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社会关系内容方面显著不同,西方人因此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经常会感到很困扰,有时甚至使他们感到恼火。一位俄罗斯外交官在1972年曾经这样发泄他对
中国人的怒气:
永远不要以为你了解中国人。
不要相信你会弄明白他们。
中国人是不可知的,我们永远理解不了他们。
你知道吗?
让我来告诉你:
根本问题在于他们不讲道德,他们为形式而活,为表现而活,为面子而活,根本就不在良知的层面上考虑问题。
道德和良知呢?先生!(他很激动,捶打自己的胸膛…… ) 个人良知是我们西方基督教文明最为珍视的品德。我告诉你,西伯利亚不识字的伐木工和美国教授之间,法国农民和莫斯科学者之间都有着成百上千个共同点,但是这些人跟中国人都没有任何共性。
这个俄罗斯人无疑是在抱怨令他十分沮丧的事情。即使是那些与中国人建立了长期和深厚友谊的西方人,哪怕是曾经沉浸在中国人热情和慷慨以及他们丰富生活中的西方人,也会意识到中国人的互动模式和行为动机与西方人完全不同。
中国曾是一个以社会地位为本位的社会。
中国人都十分清楚社会是一个由不同阶层构成的结构,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十分清晰的位置,而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的关系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位置。虽然两个人在社会分层中处于同一阶层,并因此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 (比如,两个关系十分紧密的朋友) ,但大多数地位关系都是一种垂直结构:一个人地位相对较高或相对较为权威就必然意味着另一个人地位相对较低并需要依附地位较高的人。
中国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绝大多数特征都可以在中国人的家庭当中找到,而中国人在一生当中在社会互动中的反应受到家庭社会化进程的深刻影响。
中国的父亲对儿子来说总是高高在上的、严厉的和不可挑战的形象,而儿子对父亲都是顺从的、卑微的和忠诚的 (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在不同程度上,夫妻、母女、婆媳、兄妹、兄弟等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基本上都是垂直的和不平等的关系,即权威角色与依附角色之间的关系。
家庭以外的社会关系,比如说师生、雇主和被雇佣者、长官与僚属之间的关系,基本上都类似于家庭内部的垂直和不平等关系。
各阶层之间的相对地位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财富和权力以及教育等因素。
在家庭成员当中,年龄和性别则是决定性因素。
兄长对弟弟具有绝对权威,兄弟对姐妹的关系要优先于姐妹之间的关系。在家庭以外,财富和权力是决定性因素。因为中国社会赋予了教育很高的地位,教育成为决定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述五个因素对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程度是各有不同的,而它们之间进行不同的组合就会带来社会关系的微妙差别。一个中等家庭出身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可能会比出身富裕家庭但没受过教育的地主或商人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但同样是他却可能必须对自己出身高官家庭的妻子表示顺从。
上述因素虽然可以进行各种组合,但无论怎样组合其决定的社会关系却总是垂直的,而不是平行的。
当然,中国人非常享受亲密的友谊关系,这种关系崇尚平等,任何一方都不期待在这种关系中谋求自己的利益。可很显然,“中国社会的确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即没有任何两个人真正是平等关系,必然会有一个人在地位上要高于另一个人”。
这种上下级关系或权威―从属关系模式对中国社会的人际互动关系形成了深远影响。
社会关系中的上级对待下级,比如父亲对儿子,婆婆对儿媳采取的都是严苛和严厉的,有时候甚至是故意刁难的态度;老师似乎是无所不知的,他绝不能容忍来自学生的任何挑战,并且会对学生的不顺从和独立进行严厉惩罚,体罚是很常见的事情。互动关系中的下级对待上级总是特别顺从,在对待上级的态度上“总是迂回的,非常不愿意提出批评意见,并且特别乐于取悦有权力的人”。
因此,有人说中国人社会行为的“第一特征就是对权威表现出明确的服从态度”。
在中国,当一个人第一次见到某个人时,总是尽快去了解这个人的背景:他是个什么官?他家里有什么背景 (他的父亲是官员还是学者,是穷还是富,或者是个无名小卒) ?他有钱吗?他过去在哪里上学?他拥有什么学位?通过搞清楚这个人拥有多少财富和何种权力、受过何种教育等判断出这个人处于哪个社会阶层,才有可能采取合适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人。