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996成为舆论热点,但我写这篇文章,不是我想蹭热点,而是热点在蹭我。
996是一个数字,一个特定词汇,一个专业的术语。996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你可以说,我们是996工作制,也可以直接说我们996。
996是中国互联网的发明
,是一个非常有描述力非常生动的表达方式。如果你和一个美国人说996,或者nine-nine-six,他会是完全懵逼的,他也可能会问,WTF?pornhub又有新类目了?
我第一次听说996这个词是11年。在望京卷石天地,当时小米的办公室。一个前同事在尝试pitch我加入小米,我当时完全不了解小米是干什么的,也没听说过雷布斯。
我当时觉得这帮人疯了,想要造手机。现在想想,我的前同事当时是在苦口婆心的劝我接受几亿美金(他现在的身价应该不止这个数字),而我却视之如粪土。
他说:我们996。
我:???,啥意思?
他说:每天早9点到晚9点,每周工作六天。
当时还年轻,我平常的工作模式是007。我做梦的时候可能都在想着代码怎么写。但是,我当时对这个996工作制的感觉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压抑感。我自由散漫惯了。我自己愿意的话,可以一直工作,可是如果别人逼着我必须周末来上班的话,我心里就只有草泥马。
996是一个好的管理方式吗?
很多管理者在初期不成熟的时候都有过一种焦虑和担心,担心自己的员工工作是不是足够卖力。
这种担心里,夹杂的是对于自己管理能力的不自信,夹杂着对于员工忠诚的怀疑。
有的人会有很多不安、焦虑、委屈、受迫害妄想狂、甚至一种类似被戴绿帽的羞辱感。
强迫员工超时工作与其说是一种理性的管理手段,不如说是一种对于这种幻想性的受虐狂的屈辱感的情绪化的报复。很多时候反应的不仅是管理者对于员工的不信任,更是对于自己的无法和解。
相比强迫员工上班时间,有很多更有效的让员工多干活的管理方法。稍稍成熟一点的管理者,或者如果读过几本彼得格鲁克、安迪鲁宾之类的,应该了解,管理有几个层次。
首先,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纪律与规章制度。是基本的规定和要求。不接受的员工,不应该来上班领钱。
其次,基本的管理方式是建立奖惩机制。奖励你鼓励的,惩罚你不鼓励的。比如,如果你希望员工工作更卖力,就建立公平的奖励制度,奖励工作时间最长的员工。
往往更有效的方式是motivate。给公司和组织建立清晰的vision和mission,吸引认同自己vision的员工,俗称画饼。
另外,对于每一个员工,找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找到他们擅长做的事情。然后尽量把每一个员工安排到他们喜欢做、擅长做的事情上边,小心的呵护员工的ownership,帮助员工找到自己舒服的工作姿势。
一个人做喜欢做的事情和擅长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往往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一个好的公司和组织,是最能够平衡公司的发展和每个员工个人发展的。找到最好的双赢的状态,是最长期也是最高效的保持员工斗志的方式。
不同工种和不同的类型的员工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激励方式。
Ben Horrowitz曾经谈过一个问题,为什么销售团队一定需要销售提成,而码农不需要?因为很多码农写代码就是他们的兴趣,很多码农自己周末在家甚至都会写个小程序玩。
这个是有天生的快感的,让他们去写代码,并且写了代码能上线,而不是去天天开会,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
而销售,没有人周末还会去做销售的。销售提成,包括与同事间的提成的竞赛往往是对他们最有效的激励。
其实员工的工作时间不是越长越好的,特别是需要很多脑力、很多创造性的岗位(比如Coding)。
如果总是超负荷运转,不但效率会降低,智商也会下线。
我更认同的是google创始人larry page的态度:其实团队的工作负荷一个领导者是很容易控制的——调节目标就可以,根本不需要996。
比如,你希望团队工作更饱满,你可以让本来需要6个月发布的产品目标缩短到3个月就发布(这个方法好像比996还要黑,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个团队高负荷运转太久,你可以调节一下,目标设定成9个月发布。
正确的制定目标,定对目标,定可衡量的,可达成的目标,其实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也很难,非常考验管理者的水平。
其实影响公司的生产力大部分时候根本不是员工的工作时长。我觉得最常见的问题还是战略方向的不清晰或者错误制定。
走对了路,就不怕远
。绝大多数团队都是死在走错了方向上的,而不是工作时长不够。
这个可能就是所谓的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代替战略的懒惰
。
改成996工作制很容易,但是这往往掩盖了你战略思考的不足。
推行996只是掩饰管理者的无能
,或者在向上汇报的时候可以说:我们已经996了,但事情还是没有起色,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不同部门,不同工种之间能否有效的配合协作,权责分配是否清晰高效,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有没有很多无意义的撕逼往往也是非常影响效率的。领导者对于这部分的关注往往比关注工作时长更有效。
比实行996工作制更灾难的是,本来贵司没有996,后来有一天,突然宣布要实行996了(具体是什么公司我就不点名了)。
公司一定不会平白无故突然冒着被员工在脉脉吐槽,冒着各种社交媒体的PR风险去做这么大的改变的。
一定说明贵司业务运作上碰到一些问题。业务的问题,几乎从来都是因为业务的原因导致的。
比如你的商业模式需要调整,你的产品设计需要改进,你的运营方式需要升级,你的技术竞争力需要提升,你需要放弃一些业务,后者开辟一些新业务等等,但是业务的问题从来都只能通过业务的方法来解决。
突然改变996工作制,绝大多数情况是无法很神奇的解决你的商业模式的问题,解决你的产品竞争力的问题,解决你的市场竞争格局的问题的。
所以贵司突然改成996,往往代表着,贵司的领导对于公司的业务是真的:没!招!了!
而且也实在想不到什么解法。更可怕的是,这个改变,往往反映的是公司领导的焦虑和不安,他们除了没招,而且无能,失去了冷静理性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业务不行,他们焦虑感、不安全感越来越深。实行996,往往表示,他们冷静客观看数据,访谈用户分析原因,思考业务解决方案的能力没有了,反而变得越来越急躁,不自信,开始埋怨员工,把一切归咎于员工的不够努力。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996反映了管理者的无能与低情商。
996和奴性
喷完了这届管理者不行之后,要换一个角度,Diss一下这届员工也不行。
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公司有这么多的996?
这和中国的员工不无关系的。
如果员工都不服从996,不接受996,不可能会有这么多公司996下去的。不服从的员工会被开掉怎么办?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员工愿意呆在996的公司,只要有机会就选择其他公司。那么这些公司很快会被行业淘汰。自然就没有公司再这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