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  2 天前  
新华社  ·  中国,金牌榜首位! ·  3 天前  
新街派 生活报  ·  东窗事发!几十个明星上当受骗 ·  3 天前  
江南晚报  ·  紧急公告!景区全部闭园!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都周刊

想忍住不打哈欠,怎么就那么难?|小南都知道

南都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9-21 15:04

正文


 小 南 都 知 道 


人很难抑制住自己打哈欠的欲望,而且越去抑制这种冲动,这个哈欠就越是要打出来。

文|Octavia


不管怎样庄重严肃的场合、或者台下有多少观众,都挡不住一个已经到嘴边、长达六秒钟的哈欠。更要命的是,哈欠能传染。马里兰大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学家(Robert R. Provine)普罗文曾经做过许多有关打哈欠的研究,他发现,播放人打哈欠的默片可以在五分钟内让55%的观众受到传染。

哈欠传染是模仿症(Echophenomena)的一种常见表现,也就是在镜像神经元的作用下,我们在看到某种动作或听到某种声音时,会不由自主地模仿。作为百万年社群生活的一种适应机制,这个现象不仅出现在人类身上,也出现在其他灵长类比如黑猩猩,以及犬类比如狼和狗身上,甚至以上物种之间。


▲ 2013年奥巴马发表就职演讲时小女儿萨沙在台下打哈欠


意大利比萨大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1]哈欠传染是共情的表现之一,其程度和速度在亲朋好友之间远高于陌生人,女人之间远高于男人。而另一方面,有自闭倾向或痴呆症的人,则很难受到他人哈欠的影响。

虽然大家常常把打哈欠和疲乏联系在一起,然而根据普罗文的研究,打哈欠跟你前一晚睡了几个小时、几点睡几点起,以及身体是否疲劳并没有直接关联[2]。也就是说,疲乏只是打哈欠的诱发因素之一。



的确,当人犯困的时候打哈欠频次明显变高,尤其是起床后和入睡前的一小时;无聊的时候也是如此,在普罗文的一个实验中,被试观看静态图片时,打哈欠远比观看音乐视频来得多。甚至饥饿也可以成为打哈欠的诱因,这一点在我们的灵长类表兄身上也同样成立[3]

无论困倦、无聊还是饥饿,其共同特点是我们开始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连天哈欠是在提醒你,该站起来走走、寻找点环境刺激了。天普大学心理学教授门宁格(Ronald Baenninger)在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4],他发现每当被试缺乏刺激太久而开始打哈欠,肢体移动就继而增加,仿佛身体自动开启了唤醒程序。

那么抛开所有这些触发因素不谈,我们究竟是为什么打哈欠?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盖洛普(Andrew C. Gallup)认为,这可能是大脑维持凉爽的一种机制[5],打哈欠时吸入的冷空气能给大脑降温。

他通过不同季节对路人打哈欠频率的观察发现,夏天的哈欠频率平均只有冬天的一半,但这主要是因为,当急需降温的大脑发现呼入热空气无济于事的时候,就命令身体停止哈欠了。

当盖洛普在户外给被试一个诱发因素时,40%的人无论温度如何,都在前五分钟内至少打了一个哈欠;所不同的是,在温度较高的夏季,打哈欠的比例会迅速降低到10%,而在冬季,人们似乎会一直打哈欠。虽然人们在夏天打哈欠更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夏天精神更好,相反由于大脑温度偏高,人更容易疲乏。



打哈欠跟人体运动机能之间存在着非常神奇的联系,早在1920年代,英国神经学家沃尔什爵士(Sir Francis Walshe)就注意到,一些半身不遂的病患在打哈欠的过程中,瘫痪的半边会获得暂时的知觉及运动能力。

今年9月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的一篇论文中[6],来自诺丁汉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想要通过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弄清楚运动兴奋性与哈欠传染现象之间的关联,进而找出模仿症的根源。他们在研究中获得了一个意外的结论,那就是人很难抑制住自己打哈欠的欲望,而且越去抑制这种冲动,这个哈欠就越是要打出来。

所以要是不想在大场面掉链子,就得让自己时刻保持警醒、别走神。当哈欠来的时候,你只能放轻松,悄悄地伸展脸部肌肉再深吸一口气。


【参考资料】

[1]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886915003645

[2]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439-0310.1986.tb00611.x/abstract

[3]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439-0310.1994.tb01073.x/abstract

[4]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0031938495020144

[5]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534187/

[6]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982217309661


编辑|林欣煮

来源|南都周刊


END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邮件:[email protected]

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后台回复「小南」试试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