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尔街见闻(ID:wallstreetcn),作者:陶旖洁。更多精彩资讯请登陆wallstreetcn.com,或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中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散,岗位甚至开始回流发达国家。
薪资已经显著增长,再加上2010年起,中国适龄劳动人口的占比就在不断减少。中国亟需寻找新的维系增长的方式。
不过,前期压低报酬来保证高投资回报还是获得了一定的原始资本积累。在电商等新兴行业,中国适龄劳动力,还有他们的薪资增长,依然有充分的空间。
为什么说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在丧失?
除去我们熟知的更低成本的东南亚国家以外,中国的低成本优势,还有几个其他威胁。
一是东欧的成本优势。我们常常忽略东欧作为西方世界的一部分,但事实上,上海(1135美元)、北京(983美元)和深圳(938美元)的月薪中位数都比克罗地亚(887美元)要高。而上海的月薪也要比立陶宛(956美元)和拉脱维亚(1005美元)高。
而且,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在悄悄发生变化。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10年起,中国适龄劳动人口(15-64岁)的比重就开启了下滑趋势。
还有一方面,福布斯专栏作家Kenneth Rapoza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事实上对全球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起到了定价作用。他甚至称,中国对美国劳工市场的搅局程度,不亚于亚马逊对传统零售业的破坏。
这可能带来的结果是:如果欧美工人想要加薪,他们得先指望中国工人加薪。明显地,这对其他国家来说不像是一件好事情。
离开中国的制造业都去哪里了?
制造业纷纷转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而部分发达国家的企业,还出现了回流本国的现象。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一项针对约三千家企业的调查显示,2016年,有8.5%将岗位、工厂或是业务从中国回流日本,而十年前首次进行这一调查时,该比重只有6.8%。
岗位与机会都回到日本,日本由此开启了金融海啸以来最长的经济扩张期,GDP连续六个季度增长。对于日本企业来说,除去开拓东南亚市场以外,回到本国并不难理解:日本原本就是比中国更为老牌的制造业国家,中国渐渐没有了成本优势,日本的制造业质量更有保障,还能帮助提振本国经济,何乐而不为。
而美国,我们都看到特朗普上任以来,一直在呐喊着要让岗位回国;而外资企业,从满世界买买买的软银(Softbank)到苹果的老朋友富士康,都向特朗普口头应允大笔投资、大量就业。
欧洲方面,欧盟一直试图把技术成熟、成本低廉的东欧国家纳入联盟,以便分享劳动力的便利。上文中提到的月薪低于北上深的克罗地亚,在2014年才加入欧盟。
中国还可以做什么?
曾经的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课题组在去年的一份报告中曾经提到,过去,中国经济总体上走了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附加值和低效率的发展道路,为了实现工业化,长期实行低工资和低福利政策,通过人为压低劳动报酬、人为压低消费来保证高投资率,由此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在过去37年间,人均GDP增长了约20倍,而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只增加了约13和14倍,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分别有30年和26年低于GDP增速。
不过,低成本的优势正在消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早已经意识到,缺乏技术含量的简单代工已经不能维系,因此有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期望以此真正提升制造业水平。
而另一方面,前期压低报酬来保证高投资回报还是获得了一定的原始资本积累。依然相对富足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也不只是来自外国厂商。在电商等新兴行业,适龄劳动力,还有他们的薪资增长,依然有充分的空间。
而部分走在前面的巨头中资企业,早已入驻海外市场,甚至打入了消费和服务领域。包括阿里、途家和摩拜等在近期进入日本市场的企业,已经被日媒称作“红色经济圈”。
转载请回复 授权 查看须知
新媒体总监 位宇祥
华尔街见闻官方微信(ID:wallstreetcn)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点赞支持见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