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书有范
汇集有价值的读书感想、读书格言、书评书语,和范叔一起,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分享欲不对等,令我的八年友谊陷入危机 ·  7 小时前  
单读  ·  许知远:异乡人的 Love Letters ·  19 小时前  
新周刊  ·  DeepSeek强推的西北“小江南”,春天不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书有范

今日寒露,三忌,三宜,三秘诀,安稳过秋冬!

读书有范  · 公众号  ·  · 2024-10-08 06:00

正文

文 | 云谷师

来源 | 日行一善共修平台(ID: RXYSGXPT


点击上方收听主播冰凌朗读音频
结尾曲:邓紫棋 - 光年之外

今日寒露,秋风习习,天气骤冷。

正所谓:“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寒露带着初冬的寒气,将水汽凝结,表面上寒,实则内燥。

中医认为, 燥邪伤肺,寒气伤身, 寒燥之气和阴湿之气并行, 容易引发风寒等疾病。

此时节,“养阴于内,固阳于外",才是养生之道。

秋深露重,记好三忌,三宜,三秘诀,保养阴精,方能安稳过秋冬!


01

三忌

  • 1、秋冻勿盲目

老话常说“春捂秋冻”,但过了寒露之后,已入深秋。

此时,天气由凉转寒,早晚温差大,尤其是入夜后,寒气极易入体。

过度“秋冻”,会让寒邪侵袭,轻则引起感冒咳嗽,重则诱发呼吸道疾病。

因而,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要及时添衣,防寒保暖。

  • 2、辛辣勿多食

中医认为,寒露之时,燥邪当令,很容易伤肺伤胃,如果调养不当,会出现口干咽燥的情况。

因此,在饮食上就要少食辛辣、刺激、熏制的食物。

要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缓解燥气,可以用银耳、雪梨、川贝和老冰糖来熬制“寒露汤”。

同时,适当食用益胃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胡萝卜、山药、冬枣等,可以补养脾胃。

  • 3、夜凉勿憋尿

寒露时节,人体干燥,不少人为防止口干,会在睡前大量饮水,从而增加了起夜的频率 。

又因为天气寒冷,一些人会下意识地憋尿继续睡觉,其实,这是不健康的习惯。

含有毒素的尿液,如果长时间在体内,不能及时排出,容易引起膀胱炎。

对于高血压患者,还会导致血压升高,诱发疾病。



02

三宜

  • 1、宜添衣保暖,护好颈腰脚

俗话说:“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

寒露过后,就要做好肩颈、腰部、双脚的保暖,以抵御寒气的入侵。

暖颈: 颈部是寒邪入侵的重要部位,一旦受凉,就很容易导致咳嗽、咽喉发炎、鼻塞流涕等症状。戴围巾可以有效保暖肩颈。

暖腰: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深秋时节阳气衰弱,人体肾阳也不足,腰背受凉后,会加重腰背疼痛的情况,可以常做蹲起运动或穿好马甲来缓解。

暖脚: 寒露过后,足部的保暖要多重视,少露脚踝,以防“寒从足生”。可以穿保暖性能较好的棉袜、棉鞋来御寒。

  • 2、 宜早睡早起,适量运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讲,“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睡觉,是一个阴阳相合的状态,深秋时节,早睡早起,可以使阳气顺应自然,起到养阳的作用。

同时,秋季可以选择在午后、傍晚锻炼身体,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御寒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秋日的早晨天气湿冷,起床后人体心率高,血液粘稠,有心脑血管的疾病的中老年人,要减少晨练,以防病发。


  • 3、宜登高赏菊,调养情志

自汉魏以来,便有秋日登高赏菊的风俗。

中医认为,秋天需要收敛阳气,藏于体内,以抵御冬日的寒气。

虽然此时外界的阳气已经衰弱,但高山上却不同。

古人言:“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

高山上阴阳相和合,因而登高便可以收敛阳气,预防感冒。

同时,赏菊也可以调养情志,减少秋日神思倦怠的情况。



03

三秘诀

  • 1、朝盐晚蜜,滋阴润燥

民间素来就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的说法。

进入深秋后,燥气较旺,人体需要大量地补充水分。

早起喝适量的淡盐水,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帮助缓解秋燥,同时,对缓解便秘也有一定的效果。

晚上饮用蜂蜜水,能让身体更好地吸收水分,使肌肤滋润,是滋养身体的一大良方。

  • 2、热水泡脚,温阳散寒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

双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但由于脚部的脂肪层较薄,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从而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

因此,进入寒露后,可以在睡前用热水泡脚,帮助血管扩张,加速血液流动,达到舒筋活血,温暖全身的效果。

泡脚后,还可以搓揉脚心,缓解肌肉疲劳。

  • 3、按摩养生,疏解寒燥

①坚持揉腹,护胃暖身

深秋时节的天气越来越冷,就要加重对肚脐这个关键部位的养护。

坚持给腹部做按摩到微微发汗,可以促进腹部的血液循环,同时也能起到养胃通便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用热毛巾热敷腹部,让身体温暖,驱散寒气。

②揉足三里,健脾养胃

中医认为,足三里是胃经的重要穴位,而胃经是人体的“长寿经”。

因此,在燥气盛行的深秋,常揉足三里可以帮助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同时也能通畅胃经,有助于延年益寿。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可在饭后20分钟后反复按揉,达到较好的效果。

③按太溪穴,滋阴培阳

太溪穴位于内踝骨向后凹陷处,既能滋阴降火,又可以培阳补肾。

对于肾虚引起四肢冰冷、失眠心烦的人群,可以按摩太溪穴,帮助缓解 症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