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安街知事  ·  中越海警联合巡逻 ·  2 天前  
半月谈  ·  抢购医用卫生巾?医生提醒......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重磅定位来了!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24-11-27 11:30

正文

中国顶尖城市的重磅定位来了!

截至11月13日,国务院陆续批复了深圳、成都、沈阳、杭州、大连、济南、青岛、宁波等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在此之前,北上津渝四大直辖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业已公布。

“多规合一”改革之后,我国城市总体规划被国土空间规划所取代,超大特大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得国家层面的正式批复,备受各方关注。

其背后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下半场”,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逻辑和发展方向如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段心怡摄

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长期追踪参与并主持珠三角、长三角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近年来又主持和参与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县域城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在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城市规划等方面造诣很深。近日库叔专访了李晓江。

受访|李晓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采访|李亚飞 段心怡(实习生)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择城而终

城,所以盛民也。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城镇化也随之相应变化,进入“下半场”,发展动力、发展逻辑和发展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调整。以往是人跟着企业走,现在是美好的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吸引着人、主导着人的流动,真正诠释着以人为核心的理念。

2023年4月2日,在深圳市龙华区元芬村,青年公寓住户在社区增设的自习室工作学习。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从人的迁徙来看,我国从经济发展、收入提高带动人口的迁徙,转向了美好生活吸引人的迁徙。

我国时下的迁徙主体从过去每年约1000万农民工,变成了每年约1000万大学生。迁徙的目的从提高收入、赡养家庭,转向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农村人口的迁徙选择能力也在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样强烈,对家庭安放、子女教育更加重视。

这直接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导致家庭分离的城镇化肯定不是好的,好的城镇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安放家庭的城镇化。城镇化中的人口迁徙应该是多元、多向、多次的,最终结果是好的安家过程。

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曾说:人们选择生活的城市,并在城市中选择职业,并由此发现了纽约发展高科技的机会。人的迁徙聚集会带动企业发展,特别是当前迁徙主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2023年4月2日,在深圳市龙华区元芬村拍摄的改造后的青年公寓外立面(左)。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从人的税收来看,西方国家以终端税为主,消费者在商店里买的商品标注着商品价格和具体税收,消费一次具体交了多少税,一目了然。我国的税收以中间税为主,来自企业,但是不代表具体个人对税收没贡献。

外来人员在企业就业,助力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帮助政府创造了更多税收,也就是资金流。所以一个地方留住了人,也就有了税源。

同时,企业工人的消费也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人的空间来看,多年来,基建导向的发展模式下,我们对物质资本建设和积累非常重视,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得到极大改善。然而,也形成了一些对现代化的误解,似乎只有林立高楼、宽大马路才是现代化,甚至形成了以“大、高、怪”为美的价值取向。

殊不知,看似平常陈旧的城市所积累和隐含的多元资本价值有意无意被忽略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等四个资本的协同提高,而非仅有物质资本一个维度的考量,才真正符合城市现代化的要求。

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的空间规划不仅需要关注水泥森林、大型地下空间等物质资本的完善,也要关注抚幼、养老、教育、医疗等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空间与资源配置,聚焦低收入人群、弱势群体的空间需求和可承受性,以及不同群体身份差异、价值观不同所产生的多元化、多类型需求,以人为本,既能吸引年轻人,又能留住农民工。

这其中,“非正规空间”特别是城中村的角色不可或缺。

2

烟火人间

何为“非正规空间”?

