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是乡土社会的缩影
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载体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
精神生活也要富足
在浙西南的浙闽交界处,绿水青山间掩映着一座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2024年11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公布,溪头村成功入选。
文化特派员、管理学院教授吴茂英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申报工作,她对溪头村进行深度调研,反复斟酌打磨文旅亮点。去年5月以来,她很多时间都在走访村民、商户、非遗传承人,摸清村里的文化家底,了解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文旅专长,吴茂英将学术理念指导乡村实践,为溪头村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解难题、献智慧,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吴老师,又回来啦”“吴老师,尝尝我家新晒的番薯干”“吴老师,来我家坐坐喝喝茶”……跟随吴茂英走在溪头村的乡间小径上,采访团感受到村民们扑面而来的热情。以真心换真心,她的全力付出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影响一群人,改变一个村,最重要的是把新理念种到村民心田。吴茂英和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杨浙帅先后把《文化旅游》《市场营销》课堂搬到了溪头村。同学们被分为文旅发展战略、文化体验产品设计、文创产品开发、宝溪乡小学旧址活化以及“不灭窑火”IP活化五个小组,针对溪头村文旅发展过程中的真问题,通过调研访谈、小组讨论的形式,深挖在地文化,巧用创意思维,提供解决方案。
《文化旅游》师生在溪头村合影
在课程汇报会上,一个个可落地、创新性的提案让由专家学者和当地干部组成的评审团眼前一亮。“同学们提出将溪头村打造为一个‘玩火’的村庄,围绕‘火’的元素设计了一系列体验活动和文旅产品,对我们很有启发。”溪头村党总支书记曾志华说。
作为全球首个陶瓷类人类非遗“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近现代传承地,溪头村山脉间如龙般盘踞着7座古龙窑,至今窑火不熄。
如何擦亮溪头村这一最为独特的IP,让“流量”转化为“留量”?
在浙大师生的建议下,“不灭窑火”仪式展现出更多沉浸式、体验感的内容;衍生开发的夜游产品让更多游客在村里“多住一晚”;增设的青瓷展示空间让文化浸润人心……不断提升文化的体验度、产品的丰富度和服务的品质度已成为溪头村村民的共识。
央视报道吴茂英文化特派员工作
手握“人类非遗”和“最佳旅游乡村”两张金名片,吴茂英对溪头村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持续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新路径,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家门口欣赏“国宝级”的作品,一览中华绘画的神韵,最近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文村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有了新选择。为村子带来这个新变化的是文化特派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设计艺术系副主任李承华。
“跟着文化特派员看‘大系’”——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乡村巡展活动启动仪式
村民口中说的“大系”展是“跟着文化特派员看‘大系’”——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乡村巡展活动。巡展的首站设在洞桥镇,集中展出了富阳历代绘画名家精品画作和乡村美学主题绘画,让村民得以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启动仪式后,李承华讲解“大系”展览
除了展览,李承华还围绕“大系”举办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开设乡村美学课堂,村民们听大系编撰过程中的故事、猜古画中的水果、上手体验扇面绘画……让中国经典绘画“从文村出发”。李承华与浙江大学“百生进百馆”文化共建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在文村开展美育宣讲
“大系”飞入寻常百姓家,优秀文化资源直达乡村,为村民们种下艺术之美,点亮文明之光。
“不仅要送文化进来,更要种文化下去,培育出属于文村自己的文化品牌,让每位村民都能在文化滋养中有获得感和幸福感。”长期从事农业与乡村品牌设计工作的李承华,心中有一幅文村的文化品牌蓝图。将传统美学与乡土文化相结合,李承华带领团队打造乡土美学创意设计工作室,设计了文村的品牌IP形象,为猕猴桃、香榧、山核桃、土烧酒等村里的特产换上了全新包装。
李承华在文村打造的乡土美学创意设计工作室
用现代品牌理念去建设、传播“文润文村”文化品牌矩阵,李承华以“大系”为支点,开展宣讲、研学、展演、文创等一系列工作,彰显传统乡土美学的魅力,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通体无一根骨架,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素有“中华第一灯”的美誉。前段时间,仙居县皤滩乡山下村的文化特派员、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旭平带领村民们在老宅的木雕和明代的古画中寻找花灯的踪迹,介绍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他还将花灯带回浙大,办起了“国家级非遗仙居花灯进校园”系列活动。
“做好当地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动村里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我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李旭平说。
来到山下村后,李旭平重构了以古戏台、文化村吧和道渊古宅为核心的山下村公共文化空间,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200多年历史的古戏台上,浙大越剧青年上演了一出别开生面的文化大戏;村吧既是李旭平联络村民的实体工作平台,也是非遗文化的展陈空间;新开馆的道渊古宅数字国乐体验馆融合了国乐、古建筑和数字科技。
浙大越剧社的同学们在山下村古戏台演出
深挖细研当地的非遗文化资源后,李旭平发现除了仙居花灯,山下村还有古盐道、明清时期的石子门堂、石窗雕刻、木雕工艺、仙居山歌……但是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却面临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
“接下来,我计划一项项、清单式地挖掘山下村的文化遗产,唤醒村里‘沉睡’的非遗宝藏,更好地助力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内生式发展、活态化传承。”李旭平说。
寻找山下村的文化根脉,激发村民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也种下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文化特派员
是浙江在全国首创的探索性工作
以精神富有为着力点
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助力省域现代化先行
文字记者:陈珲夏丨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武子涵 包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