高管理效率,不要为加班而加班,不要搞形式主义。

华为公司一定要提高效率,并不是说埋头苦干就行。

我们不主张加班加点,不该做的事情要坚决不做,这方面的节约才是最大的节约。


算一算研发开发出来的功能,利用率不到 22%,而通信行业电话功能的利用率更是不到千分之一,这个世界用来用去还是摘挂机,但我们公司过去就做不好。


研发越高级的技术,大家就越兴奋,越去研究,职务和工资也越来越高,简单的技术反而不愿意去研究。

如果我们减少 20% 的无效工作,那么既节约了成本,也不用加班加点。



七、责任结果导向


“责任结果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不同公司的考核评价机制在过程和结果两者间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有些公司更看重过程的考核,强调对过程性的管控指标的关注,以及对做事方式、行为规范的约束。


有些公司更看重结果的考核,强调最终的交付物,淡化对中间过程的管控。

前者认为,“以正确的方式”做事,必然会输出好的结果。


后者认为,不管前者的逻辑是否成立,真正有意义的还是最终的结果,只要对其进行管控,同时对中间过程进行关键事件的逆向考核,就可以达到评价的目的。

一般来说,强调价值观,或是具有较强文化导向的公司,会偏向于前者。这些公司的员工,往往行事风格具有鲜明的相同特征。

从大众的眼光来看,华为应该是属于价值观和文化的烙印鲜明的这类公司。有趣的是,在考核评价方面,华为却坚持以结果为导向,而淡化对过程的要求。

在华为看来,如果过于关注过程,会使员工专注于行为本身,而忽略价值创造的目标。


而“正确的行为”,和价值创造的结果之间,并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其次,有些公司在关注员工业绩的同时,会把员工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背后内在的动机也纳入考量的范畴。

比如说,这些公司会认为,员工的态度是否积极,也该作为评价的一部分;或者,为了公司的利益而努力的员工,在评价上应该优于为个人利益而努力的员工。

在华为看来,对动机的考量在评价中是不必要的。


“假积极一辈子就是真积极。我们实行一系列的激励制度,能使得大家假积极一辈子就够了。”

第三,华为反复强调,评价应该以责任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以素质为导向。

有一类员工,他们本身素质优秀、能力强,也有着漂亮的工作履历,一旦他们产生懈怠的心态,就可能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出工不出力,或是觉得不用尽全力也可以应付工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