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呆久了,会发现许多事实和他们的表象正好相反
例如,
你会发现那些最会嚷嚷的,永远是小人物。
作为一个崇尚表达的国度,美国永远不缺夸夸其谈的人。
例如现在的美国总统川普,满嘴放炮,语不惊人死不休。
大学的时候,有一个秃头哥们儿很喜欢吹牛。每当跟他上同一门课的时候,他都会跟你说自己同教授多么熟悉,课程多么轻松,自己校外打工应付绰绰有余什么的。
吹嘘之余,他也乐于给你提供各种建议,例如怎么跟教授搞好关系,怎么跟同学打成一片之类。每次传授完之后,仿佛唯恐你不相信,他还会重重地强调一句:“相信我,你看我现在多吃得开。”
之后一次期末考试结束后,我去助教那儿查分数。当助教在成绩单上找寻我的成绩时,我看到秃头哥们儿的名字被用红笔画了好几个圈,旁边写着一个大大的”Fail“。
后来见的人多了,发现那些喜欢咋咋呼呼的人,其实都是秃头哥们儿的翻版。在公司里,喜欢拍桌子吼你的老板,一般都是不怎么懂业务的纸老虎;同事间最喜欢“谈”自己的成果的人,一般也都是做的最不好的;而那些在社会上兜售成功学,大肆散播自己的经历的人,100%都是在撒谎。
因为真正成功的人,永远不会去吹嘘自己的成功,而总会在别人面前保留一份谦逊。这世界上聪明的人太多,炫耀只会让你暴露无疑。
因此不论是吹牛还是吹胡子瞪眼,只能说明这个人除了凭借面儿上的表演来来撑撑场面,内里已经空了。
例如凭借天花乱坠的谎言上台的川普,上了台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只能继续吹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结果上任至今除了把自己的内阁全部开掉,没有做成一项政绩。
当然,小人物固然可笑,但工作久了,也发现其实我们并不都想当大人物。
在美国,华人想当大人物极为困难,因为头顶上始终有打不破的glass ceiling。所以大家呼喊改变,呼喊回国。
但事实是:
glass ceiling(玻璃天花板)固然存在,但你可能并不会想去碰它。
在美国,很多人一辈子其实就是在基层和中层之间徘徊。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层面的工作环境其实是很平等的:大家都是论实力排辈分,做出了什么成绩就升到什么位置,有时候公司为了政治正确甚至会偏袒少数族裔。
真正的玻璃天花板,很多时候出现在往高层爬的时候,出现在能撬动巨大资源的那些位置上。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不论自己多么努力,有些资源并不是我们能碰的。
但我们真需要爬到那个位置么?
我曾参与过一个采访职场人士的项目,采访中有一个问题是:“如果给你一个亿,你会怎么花?”
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我设想过种种答案:也许有的人会说开一家大公司,或者买遍世界所有豪华汽车啦,或者投资拍电影...等等等等。
但实际是,我发现毫无例外的,每一个被问的人都会在沉默半分钟之后,小声说:“先买房子,另外足够生活的就够了。“
如果去掉房子,被问到的人机会都会说:“那我真用不了那么多钱,够生活的就可以啦。”
一亿元,代表掌控一份不小的社会资源的权力,看上去是极有吸引力的。
但扪心自问后,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干一番大事业。一个体面的工作,一个舒适的家,一个惬意的生活,其实就是我们需要的。乔布斯的人生,马斯克的身价,当茶余饭后的谈资或偶尔的鸡血还可以,却不是我们真想要的生活。与其说打破天花板,更让我们关心的其实是脚下的地板是不是足够厚实。
那为什么又有人天天嚷嚷着要打破天花板呢? 这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想历尽艰险爬上山顶去一览众山小。他们想要的,只是想确认山那边的草是不是更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