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相邻相生,相隔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为发展。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为平衡。
中医学里讲究“五行、五气、五脏、五味、五色”,它们彼此勾连,相互提携,相生相克。
五行理论在中医中有广泛的应用,将五行与人体的脏腑、五官、形体、和情志相配合。人的脏腑与五行相对应,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胆属木、小肠属火、胃属土、大肠属金、膀胱属水。同时,五行还与季节相对应,木行春、火行夏、金行秋、水行冬、土旺四季。中医药认为,中药在治疗时,只有药物的五行与身体、季节的五行相适应,才能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即归经理论。
截至目前,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共发布了4批次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名单,共计
106种物质
,分别是: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当归、山柰、西红花(藏红花)、草果、姜黄、荜茇、党参、肉苁蓉(荒漠)、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地黄、麦冬、天冬、化橘红。
中药的核心是四气五味。四气: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不仅仅表示口尝的滋味,而是药物实际性能的标志。
酸昧:收敛、固涩;
苦味:清热、泻火、燥湿、解毒;
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调和药性;
辛味:能发散表邪、行气、活血,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
咸味:轻坚、泻下;
药食同源中药以性“温”“平”为主,性“寒”“凉”“微温”微寒”药材次之,性“热”和“大热”药材较少;药食同源中药以味“甘”中药为主,味“辛”“苦”“酸”的药材次之,味“涩”“咸”“微苦”“淡”“微酸”“微辛”的药材较少;药食同源中药以归“肺”“胃”“脾”经为主,归“肝”“肾”“心”“大肠”经的中药次之,归“胆”“小肠”“膀胱”“三焦”经的中药较少。以下是106种药食同源物质的
性味和归经汇总
。
名称
|
性味
|
归经
|
阿胶
|
甘,平
|
归肺、肝、肾经
|
八角茴香
|
辛,温
|
归肝、肾、脾、胃经
|
白扁豆
|
甘,微温
|
归脾、胃经
|
白扁豆花
|
性平,味甘淡
|
归脾、胃经
|
白果
|
甘、苦、涩,平
|
归肺、肾经
|
白芷
|
辛,温
|
归胃、大肠、肺经
|
百合
|
甘,寒
|
归心、肺经
|
薄荷
|
辛,凉
|
归肺、肝经
|
赤小豆
|
甘、酸,平
|
归心、小肠经
|
代代花(玳玳花)
|
辛、甘、微苦、平
|
归肝、胃经
|
淡豆豉
|
苦、辛,凉
|
归肺、胄经
|
淡竹叶
|
甘、淡,寒
|
归心、胃、小肠经
|
刀豆
|
甘,温
|
归胃、肾经
|
丁香
|
辛,温
|
归脾、胃、肺、肾
|
榧子
|
甘,平
|
归肺、胃、大肠经
|
蜂蜜
|
甘,平
|
归肺、脾、大肠经
|
佛手
|
辛、苦、酸,温
|
归肝、脾、胃、肺经
|
茯苓
|
甘、淡,平
|
归心、肺、脾、肾经
|
蝮蛇
|
甘,温
|
归脾、肝经
|
覆盆子
|
甘、酸,温
|
归肝、肾、膀胱经
|
甘草
|
甘,平
|
归心、肺、脾、胃经
|
高良姜
|
辛,热
|
归脾、胃经
|
葛根
|
甘、辛,凉
