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帮人解决心理问题,
但最厉害的心理咨询师,不见得永远都要帮人解决问题,或者,只会帮人解决问题,
有时候,反倒需要承认:
有些问题我解决不了。
用这种方式,实现更大的帮助。
能够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好是好,
但往往伴随着一个副产品:
它控制了「问题」的量级,削弱了「问题」的严重性,为「问题」铺设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例如拖延的人,每到deadline来临之时,
往往会效率爆发,一夜之间「解决问题」。
但正因为他成功解决了问题,
下次他就还会继续拖延下去。
(他很痛苦,但他知道「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这样,我们就有两个不同层级的问题:
一层是偶发的「问题」
一层是持续的「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循环
真正恼人的拖延,并非一次两次的拖延,
恰恰是这种「拖延-爆发-拖延-爆发」的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这种事,反倒变成了更高层级的「问题」的一环,
就像治病变成了疾病的一部分。
每到新年时,都决定今年洗心革面,
每逢绝境时,都发誓痛改前非,
每在一个地方待不下去,就换一处所在,
每次闯祸,都有人出来兜底。
看似是对症下药,解除了当下的困扰,
但硬币的反面,也还是硬币的一部分。
所以,心理咨询师虽然帮人解决问题,
但他/她必须时刻小心:
「一有问题,就找心理咨询师」,这会不会变成来访者新的问题模式?
发现困扰,虚心求教,解决问题,感激不尽……
变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
这种情况下,停止帮助,也许是更大的帮助。
我常常对抑郁的来访者讲这样一个隐喻:
「抑郁」就像一头凶恶的老虎,
越是害怕被它伤害,就越是紧紧攥住它的尾巴,
用尽全身力气,让这头老虎动弹不得。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觉呢?用尽全身力气,苦苦压制着那些伤害你的问题。
虽然筋疲力尽,但一路也能勉强支撑。
只是这样的辛苦,看起来又遥遥无期:
「怎么我这么倒霉,
这头老虎始终就是不走呢?
」
往期回顾:
国家不再认证心理咨询师了丨心理学怪谈
撑大妈,反歧视丨心理学怪谈
纵火的保姆,与永恒的风险丨心理学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