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官方帐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鲸出海  ·  “重”关税时代到来,海外仓或成出海必选项 ·  17 小时前  
白鲸出海  ·  给《哪吒2》做特效的游戏外包公司,准备上市了 ·  17 小时前  
百度智能云  ·  满血版DeepSeek+联网搜索快速部署!百 ... ·  昨天  
阿里开发者  ·  DeepSeek-V3 高效训练关键技术分析 ·  昨天  
白鲸出海  ·  多款AI产品投放超级碗广告,TikTok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今日头条

卖出1200万斤山货,一个普通农妇如今影响着县城GDP

今日头条  · 公众号  · 科技公司  · 2020-01-17 16:05

正文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万物互联的今日,我们更加相信“在一起”的力量——“互联网”的本意,就是“在一起”:两个互不相连的通信节点,组成了网络。

春节之际,南方周末和今日头条共同聚焦移动互联网时代四位普通人各自“在一起”的故事:

黑龙江林区,一个漂泊了12年的年轻人大雷,回到家乡重新扎根,从一台DV开始短视频创业 ;上海浦东,90后宝妈毛晚和网上认识的朋友们,一起为城市500米栏杆编织“彩虹”毛衣;广西苏屋塘村,农家妇女“巧妇9妹”,守在村庄,帮助村里的山货走向全国;台湾里长刘德文,16年间把200名台湾老兵的骨灰,背回他们位于大陆各省的故乡……

“在一起”,是为了对抗孤独、漂泊和分裂。时代图景风云变幻,但无法阻挡,无数微小、温暖的人事,生生不息,汇聚在一起。




九妹在果园中摘水果


出名后,九妹生活的日常,还是围着她们家那片鱼塘忙里忙外。

清晨九点钟,拖着扫帚把水边木棚的地面清洁一遍。然后得喂家禽,半锅剩饭搅拌搅拌,撵着对岸的大鹅,“嘎嘎”一通伺候。从半亩菜园挖颗洋白菜,矮矮山坡上,柑橘、木瓜摘几枚下饭。

丘陵高低起伏,绿色果树鳞次栉比,簇拥着中间碧波荡漾的水池。鱼塘拢共二十多亩,饲养着草鱼、鲤鱼、海狸鼠。十多年前,九妹与爱人从广东回来,咬咬牙掏出多年打工积蓄,置办下这份糊口的产业。

“山清水秀,粗茶淡饭。”九妹嗓音洪亮,说两句话就“咯咯”笑起来。“如果没有成网红,这种生活其实也挺满足的。”

这里的“满足”,是跟打工经历相比: 那时候工资不算少,但是非常辛苦,多年背井离乡,心里终归不踏实。 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要与五岁大的儿子相隔两地,日夜思念。 2007年,九妹决定回乡,此后12年间,她几乎没怎么离开过村子。

九妹原名甘有琴,刚刚四十岁,是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三海镇苏屋塘村一名农家女。2017年5月开始,她在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陆续上传一些田园生活为主题的短视频,如今积累起380多万粉丝。

2019年,通过短视频,九妹共计推介销售农副产品1200多万斤,产值超过3400多万元,改善了小村庄原先贫困落后的容貌,甚至影响到当地县城的GDP增速。


九妹在做菜


灵山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家家户户有几十亩果园,开车从县城里出来,密密麻麻的丘陵上,栽满了荔枝、柑橘、桂圆以及近年来新推广的百香果。苏屋塘村距离鱼塘只有几公里路程,驱车沿着狭窄崎岖的村道漫游,新盖的楼房与老式古屋交织,一些老人、小朋友零星点缀其间。

甘有琴与丈夫卢其送祖祖辈辈都是果农。九妹娘家兄妹六人,她排行最小。1997年,中学肄业后,只身一人到东莞的电子厂打工,成为流水线上的一枚螺丝钉,正如老家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

