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今日重阳 ·  2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别在底层逗留太久 ·  4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别在底层逗留太久 ·  4 天前  
人民日报  ·  “网红猪鲤”之死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一个普通医院的医改样本 | 十年,这里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01 10:54

正文

2017的大门从今天打开,站立在一个常变常新的时代,我们关注今天的生活,更憧憬未来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父母如何养老,孩子怎么上学,房价是涨是跌,看病会容易一些吗,空气会好一点吗,同一座城市的你我能够平等的生活吗?


中国之声从2013年起推出了大型记录报道《十年,这里》,连续十年,用话筒聚焦10个中国地点,记录这些地方每年的变化,记录这些地方的人们每年的喜怒哀乐,从细节处展开微观中国的生动图景。今年是《十年这里》记录的第四年,今天起至1月10号,我们一起分享时代变迁,一起倾听中国样本。


戳音频,听《十年,这里》


过去的三年时间,我们通过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个小断面,观察医改时代,这里的点滴变化。经过前几年的流程再造,这里门诊量的增长势头得到遏制,群众的就医体验得到改善。前几年播下的医改种子,正在逐渐开花结果。


2016年8月开始,安医大一附院系统化地推行亚专科建设,精细划分科室,配合多学科会诊,再辅以快速康复系统,试图在有限的条件之下,通过医院自身的努力,减少医院的运营成本,提高医生的服务质量,降低群众医疗负担。《十年这里》,今天播出第一篇:《精细划分科室 快速康复系统:安医大一附院的新变化》。




合肥市绩溪路218号。繁忙的交通,拥挤的人流,附近的鲜花水果小店,安徽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门口,与其它任何一个城市的大医院,没有什么区别。


对于今年三十岁的合肥市民刘女士来说,2016年,这里,让得了尿毒症的她重获新生:


10月初的时候看的尿毒,其它医院肾内科医生跟我说,今年过完年能把手术做完就算快了,我也没做什么准备,就通知我可以手术了,我稀里糊涂就来了,比我预想的快,今年11月7日做的换肾手术,手术完出院是12月13号。我应该是特例,伤口长得慢,其他人十几天就出院了。


刘女士只是安医大一附院今年做的六十多例肾移植手术患者之一。这里在2016年,还成功地将两名幼儿的肾脏,移植到成人体内,预后良好。在肾移植专科负责人廖贵益看来,这一切,都是2014年医院系统化地推行亚专科建设的结果,也就是将原来的大科室进行精细分类:


假如你不搞亚专科,你那一搞这一搞,样样会而不精,那病人可能就是在你手上走些弯路。亚专科的开展对医生来说就是技术越来越精,就是熟能生巧。

亚专科建设给医生带来的好处,工作四年的骨科医生葛鹏,深有体会:


人体的骨头比较多了。脊柱骨的话,颈椎腰椎胸椎,然后光这个脊柱外科来看的话,病种也很多。对于年轻人来讲的话,可能每个方面都是只是粗略的涉及一下,不如分开之后,对这个脊柱方面的话就能有很深的研究。就能把更多的精力就集中在局部的这个专科上。


对葛鹏这样的年轻医生,亚专科建设好处不少。而骨科主任申才良坦陈,改革,就会有阻力,亚专科建设推行之初,也不例外:


就是你比如说我从前都看,现在搞这个亚专科后,以后我就开脊柱了,我其他那个专业都不搞了,就是好多人对这个不理解。对这个水平高的医生来讲,因为他水平高,本身开刀的技术很高,这个不存在问题。就是那些平常水平不高,在里面吃大锅饭的,这帮医生水平也不是太出色,他这就会触及到他的利益。




精力集中于某一个病种,接触的病人多了,经验丰富了,手术熟练了,病人遭受的痛苦小了,花费少了。安医大一附院党委书记梁朝朝说,其实,这才是亚专科建设的最大意义:


因为医改也是这个要求,就是要分级诊疗。像我们这样的医院,主要是从事一些疑难危重的病人治疗。常规的病应该是县级或市级医院去处理。只有分得精细了,医生的水平提高才能更明显。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医生只有做得越精,你的水平才能越高。水平提高了,病人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就高了,给病人处理得就更得心用手了。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很多病,并不单纯。尿毒症患者可能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恶性肿瘤可能并发腹水等等。医生越来越专,会不会造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梁朝朝:


人体是一个整体,肾脏病了是我们去做手术,但他肾脏病变可能同时影响心脏,影响肺,影响其它的器官,所以我们医院有一个叫MDT,就是多学科会诊。病人涉及到哪些科,然后哪些科的人在一起讨论。这就是聚变和裂变。裂变就是越分越细,聚变就是在越分越细的基础上还要整合,就是怎么能把它有机地结合好,这是关键。


在有限的舞台上,安医大一附院在闪转腾挪,试图在医院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减少患者的支出。亚专科建设,配合多学科会诊,再辅以快速康复系统,这就是安医大一附院在过去的一年,乃至几年里播下的种子。普外科主任李永翔说:


快速康复肯定是符合医改精神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让病人的痛苦减少,出院快,减少费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的目的是让老百姓花钱少,让政府花钱少,恢复快。




但这些努力,依然会在政策的掣肘,以及整个医疗体系构建尚未完成的影响下,效果衰减。比如,没有住院的门诊检查费用,医保不予报销;比如群众对基层社区医院在康复阶段的能力水平还不信任;比如相对低廉的床位费用等等。李永翔:


快速康复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它不是一个科室,或者不是一个医生能够做到的。是由政府牵头或者是由院领导指导下的,由职能部门综合麻醉科、手术医生、手术护士、还有病房的护士护理,还有药房这一块。这种模式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些地方在发达地区、发达国家,他们适用的在我们这个地方不一定适用,包括人才的体制问题,他病种的问题。不能一下子把人家的东西照搬照抄,我们要总结一套适合安徽特色的快速康复治疗手段。




医改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政策的引导,需要医院和医生的努力,需要医药企业的付出,需要患者的理解,也需要社会的包容。医改是一座大舞台,生旦净末,离了那一行都不灵;唱念做打,缺了哪一样本事都不行。安医大一附院党委书记梁朝朝:


医改是一个社会问题,要靠整个社会的进步,光靠一家医院,光靠医学去解决医改,很难。有的问题,医院能解决,但有些方面,是需要政府,需要整个行业,需要社会来解决的。

在医改这个大舞台上,安医大一附院这个角色,会唱出什么样的腔调?明年,记者将持续观察这里……


大型记录报道《十年,这里》,明天将以河北武安为观察点,关注产业转型与环境变化。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收听《十年,这里》第二篇,《河北武安——棚顶之外的转型》。


记者:肖源、王利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微信编辑:刘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