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正规场所用途私自改变的“非正规”使用所形成的空间;另一类则是未定义空间(如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非正规”使用所形成的空间。

正规空间与“非正规空间”的界线并非严格二元对立,而是处于相互博弈的动态变化中。

“非正规空间”主要是指城中村。城中之村、城里有村,这是新移民进入大城市的第一站和“落脚点”,一线城市中约30%的常住人口在此生活,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非常特殊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存在。

广州、深圳的“城中村”现象比较突出。

广州中大纺织商圈非正规空间示意图。沈冠庆|绘

“清华和北大附近是中关村,同济大学周围有设计产业集群,中山大学附近只有一个中大布匹市场。”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作为广州有名的城中村,中大布匹市场算是一个“奇葩”。

我一直关注中大布匹市场,更早以前只是远远旁观,十几年前开始走近研究。

中大布匹市场,毗邻中山大学南门,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批发市场;而是由62家专业市场组成的市场集群,拥有2万多家商铺,10万余经营品种,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直接从业人员10万人以上,关联产业人群超过200万人,直接影响周边5平方公里范围,其年交易额超2000亿元,份额约占全国面料辅料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这里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布匹和辅料交易市场,发展经历了地摊和铁皮棚为主——>砖结构商铺——>布匹市场正规化,城中村快速增长(成立市场管委会)——>制衣链条延长,产业活动体系化(周边形成多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四个阶段。

一线城市中,距离中心区如此之近的地方保留了这么大规模批发市场,殊为难得,很值得赞赏。2024年3月份,我去中大布匹市场调研,一位制衣厂车工很自豪地对我说,他们的工资水平在广州服装制造业是最高的,“SHEIN(希音)用不起我们”。

这里有足够的订单和上下游产业链,行业所需的劳动力、工艺、原料和加工场所等,应有尽有,并且资源配置效率极高,产业之完善、劳动力之集聚可见一斑。计件拿薪,一件衣服,工人只做其中一道工序就能拿到薪酬。

当年有关部门曾想把中大布匹市场的制衣产业搬到清远,无奈清远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不足而最终作罢。服装业是广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这里堪称广州服装业最核心枢纽。

一座城市能否认识并真诚接纳城中村,直接关系其能否得到城中村之于城市新移民的生活与生产需求的重要价值,之于产业链供应、产业结构的外溢效应。

社会方面,城中村能满足城市外来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往单一产业路径主导下的城镇化道路无法满足就业者的精神、物质等方面的生活诉求,城中村可以提供正常的家庭生活条件(尽管质量相对有限)和满足情感诉求及交往诉求的场所,一定程度上是修补社会缝隙的方式和空间。

经济方面,城中村以灵活供给满足城市外来人口的分散需求,并能补充正规经济供给的不足或缺失,成为中小企业低成本创业的场所,甚至是城市新功能、新业态自发成长的“落脚地”“策源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增长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米兰最初即是给法国的服装业做代工,后来发展成为世界时尚之都,有朝一日中大布匹市场难道不会成为中国的“米兰”?

文化方面,城中村保留了城市的市民文化、移民文化、草根文化和传统文化,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特定区域社会生活的原真性,体现了融合、共生、多彩、和谐的文化“马赛克”式的城市“味道”,又是文化交融、理解与融入的过渡地带。

3

以人为本

不城不村、既城既村。

城中村之于城市的价值,就像毛细血管之于人,自有其作用。在国内不少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尤为如此。有学者将其描述为“一个由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连结的村落乡土社会”。

拼版照片:上图为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知青楼侧路改造前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2024年6月27日同一地点改造后的景象(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城中村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二元化土地供给,大城市的国有土地管理严格,周围的集体用地由农民支配。伴随着城镇化的突飞猛进和工业化的高速推进,受惠于出租经济,一些大城市周边的农民尽可能利用土地空间,逐渐由“种田”转向“种房”。

城中村形态多元,有居住型的,如北京的浙江村;有产业型的,前述中大布匹市场即是如此。

可以不喜欢它,但没法否定它。

一些发达国家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有贫民窟,而我国成功避免,城中村的价值不应被忽视。

