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大吴淞地区定位为城市公共中心和未来发展的核心功能区。在现状产业用地评估基础上,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整体谋划,进一步明晰区域转型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深化空间格局、产业布局、交通支撑和开发时序等方面内容。
(一)关于现状评估
根据本市产业用地绩效评估总体工作安排,在吴淞创新城评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完成了大吴淞地区产业用地评估工作。评估结果显示,地区现状呈现老旧厂房多、开发强度低、地均产出少、工业用地普遍改变实际用途等问题,现状低效产业用地占近四分之三。目前,市区两级储备工作已逐步展开,结合规划方案采用土地收储、自我更新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的多元化处置方法,加快启动低效用地转型盘活。
(二)关于规划目标和理念
在规划目标上,
坚持国际视野、世界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聚焦“五个中心”、“四大功能”,着力将大吴淞地区打造成为生态基底品质优越、创新创造功能集聚、滨水空间魅力彰显的
上海产业转型示范区、智能智造的引领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区
,成为超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标杆。其中,
北部
高铁宝山站和国际邮轮母港相互联动,完善功能配套,形成上海北部水、陆门户枢纽;
南部
吴淞创新城强化产业转型、科创引领,突出转型示范、智能智造和低碳绿色;
东部
三岔港区域彰显上海江海交汇、绿色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开放门户形象,融入文化艺术博览等功能。
在规划理念上,一是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构筑新型产业发展高地和高端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由钢铁冶金产业向智能智造转变,由硬变软。
二是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突出高品质蓝绿生态空间营造,规划蓝绿空间占总用地不少于三分之一,使城市面貌由灰色变为绿色。三是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按照高品质城区要求,增加公共服务、居住、休闲等功能,使功能由单一变为复合,由厂区向城区转变。
(三)关于总体布局
结合区域整体空间特点、基础设施条件和三江交汇、黄浦江沿岸北部门户的独特区位,统筹考虑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和主城区功能格局、交通枢纽以及黄浦江两岸功能结构和空间景观,规划
着力打造城市北部“三江交汇、上海之门”的标志形象和“蓝绿交织、清新明亮、城水共融、低碳睿智”的区域整体意向,形成“一核三带五组团、绿色开放韧性融合型”的总体布局:
“一核”
为黄浦江-蕰藻浜交汇区,浦东、浦西两岸功能联动、空间意向高低呼应,形成城市公共中心,承载主城区北部城市副中心功能;
“三带”
为一横两纵水绿交织空间带,包括黄浦江都市滨水空间带、蕰藻浜东西文化艺术景观带和淞兴塘南北创新功能集聚带;
“五组团”
重点是突出特色功能导向,包括吴淞创新城科创产业组团、高铁站枢纽片区组团、邮轮港门户组团、宝山城区更新组团和浦东三岔港生态门户组团。
“绿色开放韧性融合型”
重点强化尺度适宜、功能互补、格局清晰、特点鲜明的空间组织模式,彰显三江交汇的水上门户特色和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世界级滨水区域特色。
(四)关于规划实施
按照“把握开发时序,成熟一块,启动一块,注重战略留白”和“先蓝绿、再建城,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近远衔接,推进规划实施。
近期
,加强低效用地腾退和土地收储工作,重点聚焦蕰藻浜航道工程、轨交19号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北部高铁宝山站周边、东部邮轮母港周边、浦东三岔港等重点地区,以及黄浦江、蕰藻浜、淞兴塘等结构性蓝绿空间加快推进实施,激活地区价值,重塑地区格局,促进功能开发。黄浦江沿岸的集装箱码头等地区预留作为
远期
发展空间,待条件成熟时再有序推进。
(五)关于实施机制和政策
基于大吴淞地区战略空间价值、新的发展定位、转型发展要求以及集中成片特点,应
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统筹资源,综合施策,市区联动,近远结合。加强政策集成和叠加,形成综合性政策包,集中有力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