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指尖上的政务”,初衷是优化流程、提高效能,更好服务群众。从源头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就要让数字政务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质,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质效。
数字赋能治理,重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今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政务服务平台支撑作用,着力提升政务数据共享实效,持续加强新技术全流程应用。
“高效办成一件事”,关键在“高效”“办成”。200多名专职网格员如何服务好15.9万常住人口?这是山东济宁市汶上县中都街道长期面对的难题。如何破题?中都街道解放思想,从数字赋能、优化平台做起。
打开“数治中都”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低保对象信息、持证残疾人基础信息等不同层级的共享数据清晰可见,辖区内人口、建筑、经营主体一目了然。
“通过‘数治中都’,大部分数据填报任务被拦截到街道一级,不再继续向社区摊派。针对现有接口、数据库无法满足的需求,街道网格办提前与各部门单位统筹对接,以季度为单位明确需求清单,尽可能使网格员一次走访就能摸排多项信息。”中都街道大数据中心主任刘静雯介绍,如今,在日常工作中,街道收到各类报表需求,会先从镇街数据节点平台查询获取,平台没有的,再由网格员摸排充实,并实时同步到市级平台,社区基础数据摸排工作量减少近90%。
发挥平台系统集成、数据联通的优势,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时间和精力更充足了,“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底气更足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了。
近日,中都街道安居社区的向俊蓉老人按时收到了自己的高龄补贴。“在我满80周岁之前,网格员已经提前上门收集过相关信息,还帮我把手续办好,不用自己操心,就享受到了政策福利。”向俊蓉说。
依托“数治中都”平台建立的“政策找人”分析模型,通过分析人社、民政的数据,可以实现新增人员预警和退出人员监测,居民全程“零跑腿”,就能享受各项政策服务。目前,中都街道已实现老年证办理、高龄补贴、“两癌”筛查等42项政策上门找人,累计精准走访服务居民9200余人次。
强化数据赋能,提升“高效办成一件事”的能力水平,济宁市搭建“爱山东·济e办”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完成市县乡村四级网上服务站点全覆盖,993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上网运行,网上可办率接近100%。
改革创新,让数据跑出加速度,带动基层活力有效释放。在黑龙江大庆市龙凤区,刚刚搭建的新型数据填报体系,变“单表”为“数据库”,变“分散填表”为“集中汇数生表”,大幅提高了数据复用率。
“今年3月,‘一表制’系统已与省‘龙政通’实现技术关联和账号互通。下一步,用户通过这一系统,可直接调取群众和经营主体的办事信息,不仅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填报,还可保证信息的精准全面,切实提高服务群众和经营主体的办事效率。”龙凤区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副局长田曼说。
如何不断改革创新,让数字更好赋能治理、服务群众?各地区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在“高效”“办成”上着力,建立完善高效集成的政务平台,扩大数字政务应用场景,力争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
山西围绕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动线上政务服务“只登一张网、一网通办、一次不用跑”,部署了系统重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各类政务信息系统深度整合对接、扩大电子证照互通互认和应用领域等10项任务。
江苏打造线上通办平台,在政务服务网开辟“一件事”专栏,提供全省统一办事入口,优化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推动集成办理事项办理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实现“一次登录、全网通办”。
卸下“指尖”之负,让数字政务更好服务群众,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切实减少了基层干部在数字时代的无谓劳动,广大基层干部负担轻了、作风更实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