当然也不能否认城中村生产、生活混杂,人、物混居,建筑密度比一般制造业和居住空间至少高3—5倍,加之基础设施不完善、标准低,政府管理难度大,往往会出现安全问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无论从管理方面还是改造角度,对于城中村,政府寄希望于一拆了之,“毕其功于一役”,这在房地产市场行情好时屡试不爽。但当前房地产进入存量市场,拆完之后,谁来建,如何覆盖成本,就成了问题。也有一些地方,在改造中没有顾及城中村的产业形态、产业规律以及内在气质、外在链接,期待以简单的一纸行政命令左右产业。

去年我在广州参加了黄埔的“海丝城”项目投标,其中有大量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拆完以后,改造进展非常缓慢。

对于城中村,应首先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认可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对此,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原院长梁鹤年教授在其著作《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中写道:城市规划不可能改变城市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政治体制。贫富之别、贵贱之分不是城市规划改变得来的。唯是城市规划仍要保证最边缘的人都有起码的生活空间和基本服务,因为这是人的起码尊严;要防止最主流的人侵占大众的生活空间、垄断大众的基本服务,因为这是对人的起码公道。当然,什么是“起码”会因时因地而异,规划工作者可参与讨论。这是规划工作的经济、社会、政治切入点。

然后引导、帮助,见其所长,兴利除弊:一方面通过人性化的规划、管理和监督,降低其对周边城市功能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帮助非正规小微企业提高技能培训、产业升级、风险规避的能力,并在不损害非正规经济活动的情况下改善其承载空间,提供环境治理、垃圾处理和水电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

4

平衡包容性和竞争力

城镇化下半场,倒逼着城市更新发展动力,这是决定城市长期发展模式和城市命运的关键因素。

之于一座城市,城中村其实是表象,烟火气热闹喧嚣,背后反映的是包容力、多元价值取向乃至竞争力。一座城市没有包容力,就很难有活力,更遑论创造力。

心向往之,妙不可言。

这是一座能吸引年轻人的理想城市应具备的特质:心向往之,意味着总想慕名而来,且来了之后还有许多意外之喜,妙不可言。

我出生成长在上海,工作在北京,但我最喜欢广州。这种朴素的感情来自广州的多元包容、开放韧性,像中大布匹市场能够在城市中心区存在20多年,在其他超大型城市中很是罕见,难以想象。

开放融合、来者即客,广州以最古拙的方式诠释着独具韵味的城市文化气质——烟火气。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外来人员在广州都能找到安身立命、自我上升的空间。较之其他一线城市,这里保留着最低的生活成本,但不是最低的品质。

日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首批批复。该规划提出了广州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可从三方面来阐释:

经典魅力是指,广州是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千年城脉传承、文脉兴盛、商脉繁荣;时代活力是指,广州要面向当下,老城市要有新活力;最后是一个对全球有影响力的世界城市。

这意味着,广州建设世界城市一方面要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好,另一方面要创造新时代的发展活力,不仅要有物质资本的积累,还要多元价值取向,着力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的集聚。

目标已定,规划先行。

接下来,广州对内要直面城市的包容性和竞争力的平衡,让城市外来者特别是年轻大学生在落脚城市、尽享烟火的基础上,还有高质量的就业机会,让其第二代、第三代实现“升级”。这方面,广州已布局通过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去嫁接以中大布匹市场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而非大拆大建的伤筋动骨。

对外,广州和深圳的总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均强调了“区域协调”这个关键词。一个“广而不深”,一个“深而不广”,这意味着,两座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将更加竞合融汇,以双子星合力解锁粤港澳大湾区更多可能性,在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乃至全球城市竞争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王利平对此文亦有贡献。)

欢迎关注瞭望智库视频号

库叔福利

欢迎库友们在推送的每篇文章下面点“分享”“在看”我们将依据微信后台最新技术统计,确定最近7天内“分享”量前10名、“在看”量前10名,送上QQ音乐季卡1张获奖名单将于每周一在本公众号文末公布,请获奖者在当日私信“库叔送季卡”,将得到兑换码。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