|
归脾、胃、肺经
|
枸杞子
|
甘,平
|
归肝、肾经
|
荷叶
|
苦,平
|
归肝、脾、胃经
|
黑胡椒
|
味辛,性热
|
归胃、大肠经
|
黑芝麻
|
甘,平
|
归肝、肾、大肠经
|
花椒
|
酸、涩,平
|
归肝经
|
槐花
|
苦,微寒
|
归肝、大肠经
|
槐米
|
性微寒,味苦
|
归肝、大肠经
|
黄芥子
|
辛,温
|
归肺经
|
黄精
|
气微、味甜、甘、平
|
归脾、肺、肾经
|
火麻仁
|
甘,平
|
归脾、胃、大肠经
|
藿香
|
味辛,性微温
|
归脾、胃、肺经
|
鸡内金
|
甘,平
|
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
姜(生姜、干姜)
|
生姜:辛,微温;
干姜:辛,热
|
生姜:归肺、脾、胃经;
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
|
金银花
|
甘,寒
|
归肺、心、胃经
|
桔梗
|
苦、辛,平
|
归肺经
|
桔红
|
味辛、苦,性温
|
归肺、脾经
|
菊花
|
甘、苦,微寒
|
归肺、肝经
|
菊苣
|
微苦、咸,凉
|
归肝、胆、胃经
|
橘皮(或陈皮)
|
味辛、苦,性温
|
归脾、肺经
|
决明子
|
甘、苦、咸,微寒
|
归肝、大肠经
|
昆布
|
咸,寒
|
归肝、胃、肾经
|
莱菔子
|
辛、甘,平
|
归肺、脾、胃经
|
莲子
|
甘、涩,平
|
归脾、肾、心经
|
龙眼肉(桂圆)
|
甘,温
|
归心、脾经
|
罗汉果
|
甘,凉
|
归肺、大肠经
|
马齿苋
|
酸,寒
|
归肝、大肠经
|
麦芽
|
甘,平
|
归脾、胃经
|
牡蛎
|
咸,微寒
|
归肝、胆、肾经
|
木瓜
|
酸,温
|
归肝、脾经
|
胖大海
|
甘,寒
|
归肺、大肠经
|
蒲公英
|
苦、甘,寒
|
归肝、胃经
|
芡实
|
甘、涩,平
|
归脾、肾经
|
青果
|
甘、酸,平
|
归肺、胃经
|
肉豆蔻
|
辛,温
|
归脾、胃、大肠经
|
肉桂
|
辛、甘,大热
|
归肾、脾、心、肝经
|
桑椹
|
甘、酸,寒
|
归心、肝、肾经
|
桑叶
|
甘、苦,寒
|
归肺、肝经
|
沙棘
|
酸、涩,温
|
归脾、胃、肺、心经
|
砂仁
|
辛,温
|
归脾、胃、肾经
|
山药
|
苦、微辛,平
|
归胃、心经
|
山楂
|
酸、甘,微温
|
归脾、胃、肝经
|
酸枣仁
|
甘、酸,平
|
归肝、胆、心经
|
桃仁
|
苦、甘,平
|
归心、肝、大肠经
|
乌梅
|
酸、涩,平
|
归肝、肺、大肠经
|
乌梢蛇
|
甘,平
|
归肝经
|
鲜白茅根
|
甘,寒
|
归肺、胃、膀胱经
|
鲜芦根
|
甘,寒
|
归肺、胃经
|
香薷
|
辛,微温
|
归肺、胃经
|
香橼
|
辛、苦、酸,温
|
归肝、脾、肺经
|
小茴香
|
辛,温
|
归肝、肾、脾、胃经
|
小蓟
|
甘、苦,凉
|
归心、肝经
|
薤白
|
辛、苦,温
|
归心、肺、胃、大肠经
|
苦杏仁
|
苦,微温;有小毒
|
归肺、大肠经
|
益智仁
|
味辛,性温
|
归脾、肾经
|
薏苡仁
|
味甘、淡,性凉
|
归脾、胃、肺经
|
余甘子
|
甘、酸、涩,凉
|
归肺、胃经
|
鱼腥草
|
辛,微寒
|
归肺经
|
玉竹
|
甘,微寒
|
归肺、胃经
|
郁李仁
|
辛、苦、甘,平
|
归脾、大肠、小肠经
|
大枣
|
甘,温
|
归脾、胃、心经
|
栀子
|
苦,寒
|
归心、肺、三焦经
|
枳椇子
|
味甘、酸,性平
|
归脾经
|
紫苏
|
味辛、辣,性微热
|
入冷经
|
紫苏籽
|
辛,温
|
归肺经
|
当归
|
甘、辛,温
|
归肝、心、脾经
|
山奈
|
温;辛
|
归胃经
|
西红花
|
味甘,性平
|
归心、肝经
|
草果
|
味辛,性温
|
归脾、胃经
|
姜黄
|
辛、苦,温
|
归脾、肝经
|
荜茇
|
辛,热
|
归胃、大肠经
|
党参
|
甘,平
|
归脾、肺经
|
肉苁蓉(荒漠)
|
味甘、咸,性温
|
归肾、大肠经
|
