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看过一篇报道,说有记者问乔布斯最成功的产品是不是iPhone,乔布斯回答,我最成功的产品是苹果这家公司。
当时就隐隐觉得这话里有深意,最近这几个月感触很深。创业4年,公司开始有一点点规模,各种问题也纷至沓来。一边解决问题,一边有个很强烈的感觉,公司就像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有两类客户,一类是常规意义上的客户,另一类是员工。
客户和产品的交互体验很重要,员工和公司的交互过程又何尝不是?
大到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小到出差报销的流程;大到公司的发展,小到办公室座位的排布……公司的点点滴滴的设计,都在影响一个员工的“使用体验”。员工对公司的体验,和客户对产品的体验,是如此之相似,以至于基本上所有关于产品设计和推广的概念平移到“公司”上都适用。
下面举几个例子。
-
做产品,首先要找
客户细分
。找员工也同样。如同产品一样,公司再好都不可能适合所有人;而且试图取悦所有人导致的结果一定是平庸的设计(产品或公司)。与其让全部人50%满意,不如让一半人100%满意,更不如让四分之一的人200%的满意。怎样让人满意呢?
-
抓痛点
。员工在工作中有怎样的痛点?怎样可以给员工一个差异化的解决方案,真正地给员工创造价值?
-
差异化
。为什么一定要差异化?因为同质化的情况下还想竞争必然导致价格战。人才也同样。“公司的设计”如果没有差异化,那就只能依赖更高的薪酬来吸引人才,当薪酬高到公司无法承受,这件事就变得不可持续。
-
差异化之外,还要有
壁垒
。没有壁垒的差异化,被人5分钟就模仿了,最终还是要打价格战。价格战的极致结果就是没有利润,而没有利润的公司是无法存活的(也没有存活的意义)。
-
强大的
品牌
是一个非常好的壁垒。对于人才来说,公司的品牌就是所谓“雇主品牌”。在人才市场里,雇主品牌作用非常大。因为毕竟人才加入公司之前,很难对公司有准确认知。一个强大的雇主品牌可以吸引更多地候选人,可以吸引更合适地候选人,并且可以提供“品牌溢价”(很牛的公司可以付更少的薪酬获得更优秀的人才)。
-
雇主品牌的“
定位
”也非常重要。泛泛而谈地说我们是一家“好公司”很难打动人,要说出具体哪里好,凭什么这样说,而且让人一下就记住,一下就理解。比如一个初创公司的雇主品牌定位,就一定不能简单模仿一个成熟大公司的,必败无疑。必须要极度差异化,最好能找到一个“蓝海市场”,在小细分里独霸。
-
实现定位靠4P:
产品、渠道、推广、价格
。公司在推广自己的时候也完全存在4P。“公司设计”的features and benefits(特点与好处),USP(独特的销售主张),推广公司的渠道和方法,以及公司对员工的要求(其实就是员工要付出的代价,或者说价格)。
-
客户对一个产品的综合感受可以用
NPS(净推荐值)
概括,其实员工对公司的综合感受也一样。实际体现出来,就是员工有多乐意把亲朋好友介绍到公司来。老客户拉来的新客户往往质量最高,而老客户不愿意介绍新客户往往意味着很严重的问题;对于公司也是完全一样。员工推荐的候选人往往质量较高,而员工不愿意拉亲朋好友入伙,往往意味着公司内部严重的问题。
-
商业最终是
价值交换
。产品在商品市场上交换,员工在人才市场上交换。最终,只有当员工得到的(薪酬、发展、学习、感受等等)超出员工的付出(时间、精力、机会成本等等),这种交换才长期可持续。
一个牛公司,很像一个平台。平台的这边是一类人,他们愿意付出A而得到B;而平台的另一边是另外一类人,他们愿意付出B而得到A;如果公司可以找到这两类人并以公司作为平台撮合这两类人的交易,那么公司就可以存在。这种撮合的互补程度决定了公司的成功程度;能找到多少人撮合,决定了公司的规模。
在公司管理的过程中,这些对比的概念对老塔有不少的指引意义。当我们像设计产品一样设计公司,像对客户一样对员工,想做市场营销一样做人力资源,似乎很多问题都可以被更好的解决。
而对创业者来说,从0到1可能更多是产品设计;而从1到100,可能更多是公司设计。
老塔其它和创业相关的文章:
老塔创业笔记 - 创业者要“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老塔的创业书单
老塔关于初创公司文化的几点思考
老塔关于决策的8点思考
老塔在创业中常用的九个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