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706青年空间
706青年空间是国内知名青年社区,也是中国的第一家青年空间。这里聚集了来自全世界的好玩有趣青年人,他们一起创造和传播新的生活方式,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51好读  ›  专栏  ›  706青年空间

《熔炉》:我们奋力前行,为的是抵抗绝望

706青年空间  · 公众号  ·  · 2017-11-25 11: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前言」

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社会意义,《熔炉》都具有它的价值。拍摄它,为的不是消费绝望,而恰恰是要抵抗绝望。我们的绝望在于对过去一无所知,在于陷入一个谎言当道、正义不彰的环境。《熔炉》是抵抗绝望的电影,值得后人反复重温。



我并没有第一时间观看《熔炉》。

这是一部很火的电影,因为它,有一段时间,我的朋友圈都重复一个句子——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以及“这是一部改变国家的电影”云云。我对潮流保持警惕,所以并没有强烈要看《熔炉》的冲动。

但《熔炉》成为一个避不开的字眼。 我们所处的世界,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每个月,甚或每一天,都在发生如同《熔炉》的事情,甚至比《熔炉》中的慈爱聋哑人学校更触目惊心。 于是,作为同题材电影代表作之一的《熔炉》被反复提起。电影中,天降大雾,黑白颠倒。现实里,不只是雾,还有霾。

那段时间,我决定放弃成见,独自一人看完《熔炉》。看完《熔炉》后,我又顺势看了《素媛》《聚焦》《狩猎》等电影。它们和性侵有关,但视角不同。

《熔炉》是一部让我感动且愿意站起鼓掌的电影。影片有四处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肥头校长对女童的强奸;少年全民秀无助的喊叫,那一句“谁说要原谅他,我还没原谅他呢”;姜仁浩目睹民秀被火车碾轧;还有他在人群中举着民秀的遗像,却被喷水枪和警察无情打压。


《熔炉》不只反映了“性侵时”,也反映了“性侵以后”,它有大段戏份与庭审有关,讲述了一个在权钱操控下真相被扭曲的故事。

公道自在人心吗?

可看完电影后,你也许会对这句话产生怀疑。

有人说这部电影对施害者的塑造过于刻板,迎合了韩国民众的政治正确。但如果你翻阅当年的资料,回顾电影还原的那起事件,你会发现——这世界上的确有这样的恶魔,也的确有许许多多杀害正义的人。校长和老师的有恃无恐并非偶然,他们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反差也足够现实。 看看那些为校长鸣不平的人,看看他在法庭上如何“气定神闲”,这其实是一个很成功的人物塑造。

我没法纯粹从技术角度来谈《熔炉》,这部电影从计划到成片,都承载了太多的社会意义,它所推动《熔炉法》,成了保护韩国弱势群体的又一道屏障。如果我们枉顾这部电影的初衷和社会意义,仅仅从技术上批判《熔炉》,便可能陷入一种学院派的偏狭,不过取悦了“为艺术而艺术”派的神经。

即便仅仅从技术角度而言,《熔炉》也是一部水准之上的佳作。 起承转合、步步反转,电影的节奏感和人物刻画可圈可点,堪称韩国商业电影的模范。比较遗憾的,是在形式上仍有套路感,构图也可以再打磨。这部片子曾获第49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影片提名,这是对它的肯定。



将视角拉长,我想:诸如《熔炉》《素媛》《辩护人》这类电影,最大的作用是唤醒了观众的集体记忆,并参与到维护记忆的过程中。

当然,它们选取的角度、对历史材料的选择等值得商榷,但整体而言,发挥电影的社会功能是可以的,电影乃至文艺作品不只是“博人一乐”的工具,它有能力参与到维护记忆的使命中。

人最善于遗忘,好的文艺作品却有唤醒记忆甚至声援他者的力量。 所以,《熔炉》明明是韩国人的事情,今天看来,对我们却也真切。我不赞同单纯从艺术价值来批判这类电影,这世界上,可以为艺术而艺术,也需要为社会而艺术,为人的价值而艺术。

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论者更喜欢谈论电影的剧本、构图、剪辑、音乐、演员等要素,或者作者在电影这门手艺上大刀阔斧的创新,他们会青睐《精疲力尽》《八部半》《罗生门》《敦刻尔克》,而对意识形态嗤之以鼻。


