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再提“冰砖牛奶”这个事的。
但是今天,有位师弟给剑客君发了一段很长的微信,让剑客君有些震惊。
他说,他志愿分到了藏区戍边,可是到了高原才发现这里除了2倍于内地的工资和想象中一样,其他的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没有热水澡、没有早餐奶、鸡蛋很多时候都吃不上……很多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他感到很无力……
我只给他回了五个字:你还没适应。
高原,一个让我熟悉不能再熟悉的地方,10年前,当我从那里当兵锻炼6个月回来后,我改掉了两个毛病:接任务爱说牢骚话,吃东西挑三拣四;同时养成了两个新习惯:每天起早跑步、吸氧、测心率;每天中午洗澡、去水房打两壶热水存着。
1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高原还是没热水?还是没鸡蛋吃么?新闻报道中,很早就说了用上了太阳能、建立了氧吧、吃上了新鲜蔬菜……如果不是亲历者说出来,我觉得我不会相信师弟说的话。
也许,师弟经历的是个“个案”,但高原的冬天真得能冻死人却是个普适道理。
除了天晴的时候,中午稍稍暖和一点。其他时候呵气成冰,这么一个天然的超低温冰箱,冻个冰砖牛奶太小case了。
当同行的摄像师拍摄记录下战士啃牛奶的瞬间,再通过新闻媒体的放大,感人的瞬间就此凝固。
过年期间疯传的这张照片,在网上造成了两极分化的言论。
有人说,感人,这是最可爱的人;有这样的好战士,我们安心;
也有人说,是很感人,但是得反思保障不力的问题;为什么到现在还让战士啃冰砖?
我不想表达什么意见,我也不想去深扒这则新闻是不是“摆”出来的,我只想说,基层真的很辛苦,战士都是纯净纯真的,尽管他们可能爱骂人,或是不爱说话!
在藏区的那段日子,我和很多基层官兵一起同吃同住,我问他们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何要来藏区?
有战士对我说,家就在四川,离这近,当兵分流时,领兵干部问,愿不愿意去藏区?当时没多想不点了点头。
有新排长对我说,军校分配队里动员赴疆,除了个人热血一点,还有几个现实原因:一个是志愿到这里来,学校就给立三等功;二是都说这里的工资是内地的2倍;三是听说这里的干部进步比较快。
不过,紧接着他补充了一句,第一个方面和第二个方面没啥出入,第三个方面好像因人而异。
……
这么多动机不多的人相聚在这样一个相对孤寂和清苦的地方,如果没有一点思想波动和落差,太不正常了!
这个啃冰砖牛奶的新闻,我唯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我觉得这应该边防,还有无数的基层最应该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他们,能够在清苦中依靠乐观来坚守。
其实,10年前,我就喝过新闻中所谓的“冰砖牛奶”,是战士们故意冻起来的,都是牧民赠给部队的鲜奶。战士们说叫那一块块的冰砖为“鲜奶雪糕”。
是的,不管具体到每个人是怎样的精神状态,是乐观,是失落,还是牢骚满腹,我想只要他坚守在哨所,巡逻在边防线上,他就是伟大和崇高!
所以,网上有很多观点,有批评保障不力的,有批评摆拍的,但我最接受不了的就是批评当事的战士。
我想,那位战士真正的奔波劳累,也许超越了新闻描述的本身。
这次改革要着力增强军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特别提到了从政策制度上调整,要促进军人职业的比较优势。
重点就在这个比较优势。
真的不必再说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军人的丰厚待遇,一方面体现在政治待遇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军人的比较优势上。美国的例子不用举了,就拿俄罗斯来说吧,俄罗斯的列兵能拿到2.55万卢布的月工资,这个工资的概念是高于全国人均的2.2万卢布。
我们现行的比较优势,明显有三个误区:一个是军队内部比,比如边防高原是内地的2倍到2.5倍等;二是军队与公务员比,比如说军人的待遇提高明显,是因为涨幅比公务员高;三是军队相互比惨,这个啃沙石馒头,那个啃冰砖……
其实,下步改革在调整方向上,有几个基本意向:一是激发军队活力动力,完善军事人力资源制度和后勤保障制度;二是重塑部队良好形象;三是凸显军事职业特点,形成良好的进出机制;四是形成军人待遇的比较优势。
这个新的“比较优势“的唯一参照物就是:全国的中上待遇水平!
唯有如此,当所有军人的工资都有比较优势时,当保障也有比较优势时,也许不再出现啃冰砖牛奶的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