铁皮石斛
|
甘,微寒
|
归胃、肾经
|
西洋参
|
甘、微苦,凉
|
归心、肺、肾经
|
黄芪
|
甘,微温
|
归肺、脾经
|
灵芝
|
味甘,性平
|
归心、肺、肝、肾经
|
山茱萸
|
味酸、涩,性微温
|
归肝、肾经
|
天麻
|
甘,平
|
归肝经
|
杜仲叶
|
微辛,温
|
归肝、肾经
|
地黄
|
鲜地黄:味甘、苦,性寒;
干地黄:味甘,性寒;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
|
鲜地黄:归心、肝、肾经;
干地黄:归心、肝、肾经;
熟地黄:归肝、肾经。
|
麦冬
|
味甘、微苦,性微寒
|
归胃、肺、心经
|
天冬
|
甘、苦,寒;
|
归肺、肾、胃经
|
化橘红
|
辛、苦,温;
|
归肺、脾经
|
一、味辛皆属金
五行属金的药物有:丁香、八角茴香、小茴香、白芷、肉豆蔻、肉桂、佛手、花椒、郁李仁、金银花、姜、砂仁、香橼、香薷、桔红、桔梗、益智仁、莱菔子、高良姜、淡豆豉、黄芥子、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胡椒、橘皮、薄荷、薤白、藿香等。
二、味咸皆属水
五行属水的药物有:牡蛎、昆布、槐花等。
三、味甘皆属土
五行属土的药物有: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山药、马齿苋、乌梢蛇、火麻仁、玉竹、甘草、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百合、肉桂、余甘子、杏仁、芡实、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枳棋子、枸杞子、胖大海、茯苓、香薷、桃仁、桑叶、桑椹、莱菔子、莲子、淡竹叶、淡豆豉、菊花、黄精、葛根、黑芝麻、槐米、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薏苡仁、覆盆子、藿香等。
四、味酸皆属木
五行属木的药物有:山楂、马齿苋、乌梅、木瓜、代代花、余甘子、佛手、沙棘、赤小豆、昆布、青果、香橼、桑椹、酸枣仁、覆盆子等。
五、味苦皆属火
五行属火的药物有:八角茴香、小蓟、代代花、白果、决明子、肉豆蔻、佛手、杏仁、昆布、枣、郁李仁、金银花、鱼腥草、栀子、香橼、桃仁、桑叶、桔红、桔梗、荷叶、淡豆豉、菊花、菊苣、槐花、蒲公英、橘皮、薤白、藿香等。
在入药或者食用时,需要考虑药食之间的五行关系,尽量避免同时服用或者食用五行相克的药食品种。106种药食同源品种中,部分品种由于自身的特性,可能同时具有两种或者多种五行属性,因此在服用或者食用时,需要更加注意。
在进行治疗时,根据药物所属的五行,同时考虑人体脏腑的五行属行,使用五行相同或者相旺的药物治疗,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使用了五行相克的药物,则会对药物的作用造成影响,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传统中医药认为,食补与药补同样重要。食补可以充分的调节机体的抵抗能力,通过增加自身的抵抗力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而中药均可食用,只是在食用时必须要考虑到药物间的配伍作用,因此,在食补时,也需要考虑到各种食材间的关系,要避免食材间的相互作用而减弱食补效果,甚至发生负面作用的情况。
五行分类是中药最为基本的分类方法,根据药物的五行、脏腑的五行、疾病的五行进行用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106种药食同源品种均属于不同的五行分类,在进行药物治疗以及食用时,需要考虑药食间的五行关系,尽量使用五行相同或者相旺的品种,要避免五行相克的品种,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