“当时钱算多的了。”一个月两三百,九妹自己留下一百元,剩下的全部邮寄回家。工厂很辛苦,几乎没有节假日,每天十几个小时连轴转。卢其送也在东莞打工,期间,两个老乡、同学相遇、相恋,并于2002年结婚。

“本地工作机会少,不出去打工没钱赚。 ”九妹解释,那个时候,种水果辛苦却不赚钱,去广东等发达城市打工,成为大家的习惯性选择。 年轻人出去赚钱,攒到钱之后回家盖房子,想安顿下来,可是没有很好的营生,只得再返回广东去。 于是很多娃娃成了留守儿童。 “要是有出路,谁愿意背井离乡啊。

2007年,九妹的儿子已经五岁,但是没见过几次妈妈。那一年,卢其送的父亲中风,夫妻两个下了决心,结束多年漂泊生涯,回老家照看老人与孩子。卢其送先行一步回家,反复考察、研究,拿出积蓄承包了村子里荒废多年的池塘,重新在村子扎根。

有了打工前后两段经验的对比,九妹愈发感受到故乡的落后。苏屋塘村一直没有硬化路面,作为村里搞养殖的“能人”,卢其送挨家挨户走访,劝说村民集资修路,大家伙大多也都晓得修路有好处,但是涉及到出钱的事情,就不太积极,往后退缩。

“心里还是想修的”。卢其送反思了修路不顺利的原因,大概还是因为空心化严重,青壮年纷纷外出,留守人员经济实力不济所致。于是,他们两口子商量,超额拿出自家的那一份额,做出表率,泥泞的土路最后才得以整饬一新。

交通和供需信息不对称,曾是困扰果农的大问题,以前,通常需要半夜三四点钟起床采摘,用拖拉机或者摩托车,扛着百十来斤水果,运到县城的批发市场贩卖。 来不及卖出去的果子,只有烂在园子里。 后来,这个难题被短视频和日益发达的物流,解决了。

2017年,在大城市工作的大侄子张阳城返乡创业,意识到当时正兴起的短视频可能是一个机遇。见到性格开朗、朴实、勤劳的九妹,多年传媒经验直觉促使他“试一试”,“那个时候流行内容创业嘛,可是农村题材不多,是片蓝海。”

一开始的拍摄并不顺利。他们到村子里取景,拍摄农民干农活,村民见了躲躲闪闪,“大家觉得是不干正事,瞎胡闹”,张阳城说。九妹在镜头前的普通话,也成了大家伙儿开玩笑的“槽点”。

其实,都是乡里乡亲,大家并没有恶意,只是对于耗费精力去做短期内不能产生实际效益的事情,超出理解范畴。历史上,由于生存条件的脆弱,外来事物进入乡村,当地人本能的会排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九妹很能理解人们的心态,“祖祖辈辈就是这么过来的”。她知道大侄子有文化、有见识,努力去接收从外边带来的新思想,同时,自己尽量保持住乡土本色,拍摄内容都是再寻常不过的农家日常。

后来,短视频带来的冲击让所有人震惊。2017年5月19日,九妹上传了第一条短视频,镜头里她说话磕磕绊绊,透着紧张,不敢直视镜头。然而,自然、清新、朴实的风格,引来许多粉丝关注。第二年6月6日,平台给九妹寄来包裹,是粉丝突破100万的奖牌。

“根本没想过现在会有几百万人看。”张阳城解释,根据后台粉丝画像,喜欢看九妹视频的人,五成以上集中在广东,其次为广西,然后是北京、天津。他猜测,这些人主要是进城打工的农村人,尤其以相同成长背景,从广西到广东打工的老乡为主。

短视频似乎成了一种乡愁的寄托。从视频留言区可以看到,正如九妹当初选择回到村子时一样,九妹粉丝们惦记着的,不单单是自然、清新的乡村生活,还饱含着各自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九妹挑水果


2019年12月29日,忙活了一圈,九妹开始用灶台烧柴做饭,下午摘瓜果、炖肘子,一天就过去了。她说,时刻警醒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来自哪里。

