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融360
近期,统计局公布了全国31个省份2017年一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5个省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上海以15841.08元位列榜首。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4元,排名前10的收入情况如下,以上海为例,15841.08元平均到一季度的3个月,也就是每月5000元左右,按照全国的平均水平来说,每月在2400元左右。可能不少人认为自己的收入远高于这个数,也有很多人说自己又拖后腿了,你的收入水平如何?
最近几年,每当统计局或相关机构公布平均工资、人均收入,都会引发网友“我又拖后腿”的吐槽。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统计数据和我们的实际感受有那么大的差别呢?小编为大家找找原因:
可支配收入不等于工资收入首先,从定义来看,可支配收入是指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全部收入,不仅仅包括每月扣除五险一金后到手的工资,也包括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转移性净收入,包括理财赚的钱、朋友随的份子,你老爸救济你的钱也包括在内。
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平均分配到家庭总人口上,家庭总人口这个分母,即包括家庭中的上班族,也包括不上班的老人和小孩。
很多人理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是还完房贷、买完孩子的奶粉、刨除所有生活开销,一个人一个季度还能结余1万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统计数据要高于你的心理预期。
平均水平高于中位线水平
统计局的数据由随机抽样调查而来,样本不可能覆盖全国13亿人,所以得到的数据结论可能与真实收入存在偏差。
另外,全国家庭的收入参差不齐,根据二八定律,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特别富裕家庭对整体收入的影响大,这样平均下来,人均收入可能高于中位线收入,也就是顺口溜“张家有钱一千万,邻居九家穷光蛋,平均下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里的情况,所以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是“被平均”的。
拖后腿可能与钱无关
在吐槽“被平均”的网友中,小编承认确实是有很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人,在此之外,还有不少人吐槽的拖后腿,并不是真的拖了后腿,而是与物价上涨、房价高企、社保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相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居民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缺失:虽然收入的数字在人均之上,但心理的落差很大。
古人讲财不露富,很多人更是闷声发大财,即便收入跑赢了人均还在喊穷,其实这群人不满足于平均水平,追求的是更富,永远没个满足。
我们分享最接地气的理财技巧,提供最新的市场动态、专业的理财知识、实用的投资策略。每天学点理财知识,让您的财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