但旗帜鲜明地反“意识形态”,有时候又会掉入另一种意识形态。



电影作为社会的产物,从产生开始就很难摆脱意识形态对它的影响,作者能控制的,只是影响的多少而非有无。即便是像《二十二》这样标榜克制的电影,它的镜头里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子。所以阿兰·巴迪欧说 :“电影是一种绝对不纯的艺术,从它开始构思起就是如此,因为使电影成为可能的条件系统是一个不纯的物质系统。”

像《熔炉》这样的电影,它本就不投“为艺术而艺术”者所好,它的定位很明确,感染社会,感染更多的人, 如果认同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它与大众分享社会想象这个判断,那么《熔炉》反而遵循了电影最基本的目的,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众电影”。


至于《熔炉》的另一主要争议点,则是影像真实性问题。电影或记录片,需要立足于客观性吗?它们又是否可以做到足够客观?这是很多人的疑问。

当埃米尔·德·安东尼奥用美国军方的越战宣传纪录片素材拍出《猪年》,通过传递反战意识形态来完成一次巧妙的反讽。一些评论者发现 :影像的客观性是一个伪命题,只要作者介入,当它成为影像的那一刻,它就会离真实渐行渐远。


但德勒兹认为:客观与主观的分歧,在于作者组织材料方式的不同。他认为影像的客观性是液态,而主观性是固态,当作者要为电影素材设定一个中心思想,要围绕单一意识形态来打磨,它变为固态,当电影摆脱单一主观思想的束缚,电影可以做到客观。


《熔炉》的确没有达到史料般的真实,无论是开头的字幕还是影片的戏剧化处理手法,都告诉我们—— 导演纠缠的不是原原本本的还原历史,而是通过艺术加工,在电影中接近“感情的真实、问题本质的真实”,从而触动观众。


当然,一些人在看《熔炉》这类电影时也会疑惑,当它们通过声画渲染某一方的情绪,甚至在影片中内置一个善恶冲突的对比,我们的感动或愤怒是否也是被诱导的结果?

由于不同的动机和立场,创作者们对同一事件的呈现方式和情感色彩会大为不同。比如光州事件,在韩国,与其有关的影视作品就有《逆权司机》《花瓣》《薄荷糖》《挖掘机》和《华丽的休假》等,它们不是纪录片,有艺术的加工和虚构,因此必然不会达到完全的“还原”。它们的目的也不在于还原,而是希望以自己为契机,唤起人们重新回顾光州事件,去找寻关于此事的历史文献。

在一个传播场域里,影视作品比历史文献更有传播力,而后者却能提供更深度的思考,以影视作品引导公众翻阅历史文献是一条良性的路子,比如《熔炉》,通过这部片子,大众有了了解事件的兴趣,学者、作家和记者们开始跟进。往昔的素材被打捞,历史的复杂性由此进入大众视野。

大众有自己的辨析能力,他们的思路也绝不会一成不变,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愤怒或感动而放弃克制,会在最初仅仅抵达历史的表象,但只要他们有了解的欲望,只要他们想起来尘封的往事,他们就会追根溯源,由此,历史文献可以被更多人接受。

所以,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社会意义,《熔炉》都具有它的价值。拍摄它,为的不是消费绝望,而恰恰是要抵抗绝望。我们的绝望在于对过去一无所知,在于陷入一个谎言当道、正义不彰的环境。《熔炉》是抵抗绝望的电影,值得后人反复重温。


注:南京你我关爱青年社(简称关爱社)最近在做关于公共场所性骚扰的项目,希望通过设计有效可操作可复制的培训方案。让更多人可以做到保护自己。他们发起了一个问卷调查,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帮助填写。



-end-


今日话题

推荐一部关于揭露真相的电影吧

文字 | 宗城

图片 | 《熔炉》

编辑 | 于连


about 706


706青年空间位于宇宙中心五道口,是中国第一家青年空间。706已经举办了上千场活动,发起了数十个创新项目,世界各地有趣好玩的青年人在此汇流。我们试图创造一种新型的实体空间形态,孵化具有潜力的合伙人项目,通过社群式的学习,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让青年人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长按二维码,关注706青年空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