2017年,随着九妹的短视频越来越火,粉丝们热切希望能购买出镜的瓜果梨桃,九妹开始尝试着卖起家乡特产。当年8月,九妹成立了灵山县天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最开始只有十来个人,主要负责给粉丝发货。

一开始是加微信,凭借信誉交易,后来开起了网店。很快,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推出“边看边买”功能,短视频下方可以外链到网店,预售仅仅挂出一个星期,水果订单就蹿升到九万多斤。

第一次推出皇帝柑链接时,为了应对数据洪峰,他们提前三天采摘、备货,新鲜度有所下降,再加上水果磕碰后,极易损坏、变质,粉丝收到水果后,反馈称口感不及预期。

九妹认为是自己工作没做到位,逐一退款,重新发货,损失数万元。此后,九妹和员工们反复摸索,为了保证口感,清晨五六点钟上山查看果实,对大小、成熟度严格把控,统一当天上午采摘,下午发货,同时配上最适宜打包水果的泡沫箱。

短短两年时间,“巧妇九妹”已经成为灵山县最大的电商品牌。如今,每天有几十个村民在“巧妇九妹”的公司兼职,做一些打包、搬运的简单工作。一些留守老人家,在家编制竹子水果篮,根据大小,九妹挨家挨户以十几到二三十元的价格收购,手脚勤快的大叔大妈,一天能编织四五个,凭借心灵手巧与勤劳,一个月净赚近千元。

九妹与丈夫扩建了果园,把鱼塘周围几个山头全部承包下来,栽种了流行的百香果、芒果。“种了这么多年水果,现在终于算是能赚到钱了。”九妹说。

村里人,也都乐意把果子卖给九妹,村民谭伟涛说,之前果子需要自己摘,甚至自己运到县城卖给批发商。很多时候摘下来,价钱卖不上去,放着放着就烂掉了。

现在,九妹团队派人到村子里收,大概当天要多少,直接摘多少,定时定量。“价钱给得公道,省力省心”。谭伟涛从外地回来,流转承包土地,把原先自家里三十亩果园,规模扩大到七八十亩。撂荒的果园,重新耕作起来,这在几年前完全不可想象。

不过,从老乡家里收购土特产,也有一个棘手问题:各家各户的品种、规格各异。九妹团队要耗费精力进行培训、指导。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干脆成立了合作社,提供就业岗位、果树种植技能培训,并免费提供树苗,派出收购水果的车子,直接开到农户家门口保价收购,通过网络电商平台统一销售,并为周边多地农产品销售困难的村民做代销。很快,合作社累积起来500多户社员,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优质水果。

短视频旋风,促使乡村发生了改变,除了给村民们带来经济上的回报,也影响了老百姓的思维方式。

为了保质保量,九妹团队对社员提出要求,柑橘水分足、甜度高,但是不能打保鲜剂,大阉鸡只能吃玉米粒,不能喂饲料等等。本以为这些规定推行不易,没想到村民们都认真按约执行,完成度很高。两口子分析了一番说,还是因为价钱给到位,即便要求苛刻,村民还是觉得赚这份钱划算。品质观念也慢慢在老百姓头脑中扎下根。

整个灵山县的荔枝产量大约为1亿斤,其中质量中上,适宜外销的大约有1000万斤,而“巧妇九妹”就可以帮助消化100万斤的存货。几乎占到全县的十分之一。

当“巧妇九妹”的营收,可以影响到县城GDP增速时,县里不断派人到九妹那里取经、学习。此后,灵山县品控检测中心、二维码中心、培训中心、运营中心、策划设计中心、物流仓储中心相继启用。县里来的干部讲起专业术语,这叫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

尽管成立了公司,九妹仍然要求自己尽力保持初心,公司运营主要交给丈夫与大侄子。 她觉得自己属于村子,应该守在村里,每天围着鱼塘、果园忙得团团转,把真实、自然的乡村生活,展现给粉丝。 “这里是我的家,打心眼里希望这里变好。 ”九妹说,这也是她后来开始参加扶贫工作的动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